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人类在不断探索地球中发展 1
第一节 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 1
第二节 地质学的主要对象是地壳 1
第三节 互相补充的三个主题 2
第四节 对象的特点规定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3
第五节 博览——学好地质学的关键 3
第六节 探索——人类繁荣昌盛的途径 4
思考题 4
第一章 地球和地壳 5
第一节 人间在天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5
第二节 坐地日行八万里 8
第三节 表里不一的地球 9
第四节 蓝色的星 11
第五节 地壳 12
第六节 岩石按成因分三类 13
第七节 矿物,集合成岩石的天然化合物 14
第八节 地壳一半由长石组成 17
第九节 三宙、六代、十六纪——地球的历史 19
第十节 珍惜分异作用的产物——矿床 21
思考题 22
第二章 岩浆活动和岩浆岩 23
第一节 沃土难弃 23
第二节 维苏威火山喷发的程式 25
第三节 巴里库丁火山的档案完整 25
第四节 通道是火山的基本机构 26
第五节 火山喷出物有三种物理状态 28
第六节 分类,火山和多种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33
第七节 火圈以及喷火饰带 37
第八节 熔岩的起源是“水火之争”的焦点 38
第九节 岩浆岩体有喷出的和侵入的两类 40
第十节 结晶状况说明冷凝环境 43
第十一节 颜色深浅反映二氧化硅的含量 43
第十二节 分异是岩浆成分多样的原因之一 44
思考题 46
第一节 地表岩石终将毁烂 47
第二节 岩石本身是变化的根据 47
第三章 岩石的毁烂 47
第三节 适应地表物理环境,岩石碎裂 49
第四节 氧化,化学风化中最敏锐的反应 52
第五节 碱离子在温湿气候中被淋除 53
第六节 砖红土、铝土矿是化学风化的终极产物 54
第七节 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相辅相成 55
第八节 土壤是风化产生的宝贵资源 57
第九节 气候是主要的变化条件 58
思考题 61
第四章 河流,如画江山的主要雕塑师 62
第一节 文化的摇篮、雕塑河山的巨匠 62
第二节 能量取自太阳 62
第三节 水流而后江河成 63
第四节 河流的三种地质作用 64
第五节 河流、水系 65
第六节 河流剥蚀作用有三种方式、三个方向 66
第七节 分选良好是河流搬运作用的特色 71
第八节 沉积发生在搬运能力骤减处 72
第九节 三角洲的三种类型 75
第十节 河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77
第十一节 河流发展的少年、壮年和老年阶段 77
第十二节 胜利隐伏着忧患 82
思考题 83
第一节 干渴的威胁正在逼来 84
第二节 地下水主要来自天落水 84
第五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84
第三节 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 85
第四节 水以五种状态潜藏在地下两个带中 85
第五节 含水层和自流盆地 88
第六节 “量出为用”,节约用水 89
第七节 洞府鲁班的佳作 90
第八节 管涌导致地陷堤溃 94
第九节 钟乳,地下水的沉积物 94
第十节 温泉,深循环的地下水 95
思考题 96
第六章 水晶宫及其遗迹 97
第一节 北京猿人和冰川 97
第二节 冰川冰因重力流动 97
第三节 冰川的分类 100
第四节 锉一般剥蚀、牛一样驮运 103
第五节 沉积作用发生在冰川消融处 108
第六节 冰期间丽日融融 108
第七节 气温千年有涨落 110
第八节 几亿年前的冰川活动 111
第九节 并非为了怀古 111
思考题 112
第七章 风和荒漠 113
第一节 风和荒漠相伴为害 113
第二节 风的搬运作用 114
第三节 风的剥蚀作用和剥蚀地形 116
第四节 风的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形 117
第五节 黄土 119
思考题 120
第八章 地球独具的聚宝盆——海洋 121
第一节 从绳索测深到深潜舱 121
第二节 大洋底上气象万千 123
第三节 海水的量和质 125
第四节 波浪扰动的深度是半个波长 126
第五节 潮汐和洋流 128
第六节 密度流 130
第七节 剥蚀同样有三种方式 131
第八节 海滩是自求平衡的结果 132
第十节 海洋沉积物的四种来源 134
第九节 矿产生成是选择性搬运和沉积的结果 134
第十一节 影响沉积环境的四个因素 135
第十二节 深海沉积 135
第十三节 滨海沉积 138
第十四节 浅海沉积 140
思考题 142
第九章 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143
第一节 珍惜我国稀少的湖泊 143
第二节 湖泊按湖盆成因和水质分类 143
第三节 湖泊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接受沉积 146
第四节 碎屑物质是湖泊沉积的主体 147
第五节 化学沉积主要由气候决定 148
第六节 沼泽 、泥炭、煤 150
思考题 153
第十章 成岩作用和沉积岩 154
第一节 成岩作用 154
第二节 沉积岩的三项特点 155
第三节 沉积岩的分类 159
第四节 沉积环境相沉积“相” 161
思考题 162
第十一章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163
第一节 岩石适应地壳内的环境而发生变质 163
第二节 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变质带 163
第四节 动力变质岩以结构碎裂为特征 164
第三节 区域变质作用起因复杂 164
第五节 环境的特点决定变化趋势 165
第六节 构造是识别变质岩最主要的标志 167
第七节 矿物成分和变质矿物组合规律 168
第八节 原岩——变质作用的根据 170
第九节 岩石大循环 171
思考题 171
第十二章 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发祥史 172
第一节 地层,地球历史的史料 172
第二节 整理地层系统的三条规律 173
第三节 地层的章节段落 177
第四节 为用天文时间纪年所作时努力 179
第五节 地球历史的天文阶段 181
第六节 三十亿年四大事件 183
第七节 早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187
第八节 晚古生代,生物开发大陆的时代 188
第九节 中生代,恐龙的时代 190
第十节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时代 192
第十一节 人在竞争中取胜,但今后 193
思考题 195
第十三章 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196
第一节 山有四类 196
第二节 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 198
第三节 阶地,地壳上升的证据 199
第四节 拉张、挤压——水平运动的结果 200
第五节 运动速度差异导致扭动 201
第六节 断裂构造的几何形态研究 204
第七节 褶皱——岩层的柔性变形 209
第八节 构造体系 211
思考题 213
第十四章 地震和地球内部构造 214
第一节 1976年7月28日 214
第二节 弹性回跳导致的振颤 215
第三节 烈度说明地震破坏的程度 216
第四节 利用惯性,张衡完成突破 219
第五节 按激发能量划分的里氏震级 221
第六节 地震带和地震区划是最先认识并应用的规律 222
第七节 防震有方、消震有望 224
第八节 贝尼奥夫层 227
第九节 黑箱地球 229
第十节 重力异常表明地球内部不均匀 230
第十一节 莫霍洛维契破译出第一组密码 233
第十二节 古登堡建立起地球的四层模型 236
第十三节 地球内部构造的最新模型 238
第十四节 地球的化学成分 241
思考题 242
第十五章 板块构造学说 243
第一节 一位气象学家挑起的论争 243
第二节 魏格纳握有证据 244
第三节 板块上通常洋、陆并存 248
第四节 活动集中在边界上 249
第五节 古地磁学为活动论助阵 256
第六节 近二亿年中板块运动史 260
第七节 拼贴地体 263
思考题 263
第十六章 热和重力推动地球演化 264
第一节 地球浅部演化过程的基调 264
第二节 地质作用的分类 264
第三节 内生和表生地质作用的相干生 266
第五节 用系统观来考察地质作用 267
第六节 热,地质作用的一台发动机 267
第四节 地质作用有自控功能 267
第七节 陡坡因重力而坍塌 270
第八节 重力也是地质作用的原动力 274
思考题 274
附录一 矿物的野外鉴定方法 276
附表1-1 常见矿物肉眼鉴定检索表 276
附表1-2 常见矿物的主要特征 277
附录二 岩石的野外鉴定 282
附表2-1 常见岩石肉眼鉴定检索程序表 284
附表2-2 主要沉积岩的鉴定特征 286
附表2-3 岩浆岩主要类型 288
附表2-4 常见变质岩 289
参考文献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