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思维的方法 1
第一节 科学思维的特征 1
一、思维及其特征 1
二、思维的过程 2
三、思维的三要素 3
四、思维的基本品质 4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方式 5
一、辩证思维 5
二、创造性思维方法 6
三、灵感思维方法 7
四、直观思维方法 8
五、逻辑思维方法 9
六、形象思维方法 10
七、联想思维方法 10
八、组合思维与分解思维 11
九、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方法 13
十、变通思维方法 14
十一、转向思维方法 14
十二、求异思维方法 14
十三、回转思维方法 15
十四、逆向思维方法 15
十五、迁移思维方法 16
十六、焊接思维方法 17
十七、超前思维方法 17
十八、反刍思维方法 18
十九、极端思维方法 18
二十、追踪思维方法 18
二十一、纵横思维方法 19
二十二、立体思维方法 19
第二章 科学创造的方法 21
第一节 科学创造的基本方法 21
一、比较法 21
二、分类法 23
三、类比法 24
四、联想法 25
五、移植法 26
六、组合法 27
七、追踪法 27
八、反求法 29
九、特性列举法 29
十、提问探讨法 29
第二节 知识的移植 30
一、知识移值的可能性 30
二、知识移植的规律 32
三、知识移植的主要内容 34
四、知识移植与知识创新 35
第三节 知识的积累 35
一、知识积累的若干问题 36
二、知识积累的若干特性 38
三、知识创新的及时性 38
四、科技创造的基本技法 39
第四节 知识的分析与综合 43
一、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3
二、分析的特性 44
三、综合的特性 45
第三章 科技写作的方法 47
第一节 主题的确定方法 47
一、主题的重要性 47
二、确定主题的基本要求 48
三、标题的确定 49
四、选题的一些原则 50
五、选题的方法 51
六、题目的大小 53
第二节 选材的方法 53
一、材料的重要性 53
二、材料的获取途径 54
三、围绕主题选材料 55
四、选用最典型材料 56
五、选用真实材料 56
六、选用新而有特色的材料 57
七、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57
第三节 结构的确定方法 58
一、结构的特点 58
二、结构的内容 59
三、结构的形式 59
四、结构的确定方法 60
第四节 初稿的形成方法 61
一、列提纲 61
二、腹稿 61
三、初稿 62
第五节 修改的方法 63
一、修改的意义 63
二、修改的内容 65
三、修改的方式 66
第六节 科技论文的分类 67
一、分类 67
二、综述性论文 67
三、专题性论文 68
四、评述性论文 69
五、编译性论文 69
第四章 科学记忆的方法 71
第一节 记忆的特性 71
一、记忆是什么 71
二、记忆的种类 72
三、记忆的品质 73
第二节 科学记忆的条件 74
一、记忆目标明确 74
二、注意力集中 75
三、理解被记忆对象 78
四、及时复习 78
五、丰富的知识 79
六、实践 80
七、记忆卫生 80
第三节 科学的记忆方法 81
一、重点记忆法 81
二、对比记忆法 82
三、整体—部分—整体记忆法 83
四、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83
五、联想记忆法 83
六、图表记忆法 86
七、规律记忆法 87
八、歌(口)诀记忆法 87
九、谐音记忆法 88
十、首尾记忆法 88
十一、特征记忆法 88
十二、推导记忆法 89
十三、分解记忆法 89
十四、分散记忆法 89
十五、网络记忆法 90
十六、外贮记忆法 90
十七、归类记忆法 90
十八、尝试回忆记忆法 91
第五章 科学运筹时间的方法 94
第一节 时间及其运筹的若干特性 94
一、科学性 95
二、艰苦性 95
三、可挤性 95
四、累积性 96
五、公正性 96
六、珍贵性 97
七、目标性 97
八、可补性 98
第二节 科学运筹时间的十种方法和艺术 99
一、时间的严密计划 99
二、紧紧抓住今天 100
三、工作单与ABC分类法 102
四、时间单元法(分段限时法) 104
五、注重时间效率 105
六、零星时间的利用 107
七、时间的价值分析法(“八十”与“二十”法则) 109
八、时间的定额法 112
九、一天的时间表 113
十、其他一些方法 114
第六章 科学成才的方法 118
第一节 科技成才的方法 118
一、选择好突破口 118
二、集中精力与目标 119
三、认识自己的优势 120
四、紧紧抓住机遇(会) 121
五、要有胆略 122
六、讲究方法 123
第二节 怎样选择自学课题 125
一、在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选题 125
二、在软科学和硬科学的结合部、交叉处选题 127
三、在学科的前沿处选题 128
四、在学科的薄弱环节选题 129
第三节 专题学习法 130
一、什么是专题学习法 130
二、专题学习法的特点 131
三、专题学习法的注意要点 132
第四节 突破口的选择方法 133
一、学科交界处的特点 133
二、在学科的交界处选择突破口 135
第五节 自学者的优势 136
一、课题选择灵活 137
二、传统观念束缚少,创新意识强 137
三、学习的目的性强 138
四、独立性强 139
五、时间充足,形式多样 139
六、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139
第六节 建立巩固的自学根据地 140
一、自学根据地的建立 140
二、自学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141
三、自学根据地的调整和转移 142
第七节 自学题库的作用 143
一、什么是自学题库 143
二、自学题库的作用 143
三、题库题目的来源 143
四、题库的管理 144
五、题库的发展 145
第七章 科学构造智能结构的方法 147
第一节 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 147
一、知识结构的若干原则性问题 147
二、知识结构的基本模式 149
三、知识结构的调整 152
第二节 构造优化的智能结构 153
一、智能 153
二、智能结构 159
三、智能结构的构造模式 160
四、智能的关系结构 164
五、智能结构中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67
第三节 工程师的能力结构 168
一、自学能力 168
二、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169
三、写作能力 169
四、口头表达能力 170
五、分析与综合能力 171
六、组织管理能力 172
七、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 173
八、运用计算机与外语的能力 173
第八章 软科学的方法 175
第一节 软科学的科学体系 175
一、软科学的定义 175
二、软科学的组成体系 176
三、软科学与交叉科学 178
四、软科学的应用和发展 180
第二节 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 182
一、当代科学的发展特点 182
二、学科交叉 182
三、交叉科学 185
第三节 科技人员与软科学 188
一、驾驭硬科学 188
二、优化知识结构 189
三、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89
四、科技管理需要软科学 190
五、宏观科技决策需要软科学 190
六、科技体制改革需要软科学 191
七、科技活动的组成部分 191
第九章 科学领导的方法 193
第一节 有效领导的方法 193
一、有效领导的基础 193
二、有效领导的影响力 194
三、有效领导的手段 196
四、有效领导的方法 197
五、有效领导的灵魂 198
六、有效领导的系统观 199
七、有效领导的魅力 201
八、有效领导的效率 202
九、有效领导的法宝 203
十、有效领导的生命力 204
第二节 用人的艺术 206
一、人的长处 206
二、人才的互补 208
三、人才培养和竞争机制 209
四、拔尖人才的培养 210
第三节 抓重点的方法 211
一、什么是重点 211
二、重点的层次 212
三、重点的范围 212
四、重点的发展阶段 212
五、重点的转移 213
六、重点和一般 213
七、重点的稳定性 214
八、重点的调整 214
九、重点和中心 214
十、重点和政策 215
第四节 控制的艺术 215
一、授权上的限制 216
二、战略上的控制 216
三、管理好主要干部 217
四、相互制约与监督 217
五、规章制度的约束 218
六、定期检查与及时协调 218
七、人事措施 219
八、信息反馈 220
第五节 协调的方法 220
一、明确协调的目的和准则 220
二、充分暴露矛盾 221
三、兼顾利益结合点 221
四、协调的时机 222
第六节 思维的方法 222
一、思维的极端重要性 222
二、勤于思考 223
三、善于思考 224
四、思考的作用 225
五、思考的基础 225
六、思考的来源 226
第七节 竞争的方法 227
一、用优势参与竞争 227
二、集中自己的优势 228
三、寻找获胜的突破口 228
四、灵活的竞争手段 229
五、竞争决战的时机 230
第八节 程序化的方法 230
一、什么是程序 230
二、计划 231
三、执行与实施 231
四、调整与补充 232
五、总结 232
六、不要越位 233
第九节 抓时机的方法 233
一、机会对成功的影响 233
二、对待机会的态度 234
第十节 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 234
一、充满信心 234
二、保持清醒的头脑 235
三、不轻易放弃努力 237
四、戒骄戒躁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