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契丹族 1
第一节 契丹族的兴起 1
一 历史渊源 1
二 早期活动 4
第二节 契丹国的建立和发展 9
一 阿保机建契丹国 9
二 契丹国的巩固和发展 12
三 契丹的社会制度 16
第三节 契丹的经济和文化 24
一 社会经济 24
二 文化科学 30
三 风俗习惯 37
第四节 契丹与周围诸族的关系 41
一 与五代各朝的关系 41
二 与北宋的关系 43
三 与党项族的关系 44
四 与回鹘等族的关系 46
第五节 契丹国的灭亡 47
一 契丹贵族的没落 47
二 契丹国的衰亡 48
三 耶律大石与哈剌契丹 50
四 辽亡后的契丹遗民 55
第二章 女真族 58
第一节 女真族的族源与分布 58
一 族称与族源 58
二 辽代女真诸部分布 62
第二节 女真族与大金国 68
一 女真族的兴起 68
二 金王朝的建立与盛衰 72
第三节 猛安谋克制度 78
一 猛安谋克制度的形成、含义与内容 78
二 猛安谋克的发展变化与迁徙 81
三 猛安谋克的衰落 86
第四节 奴隶制的兴衰与封建制的确立 88
一 勃极烈制度的建立与废除 88
二 汉官制的采用和奴隶解放 93
第五节 女真文化 100
一 大金国建立前的“旧俗” 100
二 金时期的女真文化 106
第三章 奚、渤海、乌古等族 113
第一节 奚族 113
一 奚族在辽朝的地位和活动 113
二 辽时期奚族诸部及其分布 115
三 金时期的奚族 116
第二节 渤海族 117
一 渤海与东丹国 117
二 渤海人的迁徙 118
三 渤海人的反辽斗争 119
四 金代的渤海人 120
第三节 乌古和敌烈 121
第四节 鞑靼和阻卜 124
一 鞑靼 124
二 阻卜 128
第四章 沙陀族 132
第一节 沙陀族的兴起 132
一 族称和族源 132
二 沙陀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136
三 沙陀族的勃兴 140
第二节 沙陀族的鼎盛与衰微 147
一 后唐 147
二 后晋 154
三 后汉 158
四 北汉 161
第三节 沙陀族的经济和文化 164
一 社会经济 164
二 文化艺术 168
三 宗教信仰和习俗 170
第五章 党项族 173
第一节 党项先世及其勃兴 173
一 族称和族源 173
二 迁徙及分布 176
三 党项族的兴起 180
第二节 党项族的盛衰 186
一 西夏国的建立 186
二 西夏国的强盛 191
三 西夏国的衰亡 200
第三节 党项族的经济 204
一 畜牧业 204
二 农业 207
三 狩猎业 209
四 手工业 210
五 商业 213
第四节 党项族的文化 214
一 语言和文字 215
二 儒学的产生与弘扬 217
三 佛教的传播与佛学的发展 219
四 语言文字学 221
五 文学艺术 222
六 律历 227
七 风俗习惯 229
第六章 回鹘 232
第一节 回鹘的源流及其西迁 232
一 源流与兴起 232
二 鄂尔浑回纥汗国的兴亡 235
三 西迁与安西回鹘国的建立 239
第二节 甘州回鹘 242
一 甘州回鹘的形成与立国 242
二 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关系 247
三 经济和文化 250
第三节 高昌回鹘 253
一 名称由来及其立国 253
二 社会经济 257
三 文化习俗 262
第四节 喀喇汗王朝 268
一 名称和族属 268
二 王朝史略 272
三 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关系 279
四 社会经济 282
五 文化习俗 284
第七章 吐浑、葛逻禄等族 288
第一节 吐浑 288
一 吐浑的历史渊源 288
二 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吐浑 289
第二节 葛逻禄 293
第三节 样磨、仲云、粟特 296
一 样磨 296
二 仲云 298
三 粟特 299
第八章 吐蕃诸部(藏族) 302
第一节 吐蕃概述 302
第二节 吐蕃本部 304
一 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农奴制的形成 304
二 萨迦派农奴主集团 307
三 帕竹噶举派农奴主集团 309
第三节 泾、渭两水上游的吐蕃部 310
第四节 凉州六谷吐蕃部 311
第五节 唃厮啰吐蕃部 313
一 唃厮啰政权的幼年时代(1009~1032年) 313
二 唃厮啰政权的鼎盛时代(1033~1083年) 316
三 唃厮啰政权的衰落(1086~1104年) 320
第六节 吐蕃诸部的宗教——喇嘛教 321
一 何谓喇嘛教 321
二 喇嘛教的兴起和各教派的形成 324
三 喇嘛教各教派的基本情况 325
第九章 大理国及其治下诸民族 330
第一节 大理国的建立、发展和衰亡 330
第二节 大理与宋朝的臣属关系 334
第三节 大理国治下的各民族 336
一 白蛮(白族) 336
二 乌蛮(彝族) 339
三 白衣、金齿、茫蛮(傣族) 344
四 磨些蛮(纳西族) 347
五 和蛮(哈尼族) 349
六 栗粟、施蛮、顺蛮、长裈蛮(傈僳族) 352
七 望蛮、扑子蛮(佤、德昂、布朗族先民) 353
八 其他部落、民族 354
第十章 南僚诸部(壮、布依、侗等民族) 357
第一节 左、右江乌武僚(壮族) 357
一 乌武僚简析 357
二 从“长其国”到“南天国” 358
三 左右江流域的社会发展 364
第二节 西南番诸部(布依族) 367
一 何谓西南番 367
二 西南番的来源及民族成分 368
三 西南番的社会 368
第三节 抚水州俚僚(水、侗、仫佬、毛南等民族) 369
一 抚水州俚僚的来源 369
二 抚水州俚僚的社会 370
三 抚水州饥民武装起义 372
第四节 诚、徽州之仡僚(侗族) 373
第十一章 土家、苗、瑶、畲族先民 377
第一节 溪州蛮(土家族和苗族) 377
一 溪州蛮简析 377
二 溪州彭氏与楚王马氏的结盟 378
三 溪州蛮的社会 380
第二节 思州、播州蛮(苗族、土家族) 381
第三节 徭人诸部(瑶族) 384
一 从“莫徭”、“徭人”到瑶族 384
二 梅山徭 385
三 辰州、武冈徭 387
四 桂阳监——连州徭 389
第四节 畲民与輋民(畲族) 392
第十二章 黎人(黎族)和流求人、毗舍耶人(高山族) 394
第一节 黎人源流及海南岛行政区划沿革 394
第二节 五代两宋时期的黎人社会 395
第三节 五代两宋时期黎汉民族关系 399
第四节 宋时的流求人和毗舍耶人(高山族) 404
后记 407
再版后记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