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
第一部 前夜第一章 黑手高悬 8
一、血腥的租栈 8
二、血汗积成的横沙岛 13
三、洞庭湖的呻吟 17
四、泣血的花赛圩 23
五、天目山的“典妻”悲剧 27
六、黑恶的胡氏家族 31
第二章 悲惨命运的根源 38
一、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 38
二、苏南农村经济关系 41
三、浙江农村剥削情形 45
四、江西农村综述 54
五、湖南农村的三大特点 61
六、西南土地问题的若干情况 68
七、公元2117年的田赋 74
第二部 前奏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 84
一、平均地权 84
二、乡村建设实验 85
三、梁漱溟山东邹平实验 86
四、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88
五、黄炎培江苏昆山实验 91
六、高践四江苏无锡实验 93
第四章 开国前中共的土改历程 95
一、中共第一个土地问题决议案 95
二、武装割据分田地 101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 110
四、《五四指示》的发布 116
五、《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 131
六、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140
第五章 开国大土改的初步计划和全国形势 148
一、莫斯科来电 148
二、开国大土改计划的初步拟定 149
三、新解放区匪情 151
四、土匪的活动方式及对抗手段 153
五、一个也不能少 155
第六章 清匪 158
一、华东亮剑 158
二、中南伏魔 168
三、西北横戈 189
四、西南扫顽 201
五、“双枪丽匪”的前世今生 218
第七章 反霸——斩断高悬黑手 224
一、什么样的人是恶霸 224
二、反霸斗争的关键 225
三、反霸斗争总策略 227
四、公审“黄门四虎” 230
五、匪窟中养活我长大 233
六、黑吃黑 236
七、过火偏向的纠正 238
第八章 减租退押 239
一、农村基层政权初步建立 239
二、减租退押政策 241
三、减租退押运动的开展 244
四、邓小平部署西南反封建的“淮海战役” 245
五、地主对抗手段 246
六、纠正错误偏向 249
七、开国大土改的前提条件 252
第三部 前进第九章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征求意见 256
一、毛泽东给各中央局发出通知 256
二、中共中央就富农问题提出询问 257
三、邓子恢的详细报告 259
四、毛泽东转电饶漱石 263
五、中南局和华东局分别起草《土地法草案》 263
六、西北局“不动富农”的报告 264
七、华北局提出的新区土改意见 265
第十章 刘少奇召集的讨论 267
一、中南局、华东局相关人员被召进京 267
二、黄克诚和饶漱石争论 268
三、双清别墅:富农放哨,中农睡觉 268
四、穆青在河南省的调查 271
五、中共中央政研室在中南区的调查 272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75
一、七届三中全会:富农政策 275
二、土改总路线和土改委员会 276
三、不要四面出击 276
四、政协一届二次会议讨论《土地改革法》(草案) 277
五、民主人士要过好土改关 278
六、毛泽东签署主席令 280
第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读 281
一、对旧式富农政策作了重大改变 281
二、只没收地主“五大财产”而不没收其他财产 282
三、对中农的土地由彻底平分改为“不得侵犯” 283
四、增加了照顾小土地出租者的政策 283
五、增加了保护先进生产力的条款 284
六、增加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 285
七、修改了有关债务问题的政策 285
八、规定只建立农民协会,不再组织贫农团 286
九、对城市郊区土地改革作了另外规定 287
第十三章 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标准发布 288
一、《土地改革法》的补充 288
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颁布 289
三、阶级成分的基本定义和标准 290
四、富裕中农和富农的区别 293
第十四章 组织和领导 295
一、成立各级土改委员会 295
二、建立各级土改委员会的意义 297
三、整训土改干部 300
四、大员上前线 303
第十五章 扎根子,倒苦水,斗地主 305
一、整顿农村基层组织 305
二、宣传政策 309
三、黄桑坪乡的扎根和串连 311
四、启发何庆娇母女诉苦 316
五、斗争“七阎王” 318
第十六章 地主阶级的正式消亡 324
一、划分阶级的四个步骤 324
二、阳翰笙日记里的“评地主” 325
三、没收和征收 330
四、女地主自杀 333
五、查田评产 336
六、分田分财 339
七、土地复查,确定地权 342
八、城市郊区的土地改革 348
九、侨乡的土地改革 349
十、开国大土改的完成 351
第十七章 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大土改 354
一、毛泽东:状元三年一考,土改千载难逢 354
二、陶铸为大学生修厕所 356
三、叶君健:《土地》三部曲的萌芽 360
四、思想“右倾”的冯亦代 366
五、三烈士 369
六、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三同” 372
七、新法接生 373
八、梁漱溟的升华 375
九、冯友兰:共相与殊相的结合 379
十、黄炎培对苏南土改的考察 382
十一、不仅仅是柳亚子的:新生兼及土改要义 386
主要参考资料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