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寄生虫学 1
第一章 寄生虫分类 1
第一节 传统分类方法 2
一、形态学鉴定 2
二、生活史与流行病学特征 2
三、生理生化特征 3
四、杂交实验 3
第二节 分子分类法 3
一、DNA多态性与分子标记 4
二、分子标记的性质和种类 4
三、分子标记的选择标准 5
四、分子标记的方法 6
五、分子标记技术的优越性 15
第三节 分子分类法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16
一、同工酶电泳酶谱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6
二、RAPD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7
三、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8
四、PCR-RFLP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18
五、AFLP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20
六、SSR-PCR在寄生虫鉴定上的应用 21
七、PCR-SSCP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22
第四节 寄生虫分子系统学 22
一、研究内容和手段 23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三、研究概况 29
第二章 寄生虫基因组学 35
第一节 寄生虫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策略 35
一、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技术 35
二、布氏锥虫基因组测序策略 37
第二节 寄生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38
一、血吸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38
二、疟原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2
三、布氏锥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4
四、利什曼原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6
五、隐孢子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7
六、刚地弓形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7
七、艾美尔球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7
八、马来布鲁丝虫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48
第三节 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 49
一、寄生线虫线粒体DNA 49
二、研究线粒体基因组的意义 53
第四节 寄生虫功能基因组学 55
一、概述 56
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59
三、秀丽新杆线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优秀模型 61
四、血吸虫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62
第三章 蠕虫神经生物学 65
第一节 蠕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65
一、吸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66
二、绦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68
三、线虫的神经系统结构 70
第二节 蠕虫的神经化学 73
一、小分子神经调节物 74
二、大分子神经调节物——神经肽 76
第三节 研究蠕虫神经生物学的方法 79
一、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组织化学定位法 80
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80
三、共焦扫描激光显微技术 84
四、神经肽的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 84
五、体外调节物的生理学和药物作用的评估方法 85
第四章 寄生虫生物化学 88
第一节 能量代谢 88
一、能量贮存 89
二、糖代谢和能量产生 92
第二节 脂质代谢 113
第三节 蛋白质及含氮化合物的代谢 115
一、氨基酸代谢 115
二、多胺代谢 120
三、嘌呤和嘧啶代谢 123
第五章 寄生虫体外培养 126
第一节 概述 126
一、体外培养的研究意义 126
二、培养细胞的特性 127
第二节 寄生原虫的体外培养 128
一、培养方法 128
二、影响原虫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 130
三、原虫体外培养实例 133
第三节 寄生蠕虫的体外培养 141
一、吸虫的体外培养 141
二、绦虫的体外培养 144
三、线虫的体外培养 145
第四节 节肢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 147
一、蜱细胞的培养 147
二、蚊细胞的培养 148
第五节 寄生虫体外培养技术的应用 149
一、在病原学方面的应用 149
二、在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51
三、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152
四、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53
第六节 寄生虫的低温保存 153
一、影响低温保存的因素 154
二、冻存样品的检测 155
第六章 寄生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56
第一节 概论 156
一、什么是细胞凋亡 156
二、细胞死亡的几种类型 159
三、引起细胞凋亡的途径 161
四、凋亡发生的机制 164
第二节 寄生虫感染与凋亡 168
一、寄生虫自身的凋亡 168
二、寄生性原虫免疫反应过程中诱发的凋亡 169
三、寄生性原虫感染过程中的TNF-α-TNFR I途径 170
四、寄生性原虫感染过程中的Fas-FasL途径 171
五、寄生性原虫感染过程中线粒体诱导的凋亡 172
六、原虫感染中炎性反应启动的凋亡 173
七、直接启动凋亡的原虫分子 173
八、蠕虫感染中TNF诱导虫体细胞凋亡 174
第三节 寄生虫和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凋亡现象 175
一、恶性疟原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75
二、利什曼原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76
三、锥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77
四、阿米巴感染与细胞凋亡 178
五、血吸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79
六、隐孢子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80
七、弓形虫感染与细胞凋亡 181
第四节 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细胞凋亡的影响 182
一、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凋亡的影响 182
二、干扰凋亡途径调控的寄生虫 184
第五节 抗寄生虫药物与寄生虫细胞的凋亡 188
第七章 抗寄生虫免疫机制 191
第一节 免疫系统 191
一、免疫器官 191
二、免疫细胞 194
第二节 寄生虫抗原 197
一、寄生虫抗原的种类 198
二、寄生虫抗原的特殊性 199
第三节 免疫应答 199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199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202
第四节 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10
一、嗜酸性粒细胞 210
二、中性粒细胞 215
三、黏膜肥大细胞 217
第五节 细胞因子 218
一、细胞因子的特性和功能 218
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 220
三、细胞因子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22
第六节 一氧化氮与寄生虫感染 229
一、NO的合成和调节 229
二、NO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机制 230
三、NO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 231
第七节 肠道黏膜免疫 237
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23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的过程 239
三、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肠道线虫感染中的作用 240
四、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在原虫感染中的作用 242
第八节 免疫逃避 244
一、解剖学隔离 244
二、虫体抗原性的改变 246
三、免疫抑制 250
四、其他免疫逃避方法 252
下篇 应用寄生虫学 254
第八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54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54
一、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定义 254
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255
三、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 259
第二节 日本血吸虫病 261
一、病原形态 262
二、生活史 263
三、流行病学 265
四、致病作用 266
五、临床症状 267
六、免疫学 268
七、诊断 270
八、防治 273
第三节 华支睾吸虫病 275
一、病原形态 275
二、生活史 277
三、流行病学 278
四、致病作用 280
五、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80
六、免疫学 281
七、诊断 282
八、防治 284
第四节 猪囊尾蚴病 285
一、病原形态 285
二、生活史 286
三、流行病学 288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 289
五、免疫学 290
六、诊断 291
七、防治 292
第五节 棘球蚴病 293
一、病原形态 295
二、生活史 296
三、流行病学 297
四、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299
五、临床症状 299
六、免疫学 299
七、诊断 301
八、防治 301
第六节 旋毛虫病 303
一、病原形态 304
二、生活史 305
三、流行病学 306
四、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308
五、临床症状 309
六、免疫学 309
七、诊断 311
八、防治 312
第七节 弓形虫病 314
一、病原形态 314
二、生活史 316
三、流行病学 319
四、致病作用与病理变化 320
五、临床症状 321
六、免疫学 322
七、诊断 323
八、防治 324
第八节 隐孢子虫病 325
一、病原形态 326
二、生活史 327
三、流行病学 328
四、致病作用和症状 329
五、免疫学 330
六、诊断 331
七、防治 333
第九节 环孢子虫病 334
一、病原形态 334
二、生活史 336
三、流行病学 337
四、致病作用与临床症状 338
五、诊断 339
六、防治 340
第九章 寄生虫病诊断 341
第一节 病原诊断 341
一、粪便检查 341
二、尿液检查 343
三、血液检查 343
四、组织液检查 344
五、体表及皮屑的检查 345
第二节 免疫诊断 346
一、寄生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346
二、尿抗原用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352
三、唾液标本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 356
四、重组抗原在寄生虫病诊断上的应用 358
五、免疫刺激复合物抗原在寄生虫病诊断上的应用 360
第三节 基因诊断 362
一、DNA探针技术 362
二、PCR技术 368
第十章 寄生虫病免疫预防 379
第一节 抗寄生虫疫苗的类型 379
一、致弱苗 379
二、分泌抗原苗 380
三、化学合成苗 380
四、细胞疫苗 381
五、基因工程苗 381
六、DNA疫苗 382
第二节 研制抗寄生虫疫苗的策略 383
一、致弱苗的研制 383
二、基因工程苗的研制 385
三、DNA疫苗的研制 386
第三节 抗血吸虫疫苗 388
一、研究历程 389
二、研制策略 389
三、研究进展 390
第四节 抗旋毛虫疫苗 400
一、致弱苗 400
二、天然抗原疫苗 400
三、分子疫苗 401
第五节 抗鸡球虫疫苗 402
一、强毒疫苗 402
二、弱毒疫苗 404
三、耐药性活苗 408
四、母源亚单位疫苗 408
五、基因工程苗 409
六、DNA疫苗 413
第六节 抗疟原虫疫苗 414
一、抗疟原虫疫苗研制的复杂性 414
二、复合多价疫苗 415
三、传播阻断疫苗 418
四、蛋白颗粒疫苗 420
五、DNA疫苗 422
第七节 抗弓形虫疫苗 423
一、致弱苗 424
二、速殖子膜抗原疫苗 424
三、基因工程疫苗 425
四、DNA疫苗 426
第八节 抗蜱疫苗 426
一、功能性抗原的选择 426
二、中肠提取物 426
三、已商品化的抗蜱疫苗 428
四、抗蜱疫苗的评价标准 428
第十一章 免疫佐剂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一、免疫佐剂的概念 429
二、佐剂的分类 430
三、佐剂的作用机制 431
第二节 免疫佐剂介绍 433
一、常用免疫佐剂 433
二、新型免疫佐剂 448
第三节 免疫佐剂在寄生虫疫苗中的应用 458
一、佐剂在抗蠕虫疫苗中的应用 458
二、佐剂在抗原虫疫苗中的应用 461
第十二章 寄生虫病药物防治 464
第一节 抗寄生虫药物的设计原理 464
一、抗寄生虫药物选择性作用的机制 464
二、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靶位 466
第二节 抗寄生虫药物 472
一、抗蠕虫药 472
二、抗原虫药 473
三、杀虫药 474
四、常用抗寄生虫药物介绍 476
第三节 抗寄生虫药物制剂 491
一、脂质体给药系统 491
二、缓释丸剂 492
三、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 494
四、注射用缓释和控释制剂 495
五、植入型缓释和控释制剂 496
六、经皮给药系统 496
七、固体分散技术 497
第四节 寄生虫抗药性 498
一、蠕虫的抗药性及其检测方法 498
二、原虫的抗药性及其检测方法 505
三、节肢动物的抗药性 509
第五节 抗寄生虫药物发现的途径和方法 511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生物控制 515
第一节 概述 515
一、生物控制概念 515
二、生物控制的特点 516
第二节 节肢动物的生物控制 517
一、病毒天敌 517
二、细菌天敌 519
三、真菌天敌 525
四、原虫天敌 530
五、线虫天敌 531
六、节肢动物天敌 532
第三节 蠕虫生物控制 532
一、吸虫生物控制 532
二、绦虫生物控制 533
三、线虫生物控制 533
四、棘头虫生物控制 535
第四节 真菌对线虫的生物控制 536
一、杀线虫性真菌的分类 536
二、捕食线虫性真菌 539
第五节 寄生性原虫病毒 558
一、原虫病毒的研究历史 558
二、含病毒原虫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559
三、目前发现的原虫病毒的特性 560
四、原虫病毒的研究意义 565
第十四章 新技术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66
第一节 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技术 566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 566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73
第二节 核酸微阵列技术 576
一、原理 576
二、技术流程 577
三、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577
第三节 基因打靶技术 579
一、基本原理与步骤 579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80
第四节 反义核酸技术 582
一、反义核酸的作用原理 582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83
第五节 RNA干涉技术 587
一、RNA干涉的特征 588
二、RNA干涉的作用机制 589
三、在线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590
第六节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592
一、基本原理 592
二、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594
第七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596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596
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597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598
四、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602
参考文献 605
中英文名词对照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