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3
第1章 前言 3
1.1 研究范围 3
1.2 研究依据 3
1.3 研究原则 4
第2章 发展基础与背景 5
2.1 优势条件 5
2.2 机遇和挑战 6
2.3 重大意义 6
第3章 总体定位和发展战略 8
3.1 指导思想 8
3.2 战略定位 8
3.3 发展战略 9
第4章 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11
4.1 优化总体布局 11
4.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2
第5章 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3
5.1 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3
5.2 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5
5.3 推进城乡一体化 15
第6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16
6.1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16
6.2 提升壮大现代服务业 19
6.3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1
6.4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22
第7章 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
7.1 交通网络 24
7.2 水资源协调 26
7.3 能源建设 27
7.4 环卫设施建设 29
第8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 31
8.1 生态保护与建设 31
8.2 环境保护与防治 33
8.3 空间管制分区 35
8.4 区域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36
第9章 城镇发展指引 38
9.1 青岛市规划指引 38
9.2 潍坊市规划指引 39
9.3 日照市规划指引 40
第10章 区域协调机制 42
10.1 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42
10.2 健全区域协调法规 43
10.3 完善区域调控手段 43
10.4 具体协调机制与手段 44
第11章 行动计划 47
11.1 “△型结构”产业带开发计划 47
11.2 青岛都市区建设 47
11.3 强化外联行动计划 48
11.4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8
11.5 “黄金海岸”旅游带建设计划 49
11.6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50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一青潍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53
第12章 青潍日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 53
12.1 国际环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53
12.2 国内环境 55
12.3 山东背景 59
第13章 解读青潍日 64
13.1 海陆兼备,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大 64
13.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比重高于其人口所占比重 64
13.3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特色产业突出,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66
13.4 投资拉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内投资为主,科技贡献水平不高 70
13.5 中心城市仍处于极化发展阶段,县域经济较发达,镇域发展水平差异大 70
13.6 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效率较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 79
13.7 基础设施较好,对区域的发展有较好的支撑作用 83
13.8 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84
13.9 区域协调发展的愿望较大,但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区域发展各自为政 88
第14章 青潍日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比较 91
14.1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比较 91
14.2 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及发展速度的比较 98
14.3 城市总体发展水平的比较 106
第15章 青潍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12
15.1 青潍日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12
15.2 青潍日地区发展战略 114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二青潍日区域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空间组织研究 121
第16章 青潍日城镇组群人口和城镇化研究 121
16.1 青潍日城镇组群人口现状特点 121
16.2 青潍日城镇组群城镇化现状特点 126
16.3 青潍日城镇组群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33
第17章 青潍日地区城市职能分析 138
17.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青潍日地区职能分析 138
17.2 青潍日地区18县市现状职能的分析判定 140
17.3 青潍日地区18县市城市职能的综合判定 143
第18章 青潍日城镇空间组织 145
18.1 青潍日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145
18.2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青潍日经济空间联系 149
18.3 青潍日城镇空间演变存在的问题 155
18.4 青潍日城镇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156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三青潍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161
第19章 青潍日地区产业现状特征分析 161
19.1 研究目标与框架 161
19.2 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62
19.3 市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69
19.4 县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75
19.5 产业现状分析结果 181
第20章 青潍日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182
20.1 产业协调发展原则 182
20.2 产业发展定位 182
20.3 产业发展战略 189
20.4 产业发展重点 191
20.5 产业空间布局 197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四青潍日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发展研究 207
第21章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分析研究 207
21.1 概述 207
21.2 区域公路系统发展现状 210
21.3 区域铁路系统发展现状 211
21.4 区域港发展口现状 212
21.5 区域航空发展现状 213
21.6 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4
21.7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现状综合分析 216
第22章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218
22.1 区域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关系研究 218
22.2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趋势分析 221
22.3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223
第23章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225
23.1 国内外经验借鉴 225
23.2 区域高速公路发展规划研究 228
23.3 区域铁路发展规划研究 230
23.4 区域港口发展规划研究 234
23.5 区域航空发展规划研究 236
23.6 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发展设想 237
第24章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发展对策措施 239
24.1 扩大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模 239
24.2 促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239
24.3 优化区域利益分配机制 240
24.4 完善区域政策和法律环境 240
24.5 重视资源、环境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240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五青潍日区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究 243
第25章 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243
25.1 概述 243
25.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6
25.3 排水设施现状 248
25.4 防汛设施现状 248
25.5 电力设施现状 249
25.6 燃气设施现状 251
25.7 环卫设施现状 252
第26章 区域水系统建设与协调发展战略 254
26.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4
26.2 排水体系建设与发展 263
26.3 防汛体系构建 267
第27章 区域能源系统建设与发展战略 270
27.1 总体战略 270
27.2 能源建设与协调 270
27.3 供电系统优化 273
27.4 燃气系统优化 275
第28章 区域环卫系统建设与发展战略 276
28.1 总体战略 276
28.2 建设发展措施 276
第29章 保障措施 279
29.1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 279
29.2 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279
29.3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279
29.4 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 280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六青潍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空间管制研究 285
第30章 区域自然概况 285
30.1 概述 285
30.2 自然地理 289
30.3 生态资源 292
30.4 环境质量 294
30.5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296
第31章 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 297
31.1 总体目标与原则 297
31.2 区域生态格局构建 298
31.3 生态功能区划 301
31.4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 304
31.5 特殊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发展 308
31.6 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 312
31.7 重点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15
第32章 区域环境保护与防治战略 317
32.1 总体目标与原则 317
32.2 污染源控制措施 318
32.3 水环境保护措施 320
32.4 大气环境保护 324
32.5 海洋环境保护 325
32.6 固废处理设施建设 327
第33章 区域空间管制发展战略 329
33.1 空间管制目标 329
33.2 空间管制原则 329
33.3 生态管制分区 330
第34章 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336
34.1 跨界河流污染防治 336
34.2 重大水源地涵养与保护 336
34.3 董家口港生态环境保护 337
34.4 胶州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338
第35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体制 339
35.1 生态环境建设保障 339
35.2 空间管制的实施保障 341
青岛潍坊日照区域空间布局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之七青潍日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345
第36章 区域协调机制的理论研究 345
36.1 区域协调的内涵解析 345
36.2 区域协调问题的成因分析 346
36.3 影响区域协调的主要因素 350
36.4 区域协调的主要内容 351
36.5 区域协调的组织形式和类型 354
第37章 青潍日区域协调问题实证研究 359
37.1 区域协调现状 359
37.2 区域协调存在的问题 360
第38章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过程、特征及案例研究 362
38.1 区域协调机构的形成 362
38.2 区域协调机构的类型 363
38.3 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 364
38.4 典型案例借鉴 365
第39章 青潍日区域协调机制构建研究 377
39.1 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377
39.2 健全区域协调法规 378
39.3 完善区域调控手段 379
39.4 具体协调机制与手段 381
参考文献 385
后记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