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论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倪震著
  • 出 版 社: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07422009
  • 页数:4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百年来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理论论争作出描述与评论。

绪论 1

第一章 20年代的“载道”与“娱乐”之争 17

一、历史背景 17

(一)欧美影片占据大量国内电影市场 17

(二)国产影片勉力前行 19

(三)电影批评起步 21

二、电影理论论辩概况 23

(一)电影应“有功于世道人心” 23

(二)电影的娱乐性 27

三、简要评价 30

第二章 30年代围绕中国电影“硬性”和“软性”的论争 32

一、社会文化背景 3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33

(二)中共“电影小组”的成立和活动 34

(三)电影创作的景象 42

二、论辩的概况 44

(一)电影的内容 46

(二)电影的倾向性 50

(三)电影批评的标准 60

三、论争的影响 67

第三章 40年代围绕国产影片前途的论争 70

一、时代背景 70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76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77

(一)是否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如何大力发展国产影片 77

(二)是否改变电影政策以促进电影发展 79

(三)如何建立中国电影风格以拓宽电影出路 89

四、论辩的影响 94

第四章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论争 95

一、论争的时代背景 99

(一)电影观念和功能发生变化 99

(二)行政化的电影管理体制 101

(三)中国电影外来参照系的改变 102

(四)中国电影艺术家们电影观念的转变 104

二、对《武训传》的批判 107

(一)批判的缘起 107

(二)批判的概况 110

(三)《武训历史调查记》出笼 113

三、论争的影响 116

(一)艺术问题政治化的先例 116

(二)百花凋零的电影冬天 122

(三)殃及其他影片 125

(四)迟到的官方结论 127

第五章 50年代围绕电影方向的讨论 130

一、新中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131

(一)文艺为政治服务 131

(二)电影是行政事业 134

(三)国外电影思潮的引入与影响 135

(四)电影艺术家革命化 137

二、电影为工农兵服务和“人性论”问题 138

(一)电影如何为工农兵服务 138

(二)“人性论”问题 141

(三)判断电影的标准 146

三、讨论的影响 151

(一)电影创作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151

(二)电影理论批评的停滞不前 152

(三)政治运动扩大化 152

第六章 50年代末、60年代初围绕电影特性的论争和理论建设 154

一、时代背景 154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155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156

(一)本末问题与电影特性 156

(二)创新问题与电影特性 157

(三)构成元素与电影特性 159

(四)民族形式、电影样式与电影特性 170

四、论辩的影响 174

第七章 “文革”中关于电影的几个批判 176

一、中国电影与中国政治文化 176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审美的教化作用 176

(二)中国电影一直处于选择国家政治前途的特定历史时期 179

(三)新中国对电影提出了更强烈的意识形态要求 180

(四)个人因素的历史偶然性——江青与中国电影和电影界的特殊关系 181

二、“文革电影”和电影事件 182

(一)以政治的清算来取代艺术的清算 183

(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和样板戏电影 188

三、“文革”对中国电影的破坏 196

(一)“三突出”创作原则造成的恶劣后果 196

(二)电影创作全面停滞 197

(三)电影艺术家惨遭迫害 198

第八章 80年代关于电影观念的讨论 199

一、讨论的背景 199

(一)开放和反思 199

(二)电影创作的转折 200

(三)电影观念的空白和混乱 200

二、讨论的主要问题 201

(一)电影语言“现代化”问题 201

(二)电影的“非戏剧化”论辩 206

(三)现代电影观念辨析 216

(四)关于巴赞的“纪实美学”的讨论 221

三、大讨论的特色和影响 230

(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标准 230

(二)规模空前的学术讨论 231

(三)推动了电影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232

第九章 1981年至1985年关于电影的文学价值的辩论 233

一、时代背景 233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233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234

(一)主张电影是文学 234

(二)反对电影是文学 237

(三)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 253

四、论辩的影响 270

第十章 围绕电影理论的发展与演进问题之争 271

一、时代背景 271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273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275

(一)关于“影戏”之争 275

(二)关于电影本性问题之辩 280

(三)关于电影理论多元化问题的探讨 282

四、论辩的影响 287

(一)多角度探索电影 287

(二)电影理论多样化 288

第十一章 关于电影娱乐性的论争 291

一、社会文化语境 292

(一)空前剧烈的文化转型 292

(二)电影市场急剧滑坡 293

(三)电影娱乐观念受抵触 293

(四)娱乐片创作的三次高潮 295

二、论争的概况 298

(一)三次讨论两次会议 298

(二)关于娱乐片的地位和性质 301

(三)类型电影 316

三、争论的影响 327

(一)树立对娱乐片的正确认识 327

(二)提高了中国娱乐片的水平 328

第十二章 关于“谢晋电影模式应该结束”的论争 330

一、时代背景 330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332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332

(一)关于谢晋电影的形象与结构之辩 332

(二)关于谢晋电影的文化与地位之争 345

四、论辩的影响 351

(一)关注导演、重视导演 351

(二)积极探索电影的现在与未来 352

第十三章 关于第五代电影的评价问题的论争 354

一、时代背景 354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356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358

(一)“第五代”概念之争 358

(二)第五代电影的美学特征之争 360

(三)第五代导演的资金来源与获奖问题之争 363

(四)第五代导演的得失之争 365

(五)第五代电影与后殖民语境的关系之争 371

四、论辩的影响 385

(一)中国特色的电影流派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385

(二)方法论的困境与更新 386

第十四章 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及中国电影现状的论争 388

一、时代背景 388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392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396

(一)中国有没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电影关系如何 396

(二)怀疑权威,赞颂平民 401

(三)调侃、戏拟与反讽 402

(四)游戏 405

(五)碎片性、零散化与拼贴艺术 407

(六)解构与建构 411

(七)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414

(八)后现代主义及其电影是主流,还是支流 415

四、论辩的影响 418

第十五章 关于主旋律电影的论争 420

一、主旋律电影的提出和演进 421

二、主旋律电影的理论和实践 424

(一)主旋律电影的理论确立 424

(二)主旋律电影的创作 428

(三)行政化的主旋律电影创作保障 433

(四)主旋律电影的市场环境 434

三、主旋律电影的反思 437

第十六章 关于中国电影改革问题的讨论 443

一、时代背景 443

二、问题提出的缘由 446

三、双方(或多方)辩论 450

(一)在制片、发行、市场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450

(二)进行体制改革 451

(三)电影的商业性问题与电影市场问题 453

四、论辩的影响 457

(一)促使电影界解放思想 457

(二)推动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459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464

结语 487

后记 488

编辑后记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