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中西之辩与士人心态 1
二 中西之辩与时代主题 5
三 中西之辩的思维特征 10
第一章 文言白话论争的中西之辩 15
一 新旧对抗与中西比较 16
二 中体西用说的还魂 23
三 中西对比为论战带来的意义 29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性质问题的论争 31
一 倡导者的意见分歧 31
二 阶级特性的界定 35
三 思想解放的最初成果 38
四 论辩的局限与启示 41
第三章 “整理国故”之争中新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43
一 “整理国故”问题的复杂性 44
二 史实辨识与结论质疑 50
三 胡适与鲁迅:冲突的实质与重建现代文明的两种思路 56
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战 64
一 论战的三个阶段 65
二 论争的主要内容 70
三 论辩的意义 75
第五章 “《庄子》与《文选》”之争的二元对抗思维 78
一 论争的由来及其发展 79
二 文化背景与论争的主张 81
三 论争夭折的主体心理探源 87
第六章 语体文的“欧化”与大众语的论辩 92
一 五四时期关于语体文欧化的讨论 93
二 1930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98
三 1932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104
四 1934年的文艺大众化讨论 115
五 论争的意义与局限 133
第七章 “移植”论与“民间形式中心”论的论辩 137
一 “民族形式”命题的提出 137
二 “民族形式”论争的展开 141
三 “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 145
(一)对“民间形式”的评价 145
(二)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认识 149
(三)关于新文学“欧化”的问题 152
四 论争的影响与意义 157
第八章 “伪现代性”与“现代性”的论辩 162
一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真伪之辩 163
二 90年代中后期的“近代性”与“现代性”之辩 172
三 双声对话:“现代性”抑或“近代性” 179
四 说不尽的“现代性” 190
第九章 “人文精神重建”的论辩 193
一 “人文精神”出场的语境 194
二 “世纪末之争”:重建人文精神的论战 198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198
(二)“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201
(三)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205
三 论辩的意义与知识者的身份定位 211
第十章 新保守主义与新启蒙主义的论辩 215
一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 216
二 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和基本内涵 224
(一)新保守主义泛起的文化背景 226
(二)新保守主义的内涵特征 229
三 激进还是保守:重评“五四” 232
四 “后学”与“新启蒙主义”的话语对抗 244
五 论争引发的思考 252
第十一章 新诗发展与汉语母语的关系问题论辩 257
一 挑起论争的主要观点 258
二 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 262
三 汉字诗性的重新体认 266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69
后记 279
编辑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