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性激励-股票期权相关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经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4947673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研究股票期权区别于一般股权激励,即作为凸性激励方式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基础及应用问题。全书包括导论、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股票期权激励的凸性特征、企业类型与凸性激励的差异、股票期权激励的资本市场环境、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有关问题、结论与政策建议八部分内容,书中理论分析透彻,密切结合实际,同时提出一系列可借鉴的股票期权政策建议,是一本较好的学术著作。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动因 1

研究范围与主要思想 2

研究方法 5

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 6

逻辑框架与论述层次 7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10

2.1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0

一般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0

凸性激励的理论基础 13

2.2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证检验 15

美国学者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的检验 15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检验 20

2.3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案后的有关研究 23

2.4简要评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6

第三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凸性特征 30

3.1股票期权激励的历史渊源与兴起原因 30

企业激励制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30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兴起原因 33

3.2委托一代理理论框架下的长期激励理论 37

作为股票期权激励理论起点的最优契约 37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 39

3.3将凸性激励加入报酬契约的必要性 44

模型改进、有关假定及初步求解 44

最优契约凸性的条件与股价走势分布函数 48

最优报酬契约的结构分析 53

3.4高层经理人员的风险偏好 58

3.5本章小结 64

附录一:关于经理股票期权凸性的证明 65

第四章 企业类型与凸性激励的差异 70

4.1企业类型:凸性激励的差异及对两种现象的解释 70

模型解释与命题 70

公司特征与股票期权激励:来自美国、芬兰与日本的经验 75

4.2案例分析: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成功与安然等系列大公司财务丑闻 78

4.3进一步的讨论:企业类型与委托-代理问题的程度 84

4.4本章小结 85

第五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资本市场环境 87

5.1资本市场有效是股票期权激励有效的重要前提 87

资本市场有效性使股票期权激励有效的机制分析 87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基本理论 88

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90

5.2投机性股票市场下的期权激励模型 91

基本模型 92

投机性股票市场中的经理最优报酬 95

投机性股市中经理股权激励问题的比较静态分析 103

进一步的分析与基本结论 105

5.3股票期权激励与股市周期 108

股票期权定价与期权交易市场 109

公司股价与股市整体表现之间的关系 110

股票期权的重新定价 113

5.4股票期权激励的改进措施 115

指数型股票期权 116

附加业绩表现条件型股票期权 119

对股票期权行权后的持股时间加以限制 121

5.5本章小结 122

附录二:对第五章命题1的推导 123

附录三:对第五章中引理的推导 123

附录四:对第五章命题2的推导 125

附录五:对第五章命题3的推导 126

第六章 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128

6.1经理层权力分析法:一个有别于传统委托一代理模型的分析框架 129

股票期权激励对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与董事会功能的弱化 130

经理层权力与“抽租” 133

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愤怒成本” 135

薪酬咨询顾问的伪装与薪酬设计中的细节问题 136

6.2经理层权力分析法的案例解释 138

6.3安然事件后美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措施及评价 145

《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与公司改革 145

对美国公司改革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论 147

公司外部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53

6.4本章小结 155

附录六:《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主要内容 157

第七章 中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有关问题 162

7.1股票期权激励的国家差异与中国的“身股制” 162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国家(地区)差异分析 162

“身股制”——我国明清时期家族企业激励制度探析 165

7.2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分析 167

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条件 168

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历程 177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票期权激励 185

创业板市场建设与股票期权激励 188

7.3推进我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的有关建议 193

7.4本章小结 198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