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审美篇 3
第一节 中国人的美观念 3
一、美的本质与构成 3
二、古代中国人的美观念 4
三、我国当代美学家谈美的本质与构成 12
第二节 和——中国音乐审美的理想 17
一、“和”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 20
二、“和实生物” 20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音乐审美观 22
四、“和”出于“适” 24
五、“乐者,天地之和也” 26
六、“音声有自然之和” 27
七、“淡和” 28
八、音乐美学专著《乐记》与《谿山琴况》 29
第三节 “意境”与“弦外之音”——中国音乐审美的追求 38
一、《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及影响 38
二、《庄子》音乐美学思想及影响 43
三、虚静与意境 49
四、逸远与弦外之音 53
五、顿悟——“声音之道可与禅通” 55
六、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 57
第四节 气韵生动——中国音乐审美第一标准 68
一、“气宇”、“气格” 70
二、“气势”、“气象” 71
三、“气韵生动” 73
四、“生气”、“灵气”、“神气” 75
名家、名作篇(古代部分) 85
第一节 先秦时期音乐名家 85
一、夔 86
二、岛秋时期的宫廷音乐家 87
三、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 89
第二节 汉魏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92
一、“协律都尉”李延年 93
二、《碣石调·幽兰》 93
三、《广陵散》 96
四、蔡琰与《胡笳十八拍》 101
五、阮籍与《酒狂》 108
六、《梅花三弄》 111
第三节 隋唐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121
一、《阳关三叠》 121
二、李隆基与《霓裳羽衣曲》 126
三、《秦王破阵乐》 128
第四节 宋元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131
一、姜夔及其词曲音乐作品 132
二、郭沔与琴曲《潇湘水云》 135
第五节 明清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142
一、《十面埋伏》 143
二、《夕阳箫鼓》与《春江花月夜》 162
名家、名作篇(近现代部分) 172
第一节 “五四”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172
一、刘天华及其《光明行》 173
二、赵元任及其音乐作品 179
三、黄自及其音乐作品 183
第二节 抗战时期音乐名家名作 186
一、聂耳及其音乐作品 186
二、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 192
三、贺绿汀及其《牧童短笛》 195
第三节 解放区、国统区音乐名家名作 201
一、新歌剧《白毛女》 202
二、马思聪及其《思乡曲》 206
三、阿炳及其《二泉映月》 208
形态篇(中国音乐形态美的特征) 222
第一节 三律并用的律制与五声性的音阶体系 222
第二节 流动丰富的线性表现特征 225
一、中国音乐的书法韵味 226
二、音腔——中国音乐的汉语声调韵味 228
第三节 音乐发展的渐变原则 232
一、音乐结构发展的渐变原则 232
二、旋律发展的渐变手法 234
三、音乐力度、速度的渐变原则 244
第四节 灵活多变的节奏特点 245
第五节 移步不换形——音乐流传中的渐变现象 248
第六节 丰富的调式调性 251
一、同宫犯调 252
二、异宫犯调 252
三、异宫终止 253
第七节 重重叠叠总关情——我国音乐作品中“叠”的运用 257
一、叠音(垛音) 259
二、叠句(重复) 262
三、合头与合尾 263
主要参考文献 265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