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审判权与诉权的冲突与协调 1
一、 民事诉讼结构 1
二、 作为民事诉讼结构一极的民事审判权 9
三、 作为民事诉讼结构另一极的诉权 15
四、 我国民事审判权和诉权的历史和现状 18
第二章 民事诉讼基本范畴与民事诉讼程序 23
一、 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对建构民事诉讼程序的意义 23
二、 民事诉讼程序范畴与民事诉讼结构 26
三、 诉讼主体范畴:当事人双方对立争执 28
四、 民事诉讼发生之范畴与程序的发动 31
五、 民事诉讼秩序范畴与民事诉讼行为顺序:法定顺序与自由顺序 32
六、 民事诉讼的民主范畴:程序结构的开放性 33
七、 民事诉讼中的认识范畴: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 34
第三章 民事审判权概述 39
一、 民事审判权行使主体的专业化 40
二、 民事审判权独立 44
三、 民事审判的权威 49
四、 民事审判权权能 52
五、 我国民事审判权权能的具体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57
六、 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 66
一、 诉权的嬗变 75
第四章 诉权制度 75
二、 我国的诉权学说 81
三、 国外关于诉权的学说 88
四、 与诉权制度相关的诉讼法理 94
第五章 诉权制约论 101
一、 诉权保护功能 101
二、 加强诉权的自我保护功能 112
三、 诉权对抗与制衡审判权的功能 118
第六章 民事诉讼结构的约束机制——诉讼标的学理及实用 130
一、 诉讼标的概述 130
二、 诉讼标的在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中的地位 131
三、 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 134
第七章 既判力规则在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中的功能 138
一、 从罗马法时期诉权的消耗论到近代的裁判权消耗论 140
二、 由近代的裁判契约理论到现代国家司法权威理论 143
三、 两大法系既判力理论的分野与融合 150
四、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效力范围 156
五、 我国民事判决的既判力的理论与实践 163
第八章 民事起诉程序中诉权与审判还可能的交错 169
一、 起诉条件辩证之必要 169
二、 起诉主体之辩证:程序当事人与适格当事人 172
三、 起诉条件模式之辩证:抽象抑或具体 176
四、 若干诉讼观念之辩证 180
第九章 反诉制度中的诉讼权能的平衡结构 185
一、 诉讼权能之间的失衡——我国反诉制度现状透视 185
二、 起诉权与反诉权的平衡配置——反诉平衡关系之一 187
三、 反诉权与审判权权能之间的平衡:反诉平衡关系之二 191
四、 反诉的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的平衡:反诉制度中平衡关系之三 193
第十章 上诉审程序中的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 198
一、 一审法院的审判权与二审法院审判权的关系 198
二、 行政化司法与审级过少哪一个更应当被革除 202
三、 二审中审判权受上诉权制约的必要性: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 204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的运用环境——诉讼公开 210
一、 审判公开贯穿于诉讼始终 214
二、 诉讼资料的公开 219
第十二章 民事诉讼中诉权与审判权间的协调准则——诉讼诚信原则 224
一、 诚实信用能否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224
二、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独立价值 227
三、 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之必要 230
四、 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对诉讼行为的约束 234
五、 诚实信用原则对法院审判行为的制约 238
第十三章 民事审判权与诉权的运作秩序 240
一、 民事诉讼行为顺序法定:诉权与审判权平衡的保障 241
二、 当事人诉讼行为之顺序——在自由与受制之间 247
三、 审判行为法定顺序原则的确立 250
四、 我国民事诉讼中诉讼行为顺序的选择——由自由顺序到法定顺序 252
五、 民事诉讼中证据提出行为顺序之比较研究 256
六、 诉讼调解中的诉讼行为顺序之比较研究 262
第十四章 民事诉讼基本结构与诉之利益 267
一、 诉之利益概念解析 267
二、 诉之利益的特征与程序功能 275
三、 民事诉讼中诉之利益的各种形态辨析 280
四、 诉之利益理论给民事诉讼程序带来的影响 283
一、 民事判权的规定性:理想和现实之间 292
第十五章 民事判权的改革与民事诉讼基本结构的完善 292
二、 民事判权的核心:从以法院为本位到以当事人为本位 295
三、 民事判权的功能:由个案处理功能到兼顾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功能 298
四、 民事判权的运转:由单一注重判决手段到注重多重手段并用 300
五、 民事判权的民主:由封闭的民事判权到开放的民事判权 303
第十六章 民事管理权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诉权与审判权 306
一、 解放民事管辖权争议模式的划分 306
二、 我国民事判权中管辖权争议处理行政化的模式及其负面效应 309
三、 管辖权冲突处理之附带诉讼模式 314
四、 我国管辖权冲突解决机制的改革:由行政化处理到附带诉讼 318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