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第一节 地形地貌 3
一、地貌类型 3
二、河流水系 5
第二节 土地资源 7
一、土地利用现状 7
二、土壤资源 8
三、土地、土壤资源评价 34
第三节 气候资源 38
一、光能资源 38
二、热量资源 39
三、降水与蒸发 43
四、风能 46
五、灾害性天气 46
六、大气环境状况 48
七、气候资源评价 49
第四节 水资源 50
一、地表水资源 50
二、地下水资源 54
三、水资源现状 58
四、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58
五、水资源评价 60
第五节 生物资源 63
一、植物资源 63
二、动物资源 68
第六节 农村能源 72
一、生物能源 72
二、矿物能源 73
三、其他能源 73
四、商品能源 73
第七节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74
一、土地 74
二、水 74
三、生物 75
四、农村能源 75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76
一、农村人口状况 76
二、乡村劳动力 78
第二节 农村资金 79
一、地方农业资金来源和支出 79
二、农业开发资金 79
三、扶贫资金 80
四、农民收入 80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 81
一、农田水利 81
二、农业机械 81
三、农村电力 82
四、农用物资 82
第四节 农业科技 83
一、农业技术队伍状况及推广体系 83
二、种植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83
三、林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85
四、畜牧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86
五、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进步 86
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 87
第五节 农村基础建设 88
一、交通运输 88
二、农村信息网络 88
三、农村教育 90
四、农村卫生组织 92
第六节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与评价 93
一、农业收入快速增长,再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93
二、地方财政农业资金虽有增加,但支持力度不够 94
三、人口、劳动力众多,但资源承载能力不堪重负 94
四、农业科技贡献大,创新能力需加强 94
五、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建设仍需优化和加强 95
第三章 农业资源综合评价第一节 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96
一、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 96
二、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质地适中,适宜性强 97
三、名、优、特、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 98
四、劳动力资源充裕 99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99
第二节 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01
一、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01
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102
三、土壤肥力水平较低,障碍因素较多 103
四、农业资源及环境污染严重 103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大 104
六、农业资源科学利用尚存不足 104
第四章 农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第一节 农业发展概况 106
第二节 农业生产现状 110
一、种植业 110
二、林果业 112
三、畜牧业 113
四、乡镇企业 115
五、水产渔业 116
第五章 突出优势 分区发展第一节 北部粮食、油料、蔬菜区 122
一、农业资源状况 123
二、农业生产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三、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28
第二节 中部粮食、棉花、果品区 131
一、农业资源状况 131
二、农业生产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3
三、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37
第三节 南部棉花、粮食作物区 140
一、农业资源状况 141
二、农业生产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三、发展方向及主要措施 146
第六章 区域优势农业与农村区域特色产业第一节 区域优势农业 149
一、饶阳县蔬菜 150
二、辰时镇花生 154
三、邓家庄高新技术园区 155
四、漫河西瓜 157
五、周村辣椒 158
六、北漳淮食用菌 160
七、深州果品 162
八、安平瘦肉型猪养殖 164
九、东安庄养鸡业 168
第二节 农村区域特色产业 169
一、安平丝网 169
二、武强县小食品 172
三、肖桥头镇金属橱柜 173
四、景县橡塑制品 174
五、广川通讯器材 176
六、中国橡胶制品之乡——桃城区 178
七、大营皮毛 179
第三节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82
一、自然条件 182
二、生物资源 184
三、社会经济状况 186
四、湖区旅游资源 188
五、历史沿革 189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0
七、管理措施 191
八、发展方向 192
第七章 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第一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 195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96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目标 197
第二节 开源节流 发展节水农业 200
一、节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202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204
一、农业产业化进程 204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 205
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205
四、主要措施 207
第四节 广辟途径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1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及其作用 210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211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211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13
第五节 提高创新能力 走科技兴农之路 216
一、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 216
二、指导思想 217
三、主要目标 218
四、保障措施 219
第六节 多措并举 抓好生态农业建设 220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20
二、发展状况 221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22
四、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223
五、对策与措施 223
第七节 建设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25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225
二、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225
三、小城镇建设的障碍因素 226
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227
第八节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29
一、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现状 229
二、实施步骤 230
三、主要措施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