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实验室规则 2
第一部分 实验室的设置及仪器设备 3
一、实验室的设置 3
二、实验室主要仪器和常用器皿 4
三、实验器皿的洗涤和包扎灭菌 5
第二部分 显微技术 9
实验一 明视野显微镜 11
实验二 暗视野显微镜 16
实验三 相差显微镜 17
实验四 电子显微镜 20
实验五 扫描电镜及样品制备 23
第三部分 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 26
实验六 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26
实验七 细菌的单染色法 27
实验八 革兰染色法 29
实验九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 31
实验十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3
实验十一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5
实验十二 霉菌的形态观察 37
实验十三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落的特征观察 38
第四部分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40
实验十四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40
实验十五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43
实验十六 沙氏培养基的制备 44
实验十七 培养基的灭菌方法 45
第五部分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培养方法和菌种保藏 48
实验十八 微生物的接种法 48
实验十九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51
实验二十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55
实验二十一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58
实验二十二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 60
实验二十三 链霉菌的鉴定技术 65
实验二十四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69
实验二十五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71
实验二十六 用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73
第六部分 显微测微技术和微生物数量测定法 75
实验二十七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 75
实验二十八 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78
实验二十九 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 81
实验三十 膜过滤计数法 83
实验三十一 光电比浊法测定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曲线 86
第七部分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规律、特性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88
实验三十二 空气中微生物检查 88
实验三十三 人体表面及口腔中细菌检查 89
实验三十四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91
实验三十五 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93
实验三十六 紫外线杀菌实验 96
实验三十七 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一) 97
实验三十八 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二) 100
实验三十九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过程 102
实验四十 抗生素生物效价的测定 104
实验四十一 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107
第八部分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110
实验四十二 糖发酵试验 110
实验四十三 吲哚试验 112
实验四十四 甲基红(M.R)试验 114
实验四十五 乙酰甲基甲醇(V.P)试验 116
实验四十六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118
实验四十七 淀粉水解试验 119
实验四十八 明胶液化试验 121
实验四十九 石蕊牛乳试验 123
实验五十 产硫化氢试验 125
实验五十一 硝酸盐还原试验 127
第九部分 常见免疫学反应和应用 130
实验五十二 抗原与免疫血清的制备 130
实验五十三 凝集反应 132
实验五十四 环状沉淀反应 134
实验五十五 血型鉴定 136
第十部分 药物的微生物检验 138
实验五十六 注射用药的无菌检验 138
实验五十七 口服药的微生物总数测定 141
实验五十八 大肠埃希菌的检验 145
实验五十九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148
实验六十 沙门菌的检验 152
实验六十一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155
第十一部分 微生物遗传学常规实验 160
实验六十二 细菌局限性转导 160
实验六十三 营养缺陷型筛选 163
第十二部分 其他微生物及免疫标本 168
一、病原微生物形态观察 168
二、免疫标本观察 169
附录一 微生物实验常用培养基配方 172
附录二 微生物实验常用菌种 182
附录三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184
附录四 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187
附录五 微生物限度标准 189
参考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