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中医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中医的涵义 1
一、“中医”的概念 1
二、中医的形成 3
三、医巫关系辨 7
第二节 中医的分期 12
一、中医分期的意义和依据 12
二、酝酿期的中医 18
三、形成期的中医 19
四、发展期的中医 22
五、变革期的中医 24
第三节 中医的内容 27
一、目录层面的中医内容 27
二、文献层面的中医内容 32
三、学科层面的中医内容 34
四、知识层面的中医内容 39
第四节 中医的性质 42
一、中医的民族性 42
二、中医的传统性 44
三、中医的科学性 46
四、中医的人文性 48
第二章 中医的哲学指导 53
第一节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53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 53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出现 55
三、阴阳五行学说的性质 57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的影响 61
一、阴阳五行介入医学的时代 61
二、阴阳五行——解说中医的万能钥匙 66
三、越俎代庖——阴阳五行之于医学概念的替代 70
四、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负面作用 73
第三节 影响中医学术的其他哲学思想 79
一、道家思想的影响 79
二、佛家思想的影响 83
三、理学思想的影响 87
四、机械唯物论的影响 91
第四节 现代中医发展的哲学思考 95
一、阴阳五行还能走多远 95
二、机械唯物论指导下的实验方法能否解释中医 98
三、哲学指导思想变革的可能性 101
第三章 关于中医生命学说 106
第一节 生命学说与医学的关系 106
一、生命学说的萌芽 106
二、生命学说之于中医学术 108
三、生命学说关乎医学的成熟 111
四、我们是否需要独立的生命学说 115
第二节 “现代中医生命学说”的解析 121
一、“现代中医生命学说”的时代性 121
二、“现代中医生命学说”的贫弱性 125
三、“现代中医生命学说”在表述中的模糊性 128
四、“现代中医生命学说”的不完整性 131
第三节 中医生命学说的特点及不足 134
一、“司外揣内”的研究方法 134
二、“比类取象”的思维模式 140
三、整体观念的强大影响 144
四、阴阳五行的无所不在 149
第四节 关于“中医生命学”的构建 152
一、构建的必要性 152
二、“中医生命学”在哪里 154
三、构建的可能性与艰巨性 158
第四章 关于中医疾病学说 161
第一节 中医对疾病的基本认识 161
一、从“疾”到“病”——关于疾病的概念 161
二、从“疾首”到“太阳中风”——关于疾病的命名 164
三、名称的背后——病名之于临床的意义 166
第二节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171
一、从茫然到豁然 171
二、哲学光影中的病因 173
三、寂寞的天才 175
第三节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177
一、病机概念的缘起 177
二、病机的复杂性格 179
三、病机的把握及其不确定性 181
第四节 中医对临床征象的认识 183
一、“有诸内者形诸外”的意义 183
二、“身有所苦”与“身无痛” 185
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88
四、关于“假象”不假的辨析 190
五、难以避免的主观性 193
第五节 中医对证候的认识 195
一、证候是什么 195
二、证候概念的形成 198
三、证候的抽象与具体 201
四、从方剂看证候 204
第五章 关于中医诊断学说 208
第一节 诊断的概念 208
一、“诊断”一词的沿革 208
二、诊断学与疾病学的关系 211
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213
第二节 中医诊断的依据 216
一、学院知识 216
二、文献知识 221
三、临床经验 223
四、直觉与心悟 227
第三节 中医诊断的思维模式 230
一、司外揣内论 230
二、四诊合参论 233
三、主诉中心论 237
四、唯一病机论 240
第四节 关于中医诊断的思考 243
一、个体性的思维与行为过程 243
二、客观征象在主观感知后可能的“变形” 245
三、围绕着证候诊断的思维单一化倾向 248
四、诊断并行的不利 252
第六章 关于中医治疗学说 257
第一节 治疗历史论 257
一、史前的推想 257
二、从治疗方法到治疗学说 261
三、中医治疗学说的内容 264
四、中医治疗学说的结构 267
第二节 治疗原则及其思想基础 269
一、“治病求本”与“天地母” 269
二、“反之于平”与“中庸”思想 272
三、祛邪与“贼”的概念 275
四、扶正与“正气”、“和气” 279
第三节 中医治则治法的解析 285
一、关于正治与反治 285
二、八法提出的依据 288
三、八法的实际应用 293
第四节 关于中医治法的思考 295
一、“王道”与“王道”的无奈 295
二、相关理论及其局限性 299
眺望中医的未来(代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