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 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
(一)《背影》阅读史 1
1.春晖时代(《背影》在1950年以前的阅读状况) 3
2.寒冬时代(《背影》在1951—1977年间的阅读状况) 5
3.夏日时代(《背影》在1978年以来的阅读状况) 11
(二)《背影》的修辞论阐释 18
1.《背影》的重复叙述的意蕴 18
2.《背影》的文化语境 23
3.内心焦虑的审美置换 32
(三)《背影》研究与中学语文创新阅读 36
附录《背影》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情况一览表 45
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半个世纪的解读历程回顾 47
(一)社会化解读模式(1956—1966年) 48
1.文学解读 49
2.教学解读 51
3.二者关系的分析 59
(二)政治化解读模式(1966—1976年) 65
1.文学解读 65
2.教学解读 76
3.二者关系的分析 83
(三)人生化解读模式(1976—1985年) 85
1.文学解读 86
2.教学解读 91
3.二者关系的分析 101
(四)本体化解读模式(1985年至今) 104
1.文学解读 104
2.教学解读 111
3.二者关系的分析 119
结语 125
三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项链》之解读 126
(一)《项链》来到中国 126
(二)学者眼中的《项链》 128
1.对小资产阶级妇女虚荣心的尖锐讽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 128
2.一个美丽女性的成长历程 130
3.人与命运的抗争 132
(三)当代中学生眼中的《项链》 134
1.对玛蒂尔德命运悲剧性的认识 134
2.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 135
3.对主题的解读 136
(四)用新的教学理念解读《项链》 139
1.社会批判层次的解读 142
2.经验或人性层次的解读 145
3.命运层次的解读 149
结语 152
附录一 新理念下的《项链》教案 154
附录二 关于《项链》学习与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164
附录三 关于《项链》学习与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答卷情况 168
四 从《雷雨》的解读变化看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 172
(一)学术界视野中的《雷雨》 172
1.《雷雨》是“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批判” 176
2.《雷雨》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及悲悯之情 179
3.新时期对《雷雨》主题的多元阐释 182
4.对周朴园形象的解读 184
(二)语文界视野中的《雷雨》 189
1.现实主义解读时期(1979—1995年) 189
2.人本主义解读时期(1996—2003年) 201
结语 210
参考书目 213
后记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