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应用煤岩学简史 1
第二章煤的成因 5
第一节成煤植物的有机组成 5
第二节生物化学作用 10
第三节物理化学作用 17
第四节煤化作用跃变 23
第五节沥青化作用 25
第三章煤岩学基础 26
第一节宏观煤岩组成 26
第二节煤的显微组成 28
第三节残植煤、腐泥煤和腐植腐泥煤 50
第一节取样 54
第四章煤岩学方法 54
第二节制片 55
第三节煤岩显微组分定量 59
第四节焦炭显微结构定量 60
第五节煤的反射率测定 62
第六节焦炭的反射率测定 75
第七节反射率的自动测定 77
第八节显微硬度 85
第九节煤岩显微组分分离 89
第十节加热过程中显微组分变化 95
第十一节焦炭显微镜 98
第十二节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光谱 103
第十三节扫描电子显微镜 105
第十四节图象分析仪 105
第十六节比较显微镜 107
第十五节光片腐蚀 107
第十七节高温熔点显微镜 108
第五章煤岩成分性质 109
第一节宏观煤岩成分性质 109
第二节煤岩显微组分性质 118
一、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118
二、反射率 126
三、折射率和吸收率 130
四、比重 134
五、硬度 137
六、显微脆度 139
七、压缩性 139
八、荧光性 141
九、润湿热 143
十、膨胀性和粘结性 145
十一、膨胀压力 165
十二、溶剂抽提 167
十三、加氢 170
十四、氧化 170
十五、气体析出动态 172
十六、热解时的热效应 177
十七、焦炭和化学产品收率 183
十八、红外光谱分析 193
十九、官能团分析 195
二十、X-射线衍射分析 199
二十一、化学结构模型 201
第三节煤岩显微类型性质 204
第四节褐煤中镜质组的性质 205
一、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和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206
二、腐植酸 206
三、沥青 210
四、褐煤中结构镜煤和镜煤基质的化学组成 211
第五节接触变质煤的性质 213
一、基础物质 213
二、不变化的成分 214
三、新形成的成分 214
第六章煤在加热过程中的动态 216
第一节炭化过程总论 216
第二节加热过程中煤的软化性状 218
第三节各种显微组分在加热过程中对成焦的作用 220
第四节中间相的转变过程 222
一、小球体的发现 222
二、液晶和中间相 223
三、中间相的形成 225
五、中间相的发展 226
四、小球体的结构模型 226
六、中间相发展的基本要素 229
七、各向异性碳 230
第五节炭化过程中镜质组光学性质的变化 233
一、概述 235
二、炭化过程中影响镜质组光学性质变化的因素 237
三、讨论 249
四、结论 254
第六节炭化过程中镜质组强度的变化 255
第七章煤岩学在工业中的应用 256
第一节煤岩学在焦化厂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256
一、评定煤质 256
二、解释焦化生产中出现的反常现象 257
三、控制来煤质量 260
第二节煤分类 262
一、国际煤分类和我国现行煤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263
二、采用煤岩学中指标的工业—成因分类现状 264
三、烟煤工业—成因分类中的若干问题和意见 280
第三节选煤 289
一、煤岩成分的强度及其对颗粒分级和选煤的影响 290
二、煤岩成分的比重差别及其对选煤的意义 292
三、从煤岩学观点评定煤的可选性方法 294
第四节配煤 298
一、配煤技术现状 298
二、煤岩配煤的基本原理 300
三、各种煤岩配煤方法 301
四、自动测定反射率设备在煤岩配煤中的应用 317
五、关于煤岩配煤研究的几点意见 317
一、我国焦化厂备煤工艺现状 319
二、合理加工煤料的原则 319
第五节煤加工 319
三、煤料选择加工的理论基础 322
四、煤岩选择加工 322
五、煤岩加工另一个有效途径 341
第六节焦炭光学性质的应用 348
一、煤岩显微组分和焦炭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 349
二、焦炭显微结构的命名和分类 351
四、焦炭光学性质的初步应用 353
三、影响焦炭显微结构组成的因素 354
第七节其它方面的应用 374
一、煤中锗的富集 374
二、加氢液化的原料煤选择 374
三、从沉积岩中镜质组的反射率推断油藏和气藏 375
图片(41张) 377
参考文献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