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置沿革第一章 行政区划 1
第二章 街道办事处简介 10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自然环境 17
第一节 位置 17
第二节 气候 17
第三节 江河湖泊 18
第四节 水陆交通 19
第五节 自然灾害 19
第三篇 人口 25
第一章 人口结构、控制 25
第一节 人口结构 25
第二节 人口控制 29
第四篇 城建 43
第一章 城区建设 43
第一节 机构 43
第二节 建设规划 44
第三节 市政建设 45
第四节 住宅建设 65
第二章 公用事业 66
第一节 供电 66
第二节 供水 67
第三节 邮电 67
第四节 公共交通 68
第三章 环境卫生 70
第一节 机构 70
第二节 路面清扫与保洁 73
第三节 粪便管理 78
第四章 绿化、环境保护 82
第一节 城市绿化 82
第二节 环境保护 85
第五章 建筑队伍 88
第五篇 工业 93
第一章 工业生产 93
第一节 机构 93
第二节 发展概况 94
第二章 区属主要工业简介 103
附:一、驻区主要工业简介 107
二、农业 114
第六篇 商业、新型集体经济第一章 商业 119
第一节 机构 119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19
第二章 新型集体经济 122
第一节 概况 122
第二节 新型集体企业简介 125
第三节 新型集体网点 131
附:驻区主要商业机构、网点 135
第七篇 经济管理第一章 劳动 141
第一节 机构 141
第二节 劳动力管理 141
第三节 劳动就业 142
第四节 下放与回收 144
第二章 财政 146
第三章 审计 156
第四章 工商 159
附:迎江区个体劳动者协会 160
第五章 税务 161
附:安庆海关 162
第六章 金融 163
第一节 机构 163
第二节 债券发行 164
第八篇 党政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迎江区地方组织 169
第一节 组织 169
第二节 党员 173
第三节 党员大会 179
第四节 宣传教育 180
第五节 统一战线 186
第六节 纪律检查 189
第二章 迎江区人民代表大会 194
第一节 代表选举 194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97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203
第四节 工作机构 205
第三章 人民政府 206
第一节 机构 206
第二节 干部队伍 214
第三节 离退休干部管理 217
第四节 来信来访 271
第四章 政协迎江区委员会 220
第一节 委员会议 220
第二节 主要工作 223
第五章 工会 224
第一节 工会组织 224
第二节 基层工会 225
第三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226
第六章 共青团 230
第一节 共青团迎江区委员会 230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30
第三节 基层组织 232
第四节 团的活动 234
附:青年联合办事处 239
第五节 少先队 239
第七章 妇女联合会 241
第一节 妇联组织 241
第二节 主要工作与活动 244
附:一、安庆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47
二、安庆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248
三、安庆市黄埔军校同学会 248
第九篇 武装 253
第一章 武装建置 253
第二章 民兵 256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56
第二节 政治教育 260
第三节 军事训练 260
第四节 武器装备 261
第三章 兵役 263
第四章 防空 269
第五章 国防教育 271
第十篇 政法 275
第一章 司法机构 275
第一节 政法委 275
第二节 公安分局 276
第三节 检察院 278
第四节 法院 279
第五节 司法局 280
第二章 治安 281
第一节 户籍管理 281
第二节 公共秩序管理 282
第三节 群众防治 283
第四节 帮教失足青少年 284
第五节 打击刑事犯罪 284
第三章 检察 286
第一节 刑事检察 286
第二节 经济检察 289
第三节 法纪检察 292
第四节 控告申诉 293
第五节 综合治理 293
第四章 审判 295
第一节 刑事审判 295
第二节 民事审判 297
第三节 经济审判 300
第四节 案件复查 300
第五节 审判程序 301
第六节 信访 303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04
第一节 调解 304
第二节 法制宣传 307
第十一篇 民政 313
第一章 机构 313
第一节 行政机构 313
第二节 居委会组建 313
第二章 社会福利 317
第一节 优抚安置 317
第二节 救济 322
第三节 福利生产 338
第三章 婚姻登记 342
第十二篇 党的重大活动纪略第一章 抗美援朝 349
第二章 政治运动 351
第一节 清匪反霸 351
第二节 镇压和肃清反革命 352
第三节 清毒、禁赌、取缔娼妓和打击贩卖金银 353
第四节 三反五反 354
第五节 整风反右 355
第六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56
第七节 三反整风 357
第八节 四清 35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 360
第十三篇 教育 369
第一章 概况 369
第二章 学龄前教育 371
第三章 初等教育 373
第一节 学校设置 373
第二节 教育方针 377
第三节 学制 379
第四节 教师 380
第五节 教育改革 381
第六节 校舍 382
第七节 教育经费 383
第八节 学校简介 384
第四章 中等教育 391
第一节 学校设置 391
第二节 学校选介 394
第五章 特殊教育 398
第六章 教育行政机构 401
附:民办教育 402
一、初等民办教育 402
二、中等民办教育 411
三、业余教育 413
第十四篇 文化艺术第一章 文化场所 421
第一节 档案室 421
第二节 文化馆 422
第三节 文化站 423
第二章 群众文化 425
第一节 戏剧演出 425
第二节 歌舞演出 427
第三节 民间艺术表演 429
第四节 体育 430
第五节 书画 432
第六节 文艺创作 432
第三章 文化设施 436
附:一、建国前文化设施 443
二、大鼓书 444
三、建国前武术名师 445
四、建国前书画名流 446
五、民间工艺 447
第十五篇 卫生第一章 爱国卫生 451
第二章 预防保健 455
第一节 医疗预防 455
第二节 妇幼保健 460
附:辖区内医院简介 461
第十六篇 文明建设第一章 文明区建设 467
第一节 机构 467
第二节 全民文明礼貌月 468
第三节 创建文明城市 470
第二章 文明单位命名 475
第十七篇 风俗、方言第一章 民俗 481
第一节 婚姻 481
第二节 丧葬 482
第三节 时节 483
第四节 礼节 486
第二章 方言词汇 490
第三章 谚语 494
第十八篇 文物名胜第一章 古建筑 501
第二章 纪念台、墓地 507
第三章 古树名木 509
附: 511
一、盛唐山 511
二、山谷祠 511
三、双莲寺 511
四、清节堂 512
五、吴越街 513
第十九篇 人物 517
第一章 人物传略 517
第二章 烈士简介 550
第一节 老山前线安庆籍烈士简介 550
第二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553
第三章 先进 模范名录 557
第二十篇 附录 561
一、名优特产品 561
二、风味小吃 563
三、建国前行业经济 565
四、古迹 581
五、名人留诗 587
六、宗教 592
编后记 605
修志机构及编辑名单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