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比较中的方法论启迪 1
第一节 早期的轨迹 1
一、发端于本能的医术 1
二、幽灵的渗入:巫医的诞生 4
三、解剖知识的滥觞 7
第二节 理性医学的奠基 9
一、空前绝后的轴心时代 9
二、两座医学的峰巅:《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 10
三、同中异趣:草创之初的中西医学 12
四、迥然不同的结局 17
第三节 中西医学的分道扬镳 19
一、造就医圣的时代 19
二、里程碑式的医学成就 22
三、不同的方法论特征 23
四、规范后学:“医圣”的双重效应 26
第四节 中西方医学:中世纪的兴盛与沉寂 28
一、西方医学:神学的婢女 29
二、借文化昌盛以繁荣:同时代的中医学 31
三、繁荣成因的理性审视 34
第五节 近代中西医学:两股道上的车 36
一、裂变催化了的近代西方医学 36
二、惯性作用下的明清医学 40
三、中西医学的交流 43
第二章 中医学的文化土壤 47
第一节 不同的智慧之源 47
一、地理人文差异观 47
二、生产方式的锻造之功 48
三、生殖观念的泛化 49
第二节 需求支配的行为 50
一、农耕文化催生的行为特征 50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差异 51
三、商业与农耕:不同的思维与精神 52
第三节 神话里的真实 53
一、异趣的“神 54
二、性爱中折射出的个性 55
第四节 文化规范作用 56
一、文化的屏障作用 56
二、文化的价值取向 58
三、传统约束:挣不断的线 60
四、文化:主体的选择 62
第三章 学科范式:无形的引力场 64
第一节 自然观:适成对照的本原论 64
一、元气与原子:中西方对“本原”的主导性认识 65
二、无形与有形,连续与间断 66
三、歧途之开端 67
四、汇流之趋势 69
第二节 天人观:融合与对立 70
一、天人合德的文化基质 70
二、人与天地相参——中医学的天人观 71
三、天人对立与“人类中心论” 72
四、合与离的评说 72
第三节 心身观:合一与分离 73
一、心身问题,医学的一个主题 73
二、心身二元:不散的阴影 74
三、果实的差异 76
第四节 主导观念:凝固与流动 78
一、五行说与四元素说 78
二、阴阳说及其西方的孪生弟兄 80
三、基质的恒定与更替 81
第四章 带色的眼镜——认识方法论之异同 85
第一节 司外揣内与解剖 85
一、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 86
二、解剖——形态观察法 87
三、西医学为何未能发现经络现象 88
四、观察陈述 89
第二节 正名与逻辑 90
一、正名与概念方法论 91
二、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 93
第三节 归纳与演绎 95
一、不同的演绎范本 96
二、从演绎到归纳 97
三、假物取譬:归纳的一步之遥 98
第四节 实验与心悟诸法 99
一、实验方法论的确立和革命 99
二、言不尽意的心悟诸法 100
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 102
第五节 象数之术与数学方法 103
一、同中有异的“数” 104
二、数学方法的传统与发展 105
三、唯象和计量,异中有同 106
第五章 要素的特点——核心概念解析 109
第一节 何谓科学理论 109
一、纷繁的解说 109
二、我们的看法 110
第二节 藏象与脏器 111
一、“藏象”:一种工具 111
二、外延的扩展 112
三、发展的趋势:“科学进步的理性重组” 114
第三节 精气神与组织细胞 115
一、精气神:人之“三宝” 115
二、细胞:生命的“本质” 116
三、关乎生命的互补解释 117
第四节 病因、病机与病理 118
一、审证求因与三因论 118
二、科赫与严格的因果律 119
三、细胞病理学与病机十九条 120
第六章 构造的特点——学科体系透视 124
第一节 超稳定结构 124
一、两千年未变的体系 124
二、超稳定的特征 126
三、熟透了的体系:必须越过的障碍 128
第二节 整体网络 129
一、稳定的构架,膨胀中的“躯体” 129
二、失衡的重心,遗憾的冷漠 132
第三节 嬗变中的医学模式 133
一、生物医学模式——文化上的至上命令 133
二、可供借鉴的范例 135
第七章 诊断中的方法论 138
第一节 临床活动:医学的摇篮 138
一、摸索性经验性:临床医学的方法论特点 138
二、临床:形成要求,作出判决 139
第二节 病和病人:特殊的实践对象 140
一、实践对象的二重性 141
二、个体化医学与群体化医学 142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诊断中的认知过程与方法 143
一、诊断的理论负荷 143
二、辨证,中医诊断的精华 144
三、模型的偏爱 146
四、资料搜集过程 147
五、推理判断过程 149
第四节 临床验证过程 153
一、拟诊、确诊与试探 153
二、“误诊”剖析 154
三、“隐证”的求索 155
第八章 治疗,多元的探索 157
第一节 治则与决策过程 157
一、哲理化的庞大治则体系 157
二、简洁的线性方程 159
三、治疗决策活动 161
第二节 治疗技术与结果 163
一、不同的技术观念 164
二、五彩缤纷的非药物疗法 165
三、诊疗结果:有趣的剪刀差 167
第三节 临床活动外推:养生、预防与康复 168
一、上工治未病 169
二、根深叶茂:养生的知与行 170
三、纷繁的假说,苍白的实践经验 171
第四节 相关问题的方法论思考 172
一、手段和工具 172
二、临床与基础 175
第九章 药学:中西医学交汇的排头兵 180
第一节 源于经验的药学 180
一、庞大的神农本草谱系 180
二、发端于炼金术的李比希产业 181
第二节 “魔方”与“魔弹” 182
一、魔方:天赐之物的排列组合 182
二、魔弹:试管的产儿 184
第三节 回归与创新:呼唤新药学 186
一、尴尬的化学合成之物 186
二、回归大自然,药界新呼声 187
三、旧物新泽:本草学在复苏中新生 188
第四节 新药学诞生:杂交的可能 192
一、杂交的必要与可能 192
二、面对交汇的思考 193
三、从实例证明中药研究大有可为 196
第十章 现时代:夹缝中的医学 199
第一节 医学的困惑 199
一、20世纪生物医学的成就 200
二、21世纪世界的新需求 200
三、临床的新老“瘟疫” 202
四、健康领域的新难题 204
第二节 新的趋势,新的背景 207
一、沟通、交融与重组:全球性趋势 208
二、生命科学的哲学思考:分支论与自主论 210
三、新生命科学哲学与迈尔思想 213
四、循证医学崛起的思考 215
第三节 医学变革,无法回避的话题 222
一、社会的新呼唤 222
二、现代医学,变革同样重要 224
三、中医学:危机与希望 226
第十一章 阵痛中的理性审视 231
第一节 排拒与交融——近现代中西医学碰撞之回眸 231
一、中体西用——思维怪圈的萦绕 231
二、中西医汇通——悲壮的尝试 233
三、中西医结合——一个尚待评说的运动 236
第二节 一些现象的分析 239
一、汉医沉浮——一个案例的启示 240
二、“中医热”——湍动着的暗流 243
三、跨文化认同:无法遏制的潮流 246
第三节 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 249
一、理性的躁动 249
二、深层的评判 251
三、参照与反馈 254
四、心理与观念 257
五、大控制论的新示范 258
第十二章 理性而艰难的选择 262
第一节 从比较到批判 262
一、中医学是什么? 262
二、中医理论的评判 264
第二节 重建:认真而严肃的回答 266
一、双重解构:体系与概念 267
二、概念与体系的重建 270
三、重建的“配套”环节 275
第三节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78
一、重建者自身的建设 279
二、全方位出击 285
三、条件与氛围 289
代结束语:肩负使命 走向未来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