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篇 1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3
一 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历史背景 3
二 语文课程标准诞生的现实背景 6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8
一 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9
二 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0
三 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3
第三章 课程标准的新发展 15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发展 15
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新发展 21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30
一 “三维”目标的内涵 30
二 知识和能力 31
三 过程和方法 35
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4
第五章 新型的师生关系 52
一 新的教学观 52
二 新的教师观 53
三 新的学生观 58
四 新型的师生关系 62
第六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4
一 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64
二 自主性学习方式 65
三 合作式学习方式 68
四 探究式学习方式 70
第七章 新的课程观和课程资源观 74
一 新课程中的课程观 74
二 新课程中的课程资源观 76
第八章 新课程中的评价观 79
一 关于评价的目的和标准 79
二 关于评价的功能 79
三 关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80
探索篇 87
第九章 探索彰显语文课程性质的有效途径 89
一 在言语实践中彰显工具性特征 89
二 从三个层面突出人文性特征 92
三 用教材教——整合工具性与人文性 96
第十章 全面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01
一 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 101
二 加强语文审美教育 103
三 探索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106
四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11
第十一章 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 116
一 关注阅读教学的四个层面 116
二 全面建构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121
三 加强阅读策略教学 126
四 追求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与统一 131
第十二章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135
一 《标准》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135
二 《标准》指导下的合作学习 142
三 《标准》指导下的探究学习 150
第十三章 用新的评价观指导语文教学评价 155
一 建立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 155
二 一堂好课的标准 159
三 档案袋评定 165
第十四章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169
一 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建构策略 169
二 语文教师的教学监控策略 173
三 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179
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关系 186
案例篇 195
必修 19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197
《荷花淀》课堂实录 206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213
《项链》教学实录 222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2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242
《石钟山记》教学实录 251
“走近孔子”活动成果展示课案例 258
选修 267
《登高》教学实录(诗歌与散文系列) 267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学实录(诗歌与散文系列) 274
《木假山记》教学案例(诗歌与散文系列) 281
《李寄》教学实录(小说与戏剧系列) 287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实录(小说与戏剧系列) 297
《岗位作奉献 真情为他人》教学案例(新闻与传记系列) 303
《〈史记〉选读》教学案例(新闻与传记系列) 309
《语言的运用》教学案例(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312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教学实录(语言文字应用系列) 315
《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文化论著研读系列) 323
参考文献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