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管理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国俊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5865927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对国际经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国债管理进行了研究,在对我国国债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国债管理和国债市场发展的目标和若干建议。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国债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1

1.1.2 对基本概念的说明 4

1.2 研究综述 5

1.2.1 国债理论的发展轨迹 5

1.2.2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 6

1.2.3 国债风险 9

1.2.4 关于国债市场是核心金融市场的阐述 11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2

1.3.1 采取的研究方法 12

1.3.2 本书的基本框架 12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1.4.1 研究中要突破的难题及创新之处 15

1.4.2 不足之处及今后改进的方向 16

第2章 国债管理的目标、传导机制与政策协调 17

2.1 国债管理概述 17

2.1.1 国债管理的概念 17

2.1.2 国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19

2.2 国债管理的目标 19

2.2.1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 19

2.2.2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冲突 21

2.2.3 OECD成员国国债管理目标的选择 22

2.2.4 国债管理基本目标的选择与实现路径 24

2.2.5 基本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冲突 26

2.3 国债管理政策效应与传导机制 27

2.3.1 国债管理政策的内涵与工具 27

2.3.2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 28

2.3.3 国债管理政策的利率效应 29

2.3.4 国债管理政策传导机制 29

2.4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 30

2.4.1 国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 30

2.4.2 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32

2.4.3 国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点 33

2.4.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从国债期限设计的分析 34

第3章 国债管理国际比较 37

3.1 全球国债管理关注的问题与挑战 37

3.1.1 国债管理与市场发展的共同目标与最佳途径选择 37

3.1.2 债务管理当局关注的问题 38

3.1.3 指数债券——反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 39

3.1.4 对债券市场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40

3.1.5 审慎监管与风险管理框架 44

3.1.6 国债管理机构的独立性 45

3.1.7 国债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46

3.1.8 新兴债券市场面临的挑战 48

3.2 预算盈余或赤字减少时的国债政策调整问题 50

3.2.1 国债政策调整的背景 50

3.2.2 欧盟成员国国债转换操作概览 50

3.3 主要发达国家国债管理的实践 56

3.3.1 英国的国债管理 56

3.3.2 美国的国债管理 74

3.3.3 加拿大的国债管理 82

3.3.4 日本的国债管理 89

第4章 国债规模管理——兼评国债风险 96

4.1 国债规模约束的研究述评 96

4.1.1 国债适度规模的理论解释 96

4.1.2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分析 98

4.1.3 适度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安全界限 100

4.1.4 国债规模增长的稳定负担率条件与国债规模增长的临界值 103

4.2 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 106

4.2.1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规模 106

4.2.2 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规模 107

4.3 指标分析——我国国债风险评价 108

4.3.1 国债规模风险 108

4.3.2 国债发行风险 110

4.3.3 国债偿还风险 111

4.3.4 对目前国债规模风险的总体判断 112

4.3.5 对未来几年国债风险的测算 113

4.3.6 值得关注的问题 115

4.4 国债余额管理——国债规模管理模式的改革 117

4.4.1 余额管理——发达国家规模管理的主要模式 117

4.4.2 我国实行国债余额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分析 118

4.4.3 我国实行国债余额管理的建议 122

第5章 国债管理的基石——发行管理 125

5.1 国债的发行方式 125

5.1.1 发达国家国债发行方式的比较 125

5.1.2 发行方式及模式的选择 130

5.1.3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 132

5.2 国债的成本管理 137

5.2.1 国债成本的构成 137

5.2.2 降低国债成本的途径 137

5.2.3 我国国债筹资成本偏高的原因分析 138

5.3 国债的期限结构管理 139

5.3.1 国债期限结构管理的含义与重要性 139

5.3.2 国债期限结构选择的因素分析 140

5.3.3 西方发达国家国债期限种类结构 144

5.3.4 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的最优构成 145

5.3.5 国债最优期限模型的建立 147

5.3.6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现状分析及评价 149

5.4 国债工具创新 152

5.4.1 创新之一:发行储蓄国债 152

5.4.2 创新之二:引入通胀指数国债 156

5.4.3 创新之三:国债本息拆离 160

5.5 发行机制的创新——预发行制度 162

5.5.1 国外预发行制度介绍 162

5.5.2 我国推出预发行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64

5.5.3 实证分析 165

5.5.4 国债预发行方案设计 166

5.5.5 建议 168

第6章 国债管理的关键——建立流动性的二级市场 171

6.1 国债市场流动性问题国际比较研究 172

6.1.1 流动性的内涵 172

6.1.2 流动性的度量方法 173

6.1.3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研究 176

6.2 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180

6.2.1 国债市场的共同特点 180

6.2.2 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模式 181

6.2.3 国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流动性比较 182

6.2.4 国债市场的价格发现 183

6.2.5 影响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制度因素 185

6.2.6 国债市场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193

6.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现状分析 199

6.3.1 我国国债市场格局与现状分析 200

6.3.2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与美国的比较 202

6.3.3 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204

6.4 提高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207

6.4.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目标 207

6.4.2 近年来为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207

6.4.3 政策建议之一:提升国债基准利率的功能 212

6.4.4 政策建议之二:培育和完善机构投资者 219

6.4.5 政策建议之三:建立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体系 223

6.4.6 政策建议之四:完善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 228

6.4.7 其他建议 236

第7章 国债管理与金融风险防范 240

7.1 国债管理与市场运行的风险分析 240

7.1.1 国债管理的风险 240

7.1.2 国债市场运行中金融风险分析 241

7.1.3 市场流动性危机与金融稳定性 243

7.2 国债市场发展与金融危机管理 245

7.2.1 韩国的实践——发展国债市场有利于危机管理 247

7.2.2 中国的实践——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与金融危机的防范 248

7.2.3 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与金融危机防范 250

7.3 国债利率风险的管理 254

7.3.1 如何管理银行大量投资国债的利率风险——印度的案例分析 254

7.3.2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256

7.3.3 关于发展我国国债利率掉期市场的研究 266

7.3.4 对恢复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思考 271

7.4 加强国债市场的监管 274

7.4.1 OECD成员国国债市场监管概况 274

7.4.2 我国国债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建议 275

第8章 国债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货币政策的协调 276

8.1 国债管理与现金管理的协调 276

8.1.1 国库现金管理的含义与目标 276

8.1.2 国库现金管理的运作模式 276

8.1.3 我国开展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与运作模式 280

8.1.4 国债管理与国库现金管理的协调配合 286

8.2 国债买回操作——国债管理与现金管理协调的重要工具 287

8.2.1 欧盟成员国国债买回操作概览 287

8.2.2 美国国债买回操作相关问题研究 292

8.3 余额管理制度下国债管理、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295

8.3.1 余额管理对国债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影响 296

8.3.2 短期国债——国债管理、货币政策与现金管理协调配合的主要工具 298

8.3.3 国债管理、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建立 300

8.3.4 特别国债—国债管理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面对流动性过剩问题 302

第9章 结束语 307

9.1 基本结论 307

9.2 对我国国债管理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建议 311

参考文献 313

附录一:1981~1999年我国内债发行情况表 333

附录二:2000~2005年我国内债发行情况表 344

附录三:2006年我国国债发行情况表 352

后记 354

图2-1 国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作用机制示意 28

图2-2 国债管理政策的利率效应作用机制示意 29

图2-3 货币扩张效应对利率效应的影响 30

图2-4 国债管理政策传导过程 31

图2-5 实现国债管理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协调的期限设计思路 36

图3-1 英国全部市场化政府债务构成比例变化(包括官方持有) 65

图3-2 1855年以来英国全部国债:名义国债余额和债务负担率 72

图3-3 公共部门债务和中央政府净现金需求占GDP比重 73

图3-4 美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国债余额 79

图3-5 2005年底美国债券市场结构 79

图3-6 2005年美国国债持有人结构 80

图4-1 国债规模与国债净效应关系 98

图4-2 1997~2005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变化情况 109

图4-3 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债负担率对比情况 109

图4-4 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赤字率比较 110

图4-5 1991~2005年国债加权平均利率与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比较 111

图4-6 我国1998~2006年上半年国民应债率情况 111

图4-7 1991~2005年国债加权平均利率与GDP增长率比较 112

图4-8 2004~2013年我国国债负担率与偿债率测算 114

图4-9 1998~2006年上半年国债余额变化情况 124

图5-1 国债发行的美国模式——公募招标与直接发行相结合的方式 131

图5-2 国债发行的英国模式——公募招标、直接发行与连续销售结合的方式 132

图5-3 国债发行的日本模式——承购包销与公募招标相结合的模式 132

图5-4 短期国债与长期国债的最优构成 146

图5-5 我国国债加权平均剩余期限 150

图5-6 内债剩余期限结构分析 151

图5-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情况 159

图5-8 国债预发行交易时间设计 167

图5-9 1998年以来中国内债平均发行利率和期限对照 170

图6-1 国债交易深度、紧度和弹性之间的关系 175

图6-2 美国债券市场换手率指标 203

图6-3 中国各类债券的换手率 204

图6-4 CPI与长期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 216

图6-5 国债现券交易量变化 224

图6-6 国债回购交易量变化 224

图7-1 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人结构(%) 258

图7-2 M1/M2贷款余额增速比较 261

图7-3 2007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走势 262

图7-4 加息前后国债收益率变化 263

图7-5 加息前后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变化 263

图7-6 加息前后央票收益率变化 264

图8-1 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全国财政库款余额走势 281

图8-2 1995~2003年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282

表2-1 债务管理的实际动因——18个OECD国家的调查结果 23

表2-2 国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与协调 36

表3-1 已实施国债转换的欧盟国家 51

表3-2 欧盟国家债券转换方式比较 52

表3-3 英国储蓄类工具存量的变化 62

表3-4 英国金边债券最新数据(2007年9月28日) 65

表3-5 英国发行策略选择和相应的债务组合 67

表3-6 英国国债余额、债务负担率变化情况(1997~2002年) 71

表3-7 美国国债余额结构(2001年5月31日) 75

表3-8 美国国债的发行频率和发行量(2006年) 77

表3-9 加拿大债务成本/风险主要度量方法 86

表3-10 日本国债种类及发行方式 90

表4-1 适度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其安全界限 101

表4-2 部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债余额占其GDP的比例 106

表4-3 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 107

表4-4 1978~1986年拉美四国的平均国债负担率 108

表5-1 主要发达国家国债招标发行技术 129

表5-2 我国中长期国债的发行统计(1996~1997年) 139

表5-3 储蓄国债发行品种设计 155

表5-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指数国债的通胀治理效果 158

表5-5 1993~2004年我国中长期国债的实际利率 159

表5-6 2003年国债招标发行相关统计指标 166

表6-1 部分工业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比较 181

表6-2 部分工业国新券和老券买卖价差比较 182

表6-3 现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年交易额的比较 182

表6-4 部分工业国国债市场的期限分布 187

表6-5 部分工业国指数债券的特点 188

表6-6 部分工业国国库券销售的便利机制 190

表6-7 部分工业国税收安排比较 192

表6-8 2006年部分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 210

表6-9 2007年部分关键期限记账式国债发行计划 210

表6-10 2003~2006年国债现券与回购成交金额 217

表7-1 2001~2004年度亚洲部分国家/地区的储蓄率(GDS占GDP百分比) 252

表7-2 亚洲部分国家/地区债务余额占GDP的百分比 253

表7-3 1985~2007年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 261

表8-1 部分欧元区国家国库券发行情况 277

表8-2 欧盟成员国国债买回的操作标准(券种选择) 288

表8-3 欧盟成员国债券买回的方式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