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方药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颂名,梁思潜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5945877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原则以及每一药物和方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等。同时,在介绍每一类药后还列出相似的药和方,并介绍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上编 总论 3

第一章 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况 3

第二章 中医的治疗原则 7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7

二、局部与整体 8

三、治标与治本 9

四、正治与反治 11

五、扶正与祛邪 12

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13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15

一、四性五味 15

(一)四性 15

(二)五味 16

(三)四性与五味的关系 19

二、升降浮沉 21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21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21

三、决定升降浮沉的因素 22

四、归经 24

(一)归经的含义 24

(二)归经的依据 25

(三)归经的运用 25

第四章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27

一、配伍 27

(一)配伍的含义 27

(二)配伍的目的和方法 28

二、禁忌 29

(一)配伍用药禁忌 30

(二)妊娠用药禁忌 30

(三)服药禁忌 31

第五章 中药的用量 33

一、药物性质与用量的关系 34

二、配伍、剂型与用量的关系 35

三、体质、年龄与用量的关系 36

四、病情轻重与用量的关系 36

第六章 中药的贮藏保管 38

一、贮藏保管前的处理 38

二、贮藏保管的方法 39

第七章 中药的炮制法 41

一、水制法 42

二、火制法 43

三、水火共制法 46

第八章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8

第九章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51

一、组成原则 51

二、组成变化 54

第十章 方剂的用法 60

一、煎法 60

二、服法 63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 65

一、传统制剂 65

(一)汤剂 65

(二)散剂 66

(三)丸剂 66

(四)膏剂 67

(五)丹剂 68

(六)酒剂 68

二、现代制剂 69

(一)片剂 69

(二)冲剂 69

(三)浓缩丸 70

(四)口服液 70

(五)胶囊剂 70

(六)糖浆剂 71

(七)针剂 71

下编 各论——中药和方剂 75

第一章 解表药的应用 75

一、辛温解表 76

(一)麻黄 76

(二)桂枝 78

(三)紫苏叶(苏叶) 79

(四)防风 80

(五)荆芥 81

(六)羌活 82

二、辛凉解表 84

(一)薄荷 85

(二)牛蒡子 86

(三)蝉蜕 87

(四)桑叶 88

(五)菊花 89

(六)葛根 90

(七)柴胡 92

第二章 泻下药的应用 95

一、攻下 95

(一)大黄 96

(二)芒硝 98

二、润下 99

(一)火麻仁 99

(二)郁李仁 100

三、逐水 100

(一)甘遂 101

(二)牵牛子 102

第三章 祛寒药的应用 104

一、温中祛寒 105

(一)干姜 105

(二)吴茱萸 106

二、温肾回阳 109

(一)附子 109

(二)肉桂 111

第四章 清热法 113

一、清气分热 114

(一)石膏 114

(二)知母 115

(三)黄芩 116

(四)黄连 117

(五)黄柏 119

二、清营血热 123

(一)生地黄 124

(二)玄参 125

(三)牡丹皮 126

(四)赤芍 127

三、清热解毒 129

(一)金银花 129

(二)连翘 130

(三)毛冬青 131

(四)穿心莲 132

四、清热解暑 139

(一)莲叶 140

(二)青蒿 140

五、清虚热 142

(一)地骨皮 142

(二)白薇 143

第五章 消导药的应用 145

(一)山楂 145

(二)麦芽 146

(三)神曲 147

第六章 补益药的应用 150

一、补气 151

(一)人参 151

(二)黄芪 153

(三)山药 155

(四)白术 155

(五)甘草 156

二、补血 161

(一)熟地黄 161

(二)阿胶 162

(三)何首乌 163

(四)当归 164

(五)桑寄生 165

三、补阴 168

(一)沙参 168

(二)麦门冬 169

(三)女贞子 170

(四)旱莲草 170

(五)龟板 171

(六)鳖甲 172

四、补阳 176

(一)杜仲 176

(二)续断 177

(三)狗脊 178

(四)肉苁蓉 178

(五)巴戟天 179

(六)菟丝子 179

(七)鹿茸 180

第七章 收涩药的应用 184

(一)山茱萸 184

(二)五味子 185

(三)桑螵蛸 186

(四)肉豆蔻 187

(五)乌贼骨 188

(六)浮小麦 189

(七)诃子 189

第八章 理气药的应用 193

(一)陈皮 194

(二)大腹皮 195

(三)枳实 196

(四)木香 197

(五)乌药 198

(六)香附 198

(七)郁金 199

(八)川楝子 200

(九)厚朴 201

(十)延胡索 202

(十一)砂仁 203

第九章 止血药的应用 207

(一)侧柏叶 208

(二)茜草根 209

(三)地榆 209

(四)茅根 210

(五)仙鹤草 211

(六)白及 212

(七)三七 213

第十章 活血祛瘀药的应用 217

(一)川芎 218

(二)丹参 219

(三)乳香 220

(四)益母草 221

(五)红花 222

(六)桃仁 223

(七)牛膝 224

(八)五灵脂 225

第十一章 祛湿药的应用 228

一、芳香化湿 229

(一)藿香 229

(二)佩兰 230

(三)苍术 231

(四)白豆蔻 232

二、利水渗湿 233

(一)茯苓 233

(二)猪苓 235

(三)泽泻 235

三、清热祛湿 237

(一)车前子 238

(二)滑石 238

(三)薏苡仁 239

(四)木通 241

(五)茵陈蒿 242

第十二章 治风药的应用 246

一、祛风去湿 246

(一)独活 247

(二)威灵仙 247

(三)五加皮 248

(四)木瓜 249

(五)防己 250

(六)秦艽 251

(七)桑枝 252

二、祛风止痛 254

(一)白蒺藜 255

(二)白芷 255

(三)藁本 256

三、祛风止痉 257

(一)全蝎 257

(二)蜈蚣 258

四、熄风 259

(一)钩藤 260

(二)羚羊角 261

(三)天麻 262

(四)白芍 262

第十三章 祛痰止咳药的应用 265

一、温化寒痰 266

(一)半夏 267

(二)白前 268

(三)广东紫花杜鹃 269

二、清化热痰 271

(一)前胡 271

(二)贝母 272

(三)瓜蒌 273

(四)竹茹 274

三、止咳平喘 275

(一)杏仁 276

(二)苏子 277

(三)紫菀 277

(四)款冬花 278

(五)枇杷叶 278

(六)桔梗 279

第十四章 安神药的应用 281

(一)龙骨 282

(二)牡蛎 283

(三)酸枣仁 284

(四)柏子仁 284

第十五章 开窍药的应用 287

(一)麝香 287

(二)冰片 289

第十六章 解表方的运用 291

一、辛温解表方 292

(一)麻黄汤(《伤寒论》) 292

(二)桂枝汤(《伤寒论》) 295

(三)葱豉汤(《肘后备急方》) 298

(四)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299

(五)杏苏散(《温病条辨》) 301

(六)小青龙汤(《伤寒论》) 302

二、辛凉解表方 304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 304

(二)桑菊饮(《温病条辨》) 306

(三)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307

(四)升麻葛根汤(《小儿药证直诀·阎氏小儿方论》) 309

三、小结 310

第十七章 泻下方的运用 312

一、攻下方 313

大承气汤(《伤寒论》) 313

二、润下方 316

(一)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316

(二)麻子仁丸(《伤寒论》) 317

(三)济川煎(《景岳全书》) 318

三、逐水方 320

十枣汤(《伤寒论》) 320

四、小结 322

第十八章 和解方的运用 323

一、和解少阳方 324

小柴胡汤(《伤寒论》) 324

二、调和肝脾方 326

(一)四逆散(《伤寒论》) 326

(二)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328

(三)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9

三、调和肠胃方 33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331

四、治疟方 333

达原饮(《瘟疫论》) 333

五、小结 334

第十九章 祛寒方的运用 336

一、温中祛寒方 337

(一)理中丸(《伤寒论》) 337

(二)吴茱萸汤(《伤寒论》) 339

二、温肾回阳方 340

(一)四逆汤(《伤寒论》) 340

(二)真武汤(《伤寒论》) 343

三、小结 344

第二十章 清热方的运用 345

一、清气分热方 346

白虎汤(《伤寒论》) 346

二、清营血热方 348

水牛角地黄汤(原为犀角地黄汤)(《千金翼方》) 348

三、清热解毒方 350

(一)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350

(二)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52

四、清热解暑方 355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355

五、清虚热方 357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57

六、清脏腑热方 358

(一)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59

(二)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60

(三)苇茎汤(《千金要方》) 361

(四)白头翁汤(《伤寒论》) 363

(五)玉女煎(《景岳全书》) 364

七、小结 366

第二十一章 消导方的运用 368

(一)保和丸(《丹溪心法》) 368

(二)健脾丸(《证治准绳》) 370

(三)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371

小结 372

第二十二章 补益方的运用 373

一、补气方 374

(一)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4

(二)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77

(三)炙甘草汤(《伤寒论》) 379

(四)归脾汤(《济生方》) 380

二、补血方 382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3

三、补阴方 385

(一)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5

(二)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388

四、补阳方 391

肾气丸(《金匮要略》) 391

五、小结 394

第二十三章 收涩方的运用 396

(一)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96

(二)四神丸(《证治准绳》) 398

(三)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399

(四)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401

小结 403

第二十四章 理气方的运用 404

(一)良附丸(《良方集腋》) 404

(二)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406

(三)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07

(四)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408

(五)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409

小结 411

第二十五章 止血方的运用 412

(一)四生丸(《妇人良方》) 412

(二)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414

(三)黄土汤(《金匮要略》) 414

(四)小蓟饮子(《济生方》) 416

小结 417

第二十六章 活血祛瘀方的运用 418

(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19

(二)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421

(三)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3

(四)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424

(五)温经汤(《金匮要略》) 425

小结 427

第二十七章 祛湿方的运用 428

一、芳香化湿方 428

(一)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9

(二)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0

二、利水渗湿方 431

五苓散(《伤寒论》) 431

三、清热祛湿方 433

(一)茵陈蒿汤(《伤寒论》) 433

(二)三仁汤(《温病条辨》) 435

(三)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6

(四)二妙散(《丹溪心法》) 437

四、小结 438

第二十八章 治风方的运用 440

一、祛风去湿方 440

(一)消风散(《外科正宗》) 441

(二)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2

(三)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443

二、祛风止痛方 444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4

三、祛风止痉方 445

(一)玉真散(《外科正宗》) 445

(二)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446

四、熄风方 447

(一)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448

(二)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49

五、小结 451

第二十九章 祛痰止咳平喘方的运用 452

一、温化寒痰方 452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3

二、清化热痰方 455

(一)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455

(二)消瘰丸(《医学心悟》) 456

三、止咳平喘方 457

(一)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7

(二)止嗽散(《医学心悟》) 458

四、小结 459

第三十章 安神方的运用 461

(一)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462

(二)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63

(三)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464

小结 466

第三十一章 开窍方的运用 467

(一)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467

(二)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9

(三)小结 471

第三十二章 驱虫方的运用 472

(一)乌梅丸(《伤寒论》) 473

(二)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74

小结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