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花夕拾: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
第一节 遥远的痕迹: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
第二节 源远流长: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 3
一、古代官报的产生——唐代的进奏院状 3
1.中国新闻事业之滥觞——《开元杂报》 3
2.最早的新闻信——敦煌进奏院状 4
二、最早的中央官报——宋代的邸报 5
1.最早的中央官报——邸报、进奏院状报和朝报 5
2.特殊的传播手段——榜 6
三、《天变邸钞》、《万历邸钞》——明清两代邸报之一斑 6
1.五月初六邸报的抄件——《天变邸抄》 6
2.一段时期历史的记录——《万历邸钞》 7
第三节 从非法到合法:宋明清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 8
一、屡禁屡不绝——小报产生和发展 8
二、明末农民起义的宣传工具——揭帖、旗报、牌报等 9
1.能杀人的揭帖 9
2.旗报和牌报 10
三、有官报之实、无官报之名——《京报》的产生和发展 11
1.专门的行业——明清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11
2.名副其实的“黄皮京报” 12
四、地方新闻的主要载体——辕门抄 12
第四节 一项制度和一个案例:宋明清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 14
一、最初的控制——定本制 14
二、“捏造小钞,刊刻散播,以无为有”——因办报获罪而被杀的有名可考的最早的人 15
第二章 落地生根:近代报刊的移植和发展(1815-1911) 17
第一节 西学东渐:近代报刊的最初岁月 18
一、悄然登陆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 18
二、破冰而入的传教士期刊 19
三、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根据地的转移 21
四、蜇人的蜜蜂——澳门政党报纸 23
五、广州——英文商业报纸的发源地 24
六、香港——近代报业的桥头堡 26
七、一脉相承的“唐字新闻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中外新闻七日报》与《香港华字日报》 27
八、“公正而不中立”——《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及其他外文报刊的发展 29
九、双翼齐飞,纵驰旧中国的两大报:《申报》和《新闻报》 33
十、传播福音到传播新知——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 35
十一、国人创办的各类报刊 36
第二节 后来居上:国人办报的高潮 40
一、最初尝试 40
1.“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40
2.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循环日报》 41
3.和《申报》对着干的《汇报》、《彚报》、《益报》 42
4.将中法战争跃然纸上的《述报》 44
二、变法篇:维新派报纸 45
1.公车上书和乙未三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45
2.“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时务报》 46
3.“传播宇内告真知”的《知新报》 49
4.湖南的新声:《湘学新报》、《湘学报》, 49
5.幕后英雄掌控的《国闻报》 50
6.言论骄子的巅峰:《清议报》、《新民丛报》 51
7.“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大公报》, 54
8.自由主义与兼容并包的《东方杂志》 55
9.“中国知识阶级的宠儿”:《时报》 56
三、革命篇 57
1.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中国日报》 57
2.雨后春笋的革命报刊 58
3.转战海外 59
4.移师国内:《大陆》、《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 64
5.“爆炸一击而后快”的《苏报》 69
6.前赴后继“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0
7.洞若观火“横三民”:《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 72
8.武昌起义的号角——“大汉报案”与《大江报》 73
9.善意的谎言——胡石庵和《大汉报》 74
四、最后的较量:革命还是保皇? 75
1.《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 76
2.新加坡:《南洋总汇报》和《中兴日报》 77
3.“犹抱琵琶半遮面”:清末官报 77
五、妇女儿童报 80
1.“开民智育人才”:儿童报刊的首创与发展 80
2.“女界解放之总机关”:妇女报刊的首创与发展 83
六、“通风气敢为先”——白话报的出版和发展 86
1.近代第一份白话报刊——《民报》 86
2.维新时期的白话报刊——《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等 87
3.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 89
七、醉眼迷离的晚清文艺报刊 93
1.酝酿:《瀛寰琐纪》、《海上奇书》、《点石斋画报》、《消闲报》等 93
2.肇端:小报鼻祖李伯元和他的小报等 97
3.高潮:风花雪月,逐酒征歌——“花报” 99
第三章 黄金时代: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912~1926) 103
第一节 春寒料峭: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104
一、春风拂面: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时期的新闻自由 104
1.开天辟地第一人——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04
2.从未有过的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05
3.风起云涌政党报——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的报纸 106
二、春寒料峭: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110
1.“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110
2.“九原之泪,天下之血”——宋教仁被刺 111
3.“癸丑报灾” 112
4.“洪宪祸起,逼公出亡”——黄远生殒命异乡 113
5.“萍水相逢百日间”——邵飘萍、林白水之死 115
第二节 开窗迎来四面风:各种新思想的传播 121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1
二、科学与民主:新文化运动的双轮 123
1.历史的转折——五四那天 123
2.新文化运动之嚆矢——《新青年》 125
3.“评论报”的楷模——《每周评论》 136
4.北大学生报的代表——傅斯年、罗家伦办《新潮》 138
四、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40
1.揭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页——李大钊 140
2.重大的转变——《新青年》改组 143
3.国民的向导——蔡和森与《向导》 144
五、三民主义新实践: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的政治思想报刊 146
1.毛泽东主编的国民党报纸——《政治周报》 146
2.“五卅”中的报刊 147
3.向左?向右?各有主张的政治报刊 150
六、妇女报刊的兴起 155
第三节 播下现代文化的种子:民国初年其他各类报刊 161
一、绚丽多彩的文艺画卷 161
1.新月派诗人的“乐窝”——《晨报诗镌》 161
2.“明星”的记录 163
3.画报种种 164
二、见证: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 168
1.《中国古生物志》(Palaeontologia Sinica)与《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68
2.《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69
3.各类学术刊物纷纷创刊 170
三、侨报与在华的外文报刊 176
第四节 开风气之先: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和进展 180
一、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嚆矢”——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0
1.新闻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 180
2.邵飘萍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1
3.新闻教育的第一位大师——徐宝璜和《新闻学》 182
二、中国新闻史的奠基之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183
第五节 异彩纷呈领风骚:在华俄文报刊 185
一、姗姗来迟:俄文报刊的传入 185
1.近代东北第一报:俄文《新边疆报》 185
2.捷足先登的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 186
二、后起之秀:沙俄在华新闻事业 186
1.学了中国人的口气说话:《远东报》 186
2.中东铁路机关报:俄文《哈尔滨新闻》 188
3.不甘寂寞:沙俄控制下的民营俄文报刊 188
三、风景这边独好:俄文报刊的繁盛 190
1.绝无仅有的热闹场面:哈尔滨的俄文报业 193
2.十里洋场里的俄文报刊 201
3.招摇过市:哈尔滨的法西斯报纸 206
4.双重身份:苏联记者的新闻活动 208
第四章 色彩班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211
第一节 沉寂中复苏的共产党新闻事业 212
一、划破夜空:共产党的地下报刊 212
1.《少女怀春》还是《布尔塞维克》? 212
2.地下《红旗》 214
3.半遮面的《红旗日报》 214
4.谢觉哉与《海上俱乐部》 215
二、星星之火:革命根据地的报刊 215
1.《红色中华》——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216
2.“油印博士”邓小平挂帅《红星报》 217
3.《青年实话》影响仅次于《红色中华》 218
三、红星照耀陕北 220
四、漂洋过海的“红色”报刊:《救国时报》 221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媒多途发展 222
一、无处不在的党报 223
1.核心:蒋介石从不看的《中央日报》 223
2.羽翼:军队系统报 230
3.各派系报纸:“卫星”不绕“地球”转 230
二、中央通讯社——废墟中凌空而飞的凤凰? 234
三、中央广播电台——500瓦向75千瓦转变有插曲 234
第三节 呈强劲之势的民营新闻事业 235
一、《申报》称雄望平街 235
1.《申报·自由谈》腰斩张资平 235
2.百万雄兵与百万读者的对垒 239
3.阮玲玉遗书“人言可畏” 241
二、《新闻报》直逼《申报》 244
1.《新闻报》首发蒋宋订婚之经过 244
2.《新闻报》首创信鸽传送稿件 246
3.《新闻报》让蒋介石丢了“脑袋”又“倒栽” 246
三、《大公报》一纸风行 247
1.张季鸾痛骂蒋介石 248
2.胡政之的两条独家消息 249
3.徐铸成的得意之作 250
4.胡政之对萧乾说:“你觉得不对头,这就对头了” 252
5.独步一时的《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周刊 253
6.一文激众怒 255
四、张竹平与他的“四社” 258
五、《立报》出秀上海滩 259
1.七君子被捕,《立报》“遭考” 260
2.恽逸群一炮走红 261
六、以“作育新民”为标的的《新民报》 262
1.曲发评论智助爱国学生 263
2.《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之由来 264
七、“万金油大王”扯起了“星”系报大旗 266
八、小报:你方唱罢它登台 270
1.黄色小报退场 270
2.各各不同的团体类小报 271
3.生活常识小报 271
第四节 外籍友人在华新闻事业的新发展 272
一、报刊 272
二、外国新闻朋友 273
1.错得恰到好处,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流光溢彩 273
2.史沫特莱——革命运动暴风雨中的海燕 274
第五节 “左联”成立前后左翼文艺期刊的前赴后继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所办报刊 275
一、创造社与太阳社的报刊 275
二、“左联”刊物的“壕堑”战 276
三、《文艺新闻》自问自答柔石等五人的生死 279
第六节 群星璀璨 282
一、范长江——中国新闻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282
二、鲁迅的报刊活动与《译文》风波 283
三、永远站在大众立场上的邹韬奋 285
四、杜重远的《新生》祸出“闲话” 288
五、胡愈之让《东方杂志》换上了新面孔 290
第七节 少儿、中小学生报刊小荷露出尖尖角 292
一、儿童报刊在成长 292
1.《儿童时报》:第一张儿童报纸 293
2.寓教于乐的《新儿童报》 293
二、中小学生的好帮手 294
第八节 画报、电影、戏曲、美术、体育报刊 295
一、画报 295
1.《良友》画报的“十元运动” 296
2.显示蓬勃朝气的《电通》画报 297
三十年代的影刊 299
1.面貌一新的《明星月报》 303
2.既是创刊号又是终刊号的《电影·演剧》 303
三、专门研究戏剧艺术的《戏剧月刊》 306
四、《美术生活》、《上海漫画》 306
第九节 宗教、少数民族报刊 307
一、宗教刊物 307
二、少数民族报刊 309
第十节 行业、专业报刊、学术杂志、区域传媒 310
第五章 惊涛拍岸: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325
第一节 巨浪滔滔:炮声乍起救亡报刊勃兴 326
一、《救亡日报》有故事 326
二、邹韬奋坚持《抗战》 328
三、令人瞩目的《抗战电影》 329
第二节 涛声依旧:新闻中心内迁与抗日中后期报刊云集后方 331
一、沉睡了十年的武汉又慢慢醒来 331
1.《大公报》汉口版声光依然 333
2.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 334
二、“战时陪都”重庆新闻事业规模迅速扩大 335
1.“东重西轻”成往昔 335
2.《大公报》荣获国际大奖 340
3.王芸生四“碰”蒋介石 341
4.《新民报》“三张一赵”多风姿 343
5.树欲静而风不止: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 344
6.“千古奇冤,江南一叶”见报经过 345
7.孔祥熙以200元订购一张《新华日报》 346
8.那不是报业集团:十大报联手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 346
三、桂林成了新闻重镇 349
第三节 洪流奔腾: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风景独好 351
一、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 351
1.清凉山上不“清凉” 353
2.《解放日报》“整容” 353
3.毛泽东枣园设宴,为《解放日报》副刊约稿 354
4.边区儿童的报纸《边区儿童》 354
二、雨后春笋: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纷纷创办报刊 355
1.邓拓以“八头骡子办报”之佳话 357
2.报、社“分灶吃饭” 358
三、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边区广播事业 359
第四节 怒涛狂卷:沦陷区和“孤岛”的新闻事业蹒跚前行 359
一、秘密出版的平津抗日报刊 360
二、“孤岛”新闻事业 360
1.《每日译报》——“新创外商报的第一燕” 361
2.《文汇报》的摇篮 362
3.炸弹、手臂、水果、监牢 363
4.一针见血的《导报》 364
5.“孤岛”时期的影刊透视 365
6.朱惺公血案 367
第五节 江河呼啸:香港新闻事业和海外抗日报刊 368
一、《立报》难以“左”“右”逢源 368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370
三、本来想办得灰一点,但办起来还是红了 371
四、毛泽东对身边人说:乔冠华的国际述评“一篇等于两个坦克师哩” 372
第六章 大江东去: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375
第一节 和平曙光里的战争阴影:全面内战爆发前的新闻事业 376
一、胜利的见证:来自日军投降一线的报道 376
1.天降喜讯:汪伪南京中央广播电台转播日本请降新闻 376
2.东京湾雪耻——《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亲历日军投降现场 377
3.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日军在华投降现场 381
二、自由的呼声:拒检运动 384
三、新闻领域的争夺战:《申报》、《新闻报》成为国民党准党报 387
四、传神的报道:《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390
五、狰狞依旧:国民党迫害新闻记者事件 395
1.羊枣事件 395
2.《文萃》事件 397
六、最后的探索:国民党党营报纸的企业化 398
1.民营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方式是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99
2.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的实施 399
七、第三条道路:储安平与《观察》周刊 409
八、各领风骚 414
1.台湾民族新闻事业的兴起 414
2.香港新闻事业与海外侨报的发展 419
3.外国人在华新闻事业的终结 423
第二节 解放区的新闻事业 425
一、拨云见日: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收缩 425
二、新形式、新政策:解放区的反“客里空” 431
三、战地报道: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433
1.永不消逝的电波:无线广播 433
2.吓退敌军的新闻稿:新华社的首席军事记者 442
四、新任务、新思想: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443
第三节 时代巨变:人民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 446
一、新生:《大公报》转轨 446
二、从农村到城市: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450
后记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