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变化的基本特点 1
一、最终消费率及消费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1
(一)改革开放初期,消费需求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二)1985年之后,消费和投资轮番拉动经济增长 4
(三)2001—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于投资贡献率 5
二、居民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慢于经济增长 7
(一)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8
(二)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缓慢 10
三、居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政府消费增长 11
四、农村消费增长明显慢于城市消费增长 13
五、服务型消费增速慢,占总消费比重低 19
第二章 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4
一、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居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24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 24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居民所得没有改善,反而持续恶化 25
(三)我国居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原因分析 27
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低阶层消费能力减弱 29
(一)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29
(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有效需求不足 32
三、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缺位”,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 33
四、居民防范风险型储蓄的快速增长抑制了购买力的释放 35
五、持续存在的“人口红利”促使国民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38
六、消费环境不佳抑制了部分消费的实现 39
(一)商品流通业不够发达,消费的购物环境大大落后于国外 39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 40
(三)商业欺诈时有发生,消费的信誉环境难以保障 40
七、信贷消费条件苛刻,预支消费难以充分实现 41
(一)消费者对信贷消费缺乏安全感 42
(二)信贷消费条件太苛刻 42
(三)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 43
八、不同时期国家消费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一 44
(一)1949—1978年实施抑制消费政策阶段,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44
(二)1979—1988年补偿消费政策阶段,居民消费水平大幅跃升,消费基金略显膨胀 44
(三)1989—1997年紧缩性消费政策阶段,消费增速回落 45
(四)1998—2004年鼓励消费政策阶段,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46
(五)2005—2007年鼓励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并重政策阶段,城乡消费在结构优化中稳步加速 47
九、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 49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历三个阶段 49
(二)消费结构升级极大地推动了消费总量的增长 51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处于不同阶段,对相关产业拉动较大 51
第三章 中外消费比较和西方消费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54
一、国际比较表明:我国投资率高、消费率低 54
(一)我国消费率与不同收入国家比较分析 54
(二)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 56
(三)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低于钱纳里模型中的标准值 58
(四)我国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与他国比较差异较大 59
二、西方消费经济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 61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 61
(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 63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 64
(四)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66
(五)里兰德的预防性储蓄理论及对中国的分析 70
第四章 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71
一、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内在原因分析 71
(一)大量无效投资挤占和浪费了本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资源和财富 72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产出和消费结构错位,消费慢于经济增长 74
(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逆向发展 76
二、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不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 77
(一)投资持续高增长、消费率低将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77
(二)消费增长缓慢导致投资失去最终市场,宏观投资效率低下 80
(三)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 82
(四)投资消费比例失调,造成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过剩 84
(五)居民消费严重滞后GDP的发展,城乡居民不能同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86
第五章 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和未来趋势预测 89
一、影响未来消费需求增长的利弊因素 89
(一)推动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 90
(二)消费增长存在制约因素 104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消费增长趋势分析及初步测算 110
(一)预计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1%,消费需求贡献率提升为65.4% 111
(二)消费品零售额保持15%左右的增长,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 112
(三)服务型消费占比将提高为37%左右,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 113
(四)高、中、低收入家庭比重提升,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群体 115
第六章 新时期扩大消费的政策建议 118
一、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118
(一)将职工工资与经济增长挂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119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加低收入人员的收入 120
(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 120
(四)加大农业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力度,确保务农收入稳步快增 121
(五)建立农民工收入保障机制,保证务工者按时足额领到工资 121
(六)完善农民土地出让制度,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 122
二、逐步化解城乡居民对未来预期的压力,扩大当期消费 124
(一)提高住房补贴的货币标准 124
(二)建立平价或低收费的公立医院,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124
(三)切实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教育实行公开、可监督的机制 125
(四)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 126
(五)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提高进城农民长期置业意愿 127
(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28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强扩大消费的建设投资 129
(一)积极推进以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型的税制改革 129
(二)加大“三农”财政投资比重,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130
(三)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投资 132
(四)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投资,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133
(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化商业设施,增大城乡结合部商业设施的投资 135
四、积极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135
(一)对城市居民的不同收入群体实施分层鼓励消费措施 135
(二)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让居民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充分释放 137
(三)发展和完善信贷消费,逐步提高信用消费比重 137
(四)紧扣农民消费的脉络,为农村市场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消费品 138
(五)积极出台类似“家电下乡”的举措,刺激农村消费 139
(六)大力促进消费便利化,充分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 140
(七)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流通秩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 140
(八)进一步完善市场消费统计制度,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测 141
第七章 流通业在促进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2
一、流通业的作用是双重的 142
(一)消费需求要通过各种流通形式来实现 142
(二)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 143
二、我国商品流通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144
(一)商品流通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144
(二)三大流通行业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147
三、我国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151
(一)存在的问题 152
(二)流通业发展缓慢不利于经济发展 156
四、我国流通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 158
(一)流通业将呈现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 160
(二)连锁经营将成为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160
(三)流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将明显提高 161
五、大力发展流通业的政策建议 162
(一)从指导思想上提高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实现“第三个转变” 162
(二)追求流通企业合理规模,为扩大消费营造有利条件 163
(三)提高流通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服务水平 164
(四)改变市场建设滞后、区域市场建设不平衡状况 164
(五)大力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诚信、安全的消费环境 165
第八章 消费景气指数方法研究中短期消费趋势 167
一、编制消费景气指数的意义 167
二、消费景气指数设计的基本原则 174
(一)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 175
(二)数据统计与意向调查相结合 175
(三)城乡、东中西部相结合 176
(四)过去与未来相结合 177
(五)透明与微调相结合 177
三、消费景气指数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指标 177
(一)九大影响因素 178
(二)主要影响指标 182
(三)指标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来源 183
四、消费景气指数的基本原理 185
(一)扩散指数 186
(二)合成指数 187
五、消费景气指数的选取与计算 189
(一)经济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因素分解及其含义 189
(二)先行、一致、滞后指标的选取 190
(三)景气指数的计算 193
六、消费景气指数的基本框架 202
七、消费景气指数的分析与运用 204
八、警情灯号系统——消费景气指数的重要补充 205
九、消费景气指数主要研究报告 207
报告一:2006年一季度消费景气报告 207
报告二:2006年二季度消费景气分析及三季度走势预测 213
报告三:2007年一季度消费景气指数继续上扬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