第一章 绪论 1
一、航空航天中的环境因素 1
二、环境因素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大气压力与气体 14
第一节 大气压力 14
一、含气空腔器官气压性损伤 14
二、高空减压病 21
三、体液沸腾 31
第二节 生理气体 32
一、氧与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 32
二、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里运输 38
三、缺二氧化碳效应 40
四、高二氧化碳效应 41
五、缺氧 43
六、高氧效应 72
七、氧与二氧化碳的复合效应 75
第三节 惰性气体 77
一、低压效应 77
二、代谢效应 80
三、温度效应 80
四、声音效应 81
五、工程技术上的考虑 81
六、人对稀释气体要求的设计依据 82
第四节 有害物质 83
一、污染物来源 83
二、航天飞机人舱污染 89
三、对人体的作用与途径 90
四、卫生学标准的制订 92
五、乘员舱大气污染控制及净化措施 93
六、乘员舱大气卫生监测 95
七、模型预测 95
第五节 设计参量与防护方案 96
一、急性高空缺氧生理界值 96
二、普通供氧生理要求 101
三、高空加压供氧 108
四、飞机座舱压力制度 124
五、航天器乘员舱(人舱)压力制度 125
六、航天服压力制度 132
七、压力应急 143
参考文献 149
第三章 温度医学工程 151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 151
一、人体与环境间热交换的途径 152
二、热交换中的物理变量 156
三、热交换中的生理变量 160
四、航空航天活动中影响热交换的因素 160
第二节 高、低温条件下体温调节的特点 163
一、体温的调节与控制 163
二、高、低温应激时的人体生理反应 167
三、人体高、低温耐受潜力的发挥与提高 172
四、体温调节数学模型 174
第三节 高温条件下的人-机工效问题 175
一、高温环境对不同性质作业的影响 175
二、高温下工作效率变化与生理机能改变的关系 180
三、从高温生理耐限推导工效耐限的问题 182
四、延缓高温工效下降的生理学措施 183
第四节 低温环境下的人-机工效问题 188
一、低温环境对不同性质作业的影响规律 188
二、影响低温工效因素的分析 193
三、维持低温工效的原则性措施 196
第五节 飞行器座舱温度环境的医学要求 198
一、温度环境及其主要参数 198
二、舱室温度环境的医学要求及其分级 207
三、舱室温度环境的测量与评价 211
第六节 高低温条件下防护服装调温功能的医学工程基础 218
一、服装的热传递特性 218
二、调温装备的最佳设计 226
三、两种常用的个体调温服 230
四、关于头颈部致冷的特殊考虑 243
五、调温装备的评价 251
第七节 温度环境影响某些特因对人体的反应性 252
一、高温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 252
二、高温对正向超重(+Gz)耐力的影响 258
三、低温与缺氧 263
参考文献 270
第四章 飞行活动中的失水和供水 276
第一节 水的生理作用与水平衡的调节 276
一、水的生理作用及其有关特性 276
二、水平衡的调节 277
第二节 失水对身体生理与工效的影响 279
一、对温度调节的影响 279
二、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281
三、对工效的影响 281
第三节 航空航天活动中影响机体维持水平衡因素的分析 283
一、高温环境 283
二、作业强度 285
三、高温环境与体力负荷相结合 288
四、低温与缺氧 289
五、失重(微重力) 289
第四节 关于补水的原则 290
一、补水的数量 290
二、补水的质量 293
第五节 生保系统装备设计中供水量的医学问题 295
一、航天活动中饮用水的来源 295
二、航天乘员饮用的水量 295
参考文献 298
第五章 飞行特殊环境中的营养学 300
第一节 环境与人体营养的关系 300
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饮食营养与人体的关系 300
二、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303
三、人体对环境的反应、适应及耐受能力取决于机体的生理及营养状况 308
第二节 飞行环境的营养要求及保障措施 312
一、飞行环境的营养要求 312
二、飞行环境的营养保障措施 314
参考文献 317
第六章 重力与救生 319
第一节 航空航天中的重力环境 319
一、基本物理概念 319
二、持续性超重 323
三、冲击性超重 327
四、失重(微重力) 332
第二节 超重人体工程问题 333
一、持续性超重对机体的影响、耐力和防护措施 333
二、冲击性超重对人体影响以及人体的耐力和防护措施 354
第三节 失重(微重力)的人体工程 370
一、研究失重(微重力)人体工程的意义 370
二、指导思想及方法论 371
三、失重(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性 373
四、失重(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的主要生理反应 373
五、返回地面后再适应问题 381
六、防治措施 382
第四节 航空航天救生 386
一、各种飞行器的救生(逃生) 386
二、航空航天生存与营救 398
三、弹射救生时所遇到的特殊环境 401
第五节 救生人体工程问题 408
一、人对高速气流吹袭的耐受限值 408
二、高速气流吹袭的防护 424
参考文献 426
第七章 振动 430
第一节 飞行器的振动 430
一、飞行器振动的类型和主要物理参数 430
二、航空振动环境 433
三、航天振动环境 435
第二节 振动人体工程问题 437
一、人体反应的定性方程 437
二、人体振动效应 438
三、人体振动环境的控制和防护 447
四、设计考虑 455
参考文献 456
第八章 噪声 457
第一节 飞行器的噪声 457
一、噪声的物理学度量与主观评价 457
二、航空器噪声 461
三、航天器噪声 462
第二节 噪声人体工程 465
一、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465
二、对工效的影响 467
三、对语言通讯的影响 468
四、飞行器噪声医学要求与容许水平 469
五、噪声个人防护措施 473
参考文献 475
第九章 视觉与照明 476
第一节 视觉特性 476
一、人眼的结构与视觉过程 476
二、人眼的光谱感受性 477
三、人眼绝对感光阈与绝对灵敏度 478
四、人眼的临界亮度对比度 478
五、人眼视力及其限度 480
六、低对比视力 482
七、时间识别 483
八、空间频率识别 484
九、颜色辨别与颜色对比 484
十、识别率、识别时间和识别速度 485
十一、视野、视场 485
十二、视觉适应 485
十三、可见度(或能见度) 486
十四、视功能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 487
第二节 照明与颜色 487
一、物体表面色与光源色 487
二、物体颜色的光谱特性 489
三、不同色光照明对物体表面色的影响 489
四、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 489
五、颜色的恒常性 490
六、光源的色温 491
七、光源的显色性 491
第三节 视觉与照明的人体工程 492
一、飞行器座舱与仪表照明 492
二、驾驶员座舱照明的类型 493
三、红光照明与白光照明 496
四、CRT显示器的照明 497
五、飞船的照明 497
六、空间站的照明 500
参考文献 503
第十章 宇宙辐射 504
第一节 航天中的宇宙辐射环境 504
一、地磁捕获辐射带 504
二、银河宇宙辐射 505
三、太阳宇宙辐射 505
第二节 宇宙辐射的生物效应 507
一、宇宙辐射生物效应的单位 507
二、宇宙辐射的急性生物效应 508
三、空间重粒子的生物效应 511
第三节 宇宙辐射的防护 512
一、被动物理防护 514
二、主动电磁防护 515
三、化学药物防护 515
四、避免高辐射通量 516
五、宇宙辐射的监测 517
参考文献 518
第十一章 复合环境因素 519
第一节 飞行中复合环境因素 519
一、缺氧与其他因素的复合 519
二、加速度与其他因素 521
三、振动与其他因素复合 522
四、高温与其他因素复合 524
五、失重与其他因素复合 524
第二节 人体反应 525
一、组织-器官水平 525
二、整体水平 527
第三节 防护 533
一、医学防护 533
二、模型预测 533
三、系统参量模型 534
四、复合环境因素效应设计依据 539
参考文献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