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知识 中级考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
  • 出 版 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3706232
  • 页数:23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汉字知识 1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和性质 1

一 汉字的起源 1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传说 1

1 结绳说 1

2 仓颉造字说 2

3 八卦成文说 2

(二)汉字起源的合理说法及其依据 2

(三)汉字产生的时间 3

二 汉字的性质 4

(一)世界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字 4

(二)各民族文字发展的顺序 4

(三)汉字的性质 4

(四)汉字没有发展为表音文字的原因 4

1 甲骨文的产生、发现、别称和地位 5

(一)甲骨文 5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发展 5

一 古文 5

2 甲骨文的特点 6

(二)金文 7

1 金文的出现、各种别称和地位 7

2 金文的特点 8

(三)篆文 8

1 篆文的由来 8

(一)隶书 9

1 隶书的产生 9

2 篆文的种类 9

二 今文 9

3 篆文的特点 9

2 隶书的方式 11

3 隶书的特点 12

[附]草书和行书 12

2 楷书的特点 13

1 楷书的出现和流行 13

(二)楷书 13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15

一 汉字结构之所指和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 15

(一)汉字结构是什么 15

(二)分析汉字结构的目的 15

二 “六书”和汉字结构 15

(一)“六书” 15

(1)象形 16

2 许慎的“六书”说 16

1 几家“六书” 16

(2)指事 17

(3)会意 18

(4)形声 18

(5)转注 19

(6)假借 19

(二)从汉字构成的实际看“六书” 19

(一)古今字实例 20

第四节 汉字的一字多义和一字多形 20

一 古今字 20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21

(三)古今字记录作用的差别 22

(四)古今字之间的关系 22

二 异体字 23

(一)什么是异体字 23

(二)异体字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24

三 繁简字 25

(一)什么是繁简字 25

(二)繁简字的关系 26

(三)汉字简化的主要方式 26

第二章 导游语言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28

第一节 比喻、比拟、夸张 28

一 比喻 28

(一)什么是比喻 28

1 明喻 29

(二)常用的比喻类型 29

2 暗喻 30

3 借喻 33

4 缩喻 34

5 倒喻 34

6 较喻 35

(1)强喻 35

7 博喻 36

(3)等喻 36

(2)弱喻 36

(三)比喻的修辞效果 37

(四)比喻的运用 38

1 通俗易懂 38

2 贴切自然 39

3 新颖鲜明 39

(1)拟人 40

2 比拟的类型 40

(一)什么是比拟 40

1 比拟的特点 40

二 比拟 40

(2)拟物 41

(二)比拟的修辞效果 42

(三)比拟的运用 42

(四)比喻与比拟比较 43

三 夸张 44

(一)什么是夸张 44

(二)夸张的类型 44

1 从内容分 44

(1)夸大夸张 44

(2)缩小夸张 45

(3)超前夸张 46

2 从形式分 46

(1)直接夸张 46

(四)夸张的运用 47

(三)夸张的修辞效果 47

(2)间接夸张 47

第二节 对偶、排比、层递、顶真 48

一 对偶 48

(一)什么是对偶 48

(二)对偶的类型 49

1 从内容上分 49

(1)正对 49

(2)反对 49

(3)串对 50

2 从形式上分 50

(1)严对 50

(2)宽对 51

(三)对偶的修辞效果 51

(四)对偶的运用 51

(二)排比的类型 52

1 句子的成分的排比 52

二 排比 52

(一)什么是排比 52

2 句子的排比 53

(三)排比的修辞效果 54

(四)排比的运用 55

(五)排比与对偶 55

(二)层递的类型 56

1 递升 56

(一)什么是层递 56

三 层递 56

2 递降 57

(三)层递的修辞效果及运用 58

(四)层递与排比 59

四 顶真 59

(一)什么是顶真 59

(二)顶真的类型 60

1 相接顶真 60

2 相间顶真 61

(一)什么是映衬 62

一 映衬 62

(二)映衬的类型 62

(四)顶真的运用 62

(三)顶真的修辞效果 62

第三节 映衬、描摹、婉曲 62

1 衬托 63

(1)正衬 63

(2)反衬 64

2 对比 64

(1)两体对比 64

(三)映衬的修辞效果 65

(2)一体两面对比 65

(四)映衬的运用 66

二 描摹 66

(一)什么是描摹 66

(二)描摹的类型 67

1 绘声 67

2 绘色 68

(四)描摹的运用 69

(三)描摹的修辞效果 69

三 婉曲 70

(一)什么是婉曲 70

(二)婉曲的类型 70

1 婉言 70

2 曲语 71

(三)婉曲的修辞效果 72

(四)婉曲的运用 72

第三章 古代山水名胜诗词 73

第一节 古代山水名胜诗名篇赏析 73

观沧海 魏 曹操 73

晚登三山还望京色 南朝齐 谢眺 74

灵隐寺 唐 宋之问 75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76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77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 张九龄 7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79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80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80

过香积寺 唐 王维 81

终南山 唐 王维 82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83

鹦鹉州 唐 李白 84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84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85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 杜甫 86

蜀相 唐 杜甫 88

秋兴八首之一 唐 杜甫 89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9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91

火山云歌送别 唐 岑参 92

送桂州严大夫 唐 韩愈 93

洛桥晚望 唐 孟郊 93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94

春题湖上 唐 白居易 95

宿扬州 唐 李绅 96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唐 白居易 96

过清华宫三首之一 唐 杜牧 97

独秀山 唐 张固 98

题君山 唐 雍陶 99

台城 唐 韦庄 99

游虎丘山寺 宋 王禹? 100

金山 宋 王安石 10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102

初入巫峡 宋 范成大 103

武夷棹歌 宋 朱熹 104

题静江 宋 陈藻 107

少室南原 元 元好问 107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 高启 108

滇海曲(其三) 明 杨慎 110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明 李攀龙 110

居庸关 明 谢榛 111

碧云寺 清 王士祯 112

追游桂林山岩 清 金武祥 113

忆秦娥(箫声咽) 据传 唐 李白 114

第二节 古代山水名胜词名篇赏析 114

念奴娇(大江东去) 宋 苏式 115

行香子(一叶轻舟) 宋 苏轼 116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 潘间 117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 柳永 118

念奴娇(洞庭青草) 宋 张孝祥 119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 姜夔 120

第三节 古代诗词体裁常识 121

一 诗体 121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121

(二)律诗 122

(三)绝句 123

1 律绝 123

2 古绝 123

二 词体 123

(二)词牌与词题 124

(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24

(一)词调与词牌 124

(四)小令、中调、长调 125

(五)令、引、近、慢 125

第四章 古代游记 126

第一节 游记名篇选讲 126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126

前赤壁赋 宋 苏轼 141

入蜀记(节选) 宋 陆游 148

观潮 宋 周密 153

观开先瀑布记(节选) 元 李洞 157

记云水洞 明 袁宗道 161

虎丘记 明 袁宏道 165

游黄山日记(节选) 明 徐弘祖 171

游晋祠记 清 朱彝尊 176

登泰山记 清 姚鼐 182

第二节 古代游记专著举例 186

水经注 北魏 郦道元 186

入蜀记 宋 陆游 190

徐霞客游记 明 徐弘祖 193

帝京景物略 明 刘侗、于奕正 196

第五章 古代碑铭 200

第一节 碑铭基础知识 200

一 古碑的早期用途 200

二 铭文刻上碑碣的经过 202

(一)殷商、西周时代的铭文 202

(二)东周时代秦国的铭文 202

(三)钟鼎铭文和碑碣铭文的差异 203

三 碑铭的发展 204

(一)秦代的刻石 204

(二)汉代和以后各代的碑铭 205

四 碑铭的价值 206

第二节 碑铭分类介绍 208

一 功德碑文 208

(一)最早的功德碑文 208

(二)著名功德碑文举例 209

封燕然山铭 汉 班固 209

二 祠庙碑文 214

(一)祠庙碑文的一般项目 214

柳州罗池庙碑 唐 韩愈 215

(二)著名祠庙碑文举例 215

(一)茔墓碑的种类 220

1 墓志铭 220

三 茔墓碑文 220

2 墓表文 221

(二)著名茔墓碑文举例 221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唐 韩愈 221

五人墓碑记 明 张溥 225

(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228

(二)踏莎行祠摩刻 228

一 “三绝碑” 228

第三节 特殊碑刻举例 228

(三)大唐中兴颂摩刻 229

(四)荔子碑 229

二 字数相差悬殊的碑 229

(一)多字碑 229

(二)一字碑 230

(三)无字碑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