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自传统至现代 1
第一编 17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章 两大思潮的激荡 31
第一节 晚明个性思潮 31
第二节 清初实学思潮 41
第二章 尊情说的流行 58
第一节 万物有情的宇宙观 58
第二节 大悲大愤出至文 63
第三节 体察七情的新文学 68
第四节 一情与众情 74
第三章 独创精神的高扬 83
第一节 在复古主义羁绊下 83
第二节 性灵派的革新旗帜 88
第三节 唐宋派的牢固根基 92
第四章 人与文的俗化 99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趋俗 99
第二节 文艺观念的崇俗 102
第三节 诗文创作的融俗 106
第五章 创作倾向的崇实 114
第一节 时代实录 114
第二节 以诗补史 119
第三节 文贵益世 123
第六章 作家主体的坚实 128
第一节 坚贞的气节 128
第二节 深厚的学力 131
第三节 坎坷的阅历 135
第二编 18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章 时代与文化特征 143
第一节 时代特征 143
第二节 文化特征 155
第二章 复古思潮回流 163
第一节 复古思潮的重兴 164
第二节 复古思潮的高涨 169
第三节 复古思潮的延续 176
第三章 性灵思潮崛起 189
第一节 性灵思潮的流变历程 191
第二节 袁枚:性灵思潮的一面旗帜 202
第三节 性灵思潮的近代倾向及其评价 205
第四章 人文思潮潜流 212
第一节 人文思潮波澜初起 214
第二节 人文思潮的曲折与受阻 222
第三节 人文思潮的潜升 224
第三编 19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章 交错涌动的文学思潮 237
第二章 经世致用的文学 244
第一节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244
第二节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251
第三节 经世致用文学思想的转化 259
第三章 学习西方 273
第一节 传教士的工作 273
第二节 以中化西 278
第三节 学习西方的深化 285
第四节 审美意识的变化 291
第五节 语言与形式 296
第四章 人文精神的曲折发展 305
第一节 人的意识朦胧觉醒 305
第二节 人文精神的发展 313
第三节 改良礼教 321
第五章 文学的通俗化 332
第一节 俗文学的崛起 332
第二节 文学运行机制的变革 340
第三节 俗化大潮下的雅俗渗透 347
第六章 复古思潮的末路 359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复古 359
第二节 近代西学输入后的复古思潮 362
第三节 复古思潮的衰亡 366
第四编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章 20世纪的语境 373
第一节 现代化——一个世纪之梦 373
第二节 思潮纷纭 381
第二章 “五四”“革命文学”思潮 384
第一节 “五四”——时代的转折点 384
第二节 胡适、陈独秀共举“文学革命”大旗 388
第三节 周作人与“人的文学” 396
第四节 鲁迅——“文学革命”实绩的体现者 399
第五节 茅盾与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 403
第三章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410
第一节 方向转换 410
第二节 国际上“左”倾文学思潮 414
第三节 中国文坛上“左”倾文艺思潮 415
第四节 鲁迅、茅盾坚持的现实主义 419
第五节 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两类文本 426
第四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兴起 434
第一节 救亡文艺思潮腾起 434
第二节 现实主义要求重现 437
第三节 关于“民族形式” 439
第四节 一股非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涌动 441
第五节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确立 448
第六节 胡风与七月派文学思潮 455
第五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演化 467
第一节 1949~1956年 467
第二节 1957~1965年 471
第六章 工农兵文艺思潮的蜕变 48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风暴 480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文本 482
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人文思潮的回归与发展 487
第一节 自上而下的正本清源 487
第二节 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拨乱反正 490
第三节 开放吸纳 493
第四节 新时期文学文本 495
第八章 “自由主义”派文学思潮 498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思潮 498
第二节 现代评论派,新月派 500
第三节 “自由人”“第三种人”和论语派 502
第四节 西方美学 505
第九章 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文学思潮 508
第一节 虚位以待和价值迷失 508
第二节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512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521
第十章 通俗文学思潮 546
第一节 “井水”与“河水” 546
第二节 社会、时代的背景 548
第三节 文学观念 558
第四节 商业化经营 562
第五节 流行的节奏和脉络 564
第六节 关于通俗文学中的混浊现象 569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