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政方针 2
第一编 党的“四个基本”解析 2
第一章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
一、理论就是旗帜 2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8
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32
第二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3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4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新解读 47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贯彻 50
第三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过程 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5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鲜明特点 63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与党的先进性 67
第四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73
一、基本经验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 7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内容 78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指导意义 84
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和发展基本经验 85
第二编 党的执政理论建设 96
第一章 党的执政理念 96
一、执政理念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96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 103
三、党执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114
第二章 党的执政基础 123
一、执政基础的含义 123
二、执政基础的基本内容 124
第三章 党的执政体制 135
一、执政体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135
二、执政体制的历史演进 136
三、执政体制改革的现实基础 138
四、执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39
第四章 党的执政方式 146
一、执政方式的基本内涵及历史演变 146
二、科学执政是党执政理念的基本着眼点 148
三、民主执政是党执政的一贯原则 151
四、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制度保证 154
五、新的历史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157
第三编 党的先进性建设 172
第一章 86年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历史经验 172
一、我们党86年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历史实践 172
二、我们党86年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主要经验 17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 183
一、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183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主要表现。 187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本特点 190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92
第三章 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 195
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 195
二、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199
三、共产党员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203
第四章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 207
一、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历史背景 207
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209
三、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 210
四、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214
五、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启示 216
第四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34
第一章 发展与发展理论的研究 234
一、当代西方发展理论 234
二、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237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 240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40
二、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43
三、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252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54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54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55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56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7
五、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58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59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60
第四章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62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62
二、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265
三、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266
四、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270
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273
第五编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80
第一章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280
第二章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283
第三章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286
第四章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289
第五章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292
第六章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295
第七章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298
第八章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301
第六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8
第一章 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308
一、和谐: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308
二、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10
三、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311
四、和谐: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314
五、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31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16
一、民主法制 316
二、公平正义 318
三、诚信友爱 320
四、充满活力 321
五、安定有序 322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3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325
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325
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26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32
四、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334
五、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335
六、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37
第四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340
一、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40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42
三、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43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45
五、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347
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348
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350
八、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350
九、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351
十、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352
第五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355
一、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 355
二、在政府角色准确定位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356
三、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提升能力 358
四、在完善社会调控手段中提升能力 360
五、在社会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提升能力 363
六、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中提升能力 365
第七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98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 398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400
第三章 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 40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 402
二、克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片面理解 406
第八编 建设创新型国家 418
第一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418
一、深刻认识创新型国家的深刻内涵 418
二、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 419
三、科技创新和进步对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21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23
第二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427
一、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427
二、努力提高我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431
三、努力提高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综合实力 434
第三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439
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439
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41
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452
第四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457
一、自主创新 457
二、重点跨越 460
三、支撑发展 463
四、引领未来 465
第九编 建设节约型社会 476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76
一、可持续发展是对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否定 476
二、节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 478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80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节约型社会 485
第二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487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兴起 487
二、国外的循环经济给我们的启示 489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 491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493
五、画好循环经济这个“圆” 495
第三章 节约型社会的政府角色安排 498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先要建设节约型政府 498
二、政府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 502
三、建设节约型政府落脚在政府机关 505
四、节约型政府在行动 506
第四章 构建节约型经济体系 509
一、建立节约型经济体系的现实意义 510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思路 511
三、发展节约型经济的个案 516
附录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件(试行) 523
附录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531
附录三: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 541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547
附录五: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561
附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