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小学生 江西、安徽(1912~1925) 3
学说话 3
学读书 7
世纪儿 11
人之初 17
何处是家乡 30
描红 42
七岁成人 47
长嫂为母 52
天雨花 57
家塾 65
小学校长 71
国文教员 74
图画教员 77
大小研究系 80
二、少年时 安徽、北平(1925~1936) 85
塾师 85
井中警钟 88
风雪友情 91
游学生涯 104
大学生 120
少年漂泊者 123
一板三眼 136
家庭大学 150
课堂巡礼 161
岁寒三友 178
数学难题 191
视学 208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211
送指路人 215
谈外语课本 221
文丐生涯 229
译匠天缘 233
三、十年灯 国内、国外(1936~1946) 239
1936年春,杭州,新诗 239
遥寄莫愁湖 243
少年徐迟 246
挨炸记 248
坤伶 254
忘了的名人 257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 260
希望者 265
未完成的下海曲 268
梵竺因缘——《梵竺庐集》自序 283
四十三年前 288
“汉学”三博士 291
德里一比丘 296
父与子 302
四、善知识 回国(1946~2000) 311
珞珈山下四人行 311
陈寅恪遗札后记 317
记“说瓜” 323
三笑记 326
废品 329
教师应考 332
保险朋友 336
风义兼师友 358
百年投影:1898~1997 362
末班车 373
告别辞 380
自撰火化铭 385
附录如是我闻——访金克木教授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