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亮宜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15058263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有关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理论著作。

上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3

第一章 民族精神能够作为文化方面的战略力量持久地发挥作用 3

一、从民族文化的视角考察和界定民族精神 3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和丰富内涵 7

三、民族精神能够为民族发展提供内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14

第二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主权 18

一、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所带来的挑战 18

二、民族精神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武器 22

第三章 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把民族精神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5

一、进行文化建设必须确认传统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 25

二、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有赖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31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6

中篇 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和形式 47

第一章 完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国家、人民和民族大义 47

一、结合新的爱国主义范畴发展忠于国家的观念 47

二、为爱国主义注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内涵 51

三、培育爱国和敬业相统一的现代奉献精神 53

四、使国民确立和丰富国家意识和民主意识 55

五、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合法利益的义利观 61

第二章 为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充实新的内容 66

一、把实现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和有关实践视为牢固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 66

二、强调通过改革和发展而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69

三、倡导不同的社会阶层团结和睦、平等相处和利益共享 72

四、培育理性的规则意识以实现人际关系有序 75

五、以法治等现代文明意识增强民族亲和力 79

第三章 强化面向世界的意识和重塑开放的民族精神 83

一、发扬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和确立和谐世界理念 83

二、提倡以更为开放的心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86

三、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高度的自信心 88

第四章 把科学精神融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93

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应和求实态度及科学思维方式相统一 93

二、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丰富自强不息的精神 97

三、以科学的观念支撑自主创新的民族意识 101

四、使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升华为一种不懈的民族追求 106

第五章 以丰富生存和发展智慧为培育民族精神的着眼点 110

一、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110

二、以人所共需的生存和发展智慧充实民族理性 114

第六章 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达形式 117

一、以纯洁规范的母语表达和承载中华民族精神 117

二、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完善民族精神的传播 121

三、推进民族语言走向世界和提高国际声望 124

下篇 结合文化建设实际健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机制 130

第一章 传统民族精神向当代民族精神转化 130

一、通过辩证转换实现取精剔糟和古为今用 130

二、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作为转化的关键环节 137

三、通过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以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139

第二章 国家引导和民俗陶冶相济 142

一、进一步推进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结合 142

二、利用健康的民风习俗造就良好的民族习性 147

三、发挥政府在民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52

第三章 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融通 161

一、坚持广泛性的要求以取得大众化的效果 161

二、在先进行为的导向作用下使民族精神得以升华 165

三、民族精神建设中不同要求的相互转化 169

第四章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互补 175

一、以科学精神为民族的人文追求奠定基础 176

二、以人文关怀精神引导民族提高科学素质 179

第五章 宣传教育和法律规范共促 182

一、为振奋民族精神营造优势的社会文化环境 182

二、通过国民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88

三、借助法律手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190

第六章 精神激励和物质扶持并重 194

一、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弘扬道义精神 194

二、使义举善行同时得到道义上的褒扬和物质利益上的保障 199

第七章 眼前成果同长远目标对接 204

一、继承中华民族知行兼备、重行习动的优良传统 204

二、在预期目标激励下强化眼前成果量的积累 206

三、把青少年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 210

第八章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助 214

一、通过扶持文化公益事业滋养民族精神的成长 214

二、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民族精神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221

附录 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226

主要参考书目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