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提出 1
1.2 国外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动态 2
1.2.1 农业区域学说 2
1.2.2 农业区域划分与区域发展 4
1.3 国内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动态 5
1.3.1 农业区域理论 5
1.3.2 农业区划与区域发展 6
1.4 农业区域发展研究展望 7
1.4.1 研究领域 7
1.4.2 研究热点 8
农业区域动力篇 13
第2章 农业区域演变理论 13
2.1 农业区域的概念 13
2.1.1 农业区域的内涵界定 13
2.1.2 农业区域的类型与等级 13
2.1.3 农业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14
2.2 农业区域的形成要素论 15
2.2.1 资源因素 16
2.2.2 市场因素 16
2.2.3 区位因素 16
2.2.4 技术因素 17
2.2.5 环境因素 17
2.2.6 政策因素 17
2.3 农业区域的发展动力论 18
2.3.1 形成期——资源驱动 18
2.3.2 扩张期——规模驱动 18
2.3.3 整合期——产业链驱动 19
2.3.4 提升期——技术创新驱动 19
2.3.5 重建期——多功能统筹驱动 19
2.4 农业区域的持续发展论 20
2.4.1 效率维上的竞争性 20
2.4.2 时间维上的持续性 20
2.4.3 空间维上的公平性 20
2.5 农业区域的城乡互动论 21
2.5.1 城乡居民的需求差异 21
2.5.2 城市田园化 21
2.5.3 农村城市化 22
第3章 农业区域分工理论 23
3.1 分工及其作用 23
3.2 分工内生演进机制 24
3.2.1 分工发展过程 24
3.2.2 分工与交易成本 24
3.2.3 分工与社会组织试验 25
3.3 区域分工理论 25
3.3.1 区域分工的概念 25
3.3.2 传统区域分工理论 26
3.3.3 现代区域分工理论 26
3.4 农业区域分工演化规律 27
3.4.1 农业区域分工机制 27
3.4.2 农业区域分工深化的资源保障 29
3.5 农业区域分工水平的测度方法 30
3.5.1 区域分工指数法 30
3.5.2 区域结构相似系数法 30
3.6 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 30
3.6.1 粮食安全 31
3.6.2 完善的市场体系 31
3.6.3 改善交易效率 32
3.6.4 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 32
3.6.5 延伸农业产业链 32
3.7 推进区域分工是未来中国农业区域格局变化的主旋律 32
3.7.1 区域分工是商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3.7.2 区域分工是搭建农业现代化区域平台的需要 33
3.7.3 区域分工是从空间整合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33
3.7.4 未来30~50年中国农业区域分工可能有跨越式发展 33
第4章 农业区域统筹理论 34
4.1 农业区域统筹背景分析 34
4.1.1 区域统筹的相关理论 34
4.1.2 中国区域统筹的实践与研究 35
4.1.3 农业区域统筹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36
4.2 农业区域统筹的概念、内容与主体 38
4.2.1 农业区域统筹的概念 38
4.2.2 农业区域统筹的内容 38
4.2.3 农业区域统筹的主体 39
4.3 农业区域统筹的运作机制 40
4.3.1 农业区域统筹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0
4.3.2 农业区域统筹的基本路径 41
4.4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理论与方法 42
4.4.1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与标志 42
4.4.2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指标 43
4.4.3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模型 47
农业区域贸易篇 53
第5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区域战略 53
5.1 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3
5.1.1 农产品贸易数量 53
5.1.2 农产品贸易结构 54
5.1.3 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55
5.2 中国农产品贸易目标市场区划分 57
5.2.1 现实市场区 59
5.2.2 潜在市场区 63
5.2.3 不确定市场区 66
5.3 中国出口农产品布局战略 69
5.3.1 出口农产品产地布局 69
5.3.2 出口农产品品种布局 70
5.3.3 扩大农产品出口政策建议 70
第6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区域比较 72
6.1 种植业产品 72
6.1.1 成本、价格动态 72
6.1.2 成本结构 74
6.1.3 成本地区差异 76
6.2 畜产品 81
6.2.1 成本、价格 81
6.2.2 成本地区差异 83
6.3 园艺产品 83
6.3.1 蔬菜 83
6.3.2 果品 84
6.4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84
6.4.1 基本结论 84
6.4.2 改善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86
第7章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环节比较 89
7.1 玉米竞争力概念 89
7.1.1 问题由来 89
7.1.2 相关概念 90
7.2 玉米生产环节成本分析 91
7.2.1 玉米成本结构比较 91
7.2.2 玉米生产成本函数估计 92
7.2.3 要素价格上升和通货膨胀 97
7.3 玉米非生产环节成本分析 98
7.3.1 土地成本、税收、保险和成本外支出 98
7.3.2 出口的物流成本、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 101
7.3.3 汇率 104
7.3.4 转基因产品区分成本 105
7.4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5
7.4.1 主要结论 105
7.4.2 政策建议 106
农业区域功能篇 111
第8章 农业功能统筹 111
8.1 非经济功能成为现代农业政策关注的焦点 111
8.1.1 农业多功能概念的由来 111
8.1.2 农业功能的经济学考察 112
8.2 农业功能类型与发展 114
8.2.1 关注农业经济功能的阶段 114
8.2.2 关注农业生态功能的阶段 114
8.2.3 关注农业社会功能的阶段 115
8.2.4 关注农业多功能融合的阶段 115
8.3 中国农业的主要功能 115
8.3.1 食物安全功能 116
8.3.2 经济功能 116
8.3.3 社会功能 116
8.3.4 生态功能 117
8.4 农业功能统筹思路 118
8.4.1 经济安全目标 118
8.4.2 食物与生态安全目标 119
8.4.3 就业与社会保障目标 120
8.5 农业功能统筹的制约因素 121
8.5.1 食物不安全因素 121
8.5.2 农村资金外流 122
8.5.3 农地制度缺陷 122
8.5.4 农业生产稳定性差 122
8.6 基于功能统筹的农业政策 123
8.6.1 建立农业多功能专项基金 123
8.6.2 建立农业基本资源保护制度 124
8.6.3 加速转移农民 125
8.6.4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125
8.6.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25
第9章 农业功能分区 127
9.1 农业功能分区的背景与意义 127
9.2 农业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 128
9.2.1 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分布 128
9.2.2 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地域分布 129
9.2.3 生态功能地域分布 130
9.2.4 文化功能地域分布 130
9.2.5 外部制约因素地域分布 131
9.3 农业功能分区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132
9.3.1 分区指导思想 132
9.3.2 分区目标 132
9.3.3 分区原则 132
9.4 农业功能分区指标系统 133
9.4.1 农产品供给功能指标组 133
9.4.2 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指标组 134
9.4.3 文化功能指标组 134
9.4.4 生态功能指标组 135
9.4.5 障碍因素指标组 135
9.5 农业功能分区方案 135
9.5.1 分区方法 135
9.5.2 分区系统 135
9.5.3 区域农业主体功能定位 146
农业区域布局篇 165
第10章 区域比较优势原理 165
10.1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进展 165
10.1.1 国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65
10.1.2 国内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66
10.1.3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的局限性 168
10.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170
10.2.1 比较优势基础理论 170
10.2.2 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区域布局中的应用价值 173
10.2.3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内涵 174
10.2.4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成因分析 175
10.3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176
10.3.1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表征要素 176
10.3.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形成要素 177
10.3.3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179
10.4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 180
10.4.1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 180
10.4.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 182
第11章 农产品区域布局 187
11.1 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分析 187
11.1.1 国际比较优势测度方法与数据 187
11.1.2 测算结果与分析 190
11.2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 195
11.2.1 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与数据 195
11.2.2 区域比较优势测度结果 197
11.3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区域布局 199
11.3.1 布局思路 199
11.3.2 布局原则 199
11.3.3 布局方案 199
11.4 推进中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207
11.4.1 调整现行的农业区域政策 207
11.4.2 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化建设 208
11.4.3 建设农产品市场及其信息体系 208
11.4.4 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培训农民 208
11.4.5 加快培植两类市场主体 208
11.4.6 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 208
11.4.7 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 209
第12章 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210
12.1 国外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经验借鉴 210
12.1.1 典型国家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过程 210
12.1.2 国外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基本做法 216
12.1.3 国外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的几点启示 218
12.2 中国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战略 219
12.2.1 中国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思路 219
12.2.2 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目标 220
12.2.3 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内容 220
12.3 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应注意处理五大关系 222
12.3.1 农产品产业带与风险防范 222
12.3.2 农产品产业带与关联产业互动 223
12.3.3 农产品产业带与生物灾害防控 223
12.3.4 农产品产业带与水资源承载能力 223
12.3.5 农产品产业带与土地小规模经营 224
农业区域创新篇 227
第13章 新型农村区域创建 227
13.1 城乡关系理论 227
13.1.1 城乡结合理论 227
13.1.2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228
13.1.3 结构转换理论 228
13.1.4 人力资本理论 228
13.2 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 229
13.2.1 城乡关系统筹 229
13.2.2 城乡要素统筹 229
13.2.3 城乡社会统筹 230
13.3 城乡关系失衡的成因与代价 231
13.3.1 城乡关系失衡的成因 231
13.3.2 城乡关系失衡的代价 231
13.4 城乡统筹的国际经验 233
13.4.1 适时推进农村工业化 233
13.4.2 拓展非农就业机会 233
13.4.3 加大对“三农”的扶持 234
13.4.4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34
13.5 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型农村区域创建 234
13.5.1 推进农村城市化 234
13.5.2 发展农村工业化 235
13.5.3 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235
13.5.4 分类建设新型农村区域 236
第14章 区域农业产业拓展 237
14.1 农业产业拓展的概念 237
14.2 农业产业拓展的理论基础 238
14.2.1 二元经济理论 238
14.2.2 原工业化理论 239
14.2.3 产业区位论 239
14.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240
14.2.5 农业工业化理论 240
14.3 农业产业拓展的驱动力 241
14.3.1 “工业疏散”驱动 241
14.3.2 “就业扩张”驱动 242
14.3.3 “梯度转移”驱动 242
14.4 农业产业拓展战略 243
14.4.1 农业产业拓展的产业配置 243
14.4.2 农业产业拓展的制度安排 244
14.4.3 农业产业拓展的县域突破 244
14.5 区域农业产业拓展模式 245
14.5.1 粮棉主产区种养加结合型农业产业拓展 245
14.5.2 沿海发达区外向型农业产业拓展 246
14.5.3 大城市郊区城市辐射型农业产业拓展 246
14.5.4 生态脆弱区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拓展 247
第15章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 248
15.1 农业循环经济的由来 248
15.1.1 循环经济原理 248
15.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49
15.2 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内涵 250
15.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 250
15.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250
15.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251
15.3.1 战略目标 251
15.3.2 战略重点 252
15.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252
15.4.1 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252
15.4.2 出台激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253
15.4.3 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创新 253
15.4.4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254
15.4.5 营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254
15.5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254
15.5.1 北方“四位一体”模式 254
15.5.2 南方“猪—沼—果”模式 255
15.5.3 西北“五配套”模式 255
15.5.4 山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255
第16章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 257
16.1 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科研布局 257
16.1.1 美国 257
16.1.2 法国 262
16.1.3 日本 263
16.1.4 印度 265
16.2 国外农业科研布局经验借鉴 267
16.2.1 结构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研能力 267
16.2.2 科技投入:明确国家的投资主体地位 267
16.2.3 科研方面:注重科研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68
16.2.4 内部管理: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268
16.2.5 政策保障:完善保护创新主体利益的政策法规 268
16.3 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需求与方向 268
16.3.1 东北区 269
16.3.2 黄淮海区 269
16.3.3 华东区 270
16.3.4 长江中游区 271
16.3.5 华南区 271
16.3.6 西南区 272
16.3.7 西北区 273
16.3.8 青藏区 273
16.4 中国农业科研布局现状与问题 274
16.4.1 农业科技资源 274
16.4.2 农业科研经费 275
16.4.3 主要问题 276
16.5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布局体系框架 277
16.5.1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277
16.5.2 国家农业实验站(场) 278
16.5.3 区域性农业生物改良中心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 278
16.5.4 地方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278
16.5.5 企业主导的农业科技研发 278
农业区域调控篇 281
第17章 农业区域政策 281
17.1 区域政策的研究进展 281
17.1.1 区域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281
17.1.2 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 282
17.1.3 区域政策研究现状与趋势 284
17.1.4 国外区域政策的实践案例 286
17.1.5 中国区域政策的实践和评价 288
17.2 区域政策的分析方法 289
17.2.1 问题区域的确定 289
17.2.2 区域政策的制定原则 289
17.2.3 区域政策的实施原则和方法 290
17.2.4 区域政策的评价体系 290
17.3 农业区域政策的概念和目标 291
17.3.1 农业区域政策的概念 291
17.3.2 农业区域政策的目标 291
第18章 农业区域统筹战略 292
18.1 农业区域协调性评价 292
18.1.1 农业区域协调性测度指标 292
18.1.2 农业区域协调性测度指标权重 293
18.1.3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结果 297
18.1.4 农业区际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 298
18.2 农业区域的时空变化规律 299
18.2.1 农业区域的空间分异 299
18.2.2 农业区域的时间演变 299
18.3 美国农业区域统筹发展的经验 300
18.3.1 体制创新 300
18.3.2 设施建设 300
18.3.3 环境保护 301
18.3.4 基础教育 301
18.4 农业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301
18.4.1 基本原则 301
18.4.2 基本目标 302
18.5 农业区域统筹发展的保障措施 306
18.5.1 建立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 306
18.5.2 加强农业区域协调立法 306
18.5.3 营造公平的区域农业竞争环境 306
18.5.4 建设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306
18.5.5 推动区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307
18.5.6 组建农业功能区行政管理机构 307
第19章 农业区域决策支持系统 308
19.1 决策支持系统 308
19.1.1 决策过程和决策支持系统 308
19.1.2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309
19.2 农业区域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311
19.2.1 农业区域决策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决策程序 311
19.2.2 农业区域决策所需信息和决策支持的功能需求 313
19.2.3 农业区域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314
参考文献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