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氏脉学创立的背景及理论依据 1
第一节 中医脉学的启示和借鉴 1
第二节 金氏脉学的理论基础 3
一、血流动力学 3
二、血液流变学 5
三、现代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 6
第三节 相关支持理论 8
一、系统学 8
二、信息论 9
三、数学 9
四、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11
第二章 金氏脉学的基本内容 1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4
一、脉应和脉象 14
二、脉动和脉点 15
三、特征与脉形 16
四、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 21
第二节 基本规律 22
一、脉应和病理变化的对应规律 22
二、脉点与脏器的对应规律 23
第三节 基本原理 23
第三章 金氏脉学的理论体系 25
第一节 脉形成立的基本理论 25
一、微观和宏观 26
二、局部和整体 26
三、抽象和具体 27
第二节 脉形构建的基本方法 28
一、诊脉方法 29
二、特征的采集及识别 30
三、脉形的理论评价 30
四、脉形的临床应用 34
第四章 金氏脉学的理论实质及意义 41
第一节 对当代医学理论的发展 41
第二节 对无损伤诊断理论的丰富和提高 43
第五章 人体信息 47
第一节 人体信息及分类 47
一、生理信息 47
二、中介信息 48
三、病理信息 48
第二节 人体信息的载体与信道 50
一、遗传信息的载体与信道 50
二、代谢信息的载体与信道 51
三、神经信息的载体与信道 51
第三节 人体信息网 53
第四节 人体信息窗 54
第六章 脉搏信息 57
第一节 固有信息 57
第二节 随机信息 61
一、抽象随机信息 62
二、具体随机信息 64
三、脉搏的两重性 69
四、临床中的脉搏信息 70
五、脉搏信息系统的结构 70
第七章 脉搏信息的处理与评价 73
第一节 特征的评价与分类 73
一、周期密度与周程密度 73
二、一般脉搏信息的离散系数(v) 74
三、频变信息的离散系数 75
四、特征的分类 75
第二节 脉形的评价与分类 76
第三节 脉搏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法 76
一、信息论的处理 76
二、概率论的处理 77
三、模糊数学的处理 80
四、脉学上的截集 83
五、序偶t(ρ,v)的含义 84
六、脉学中的特征 85
七、脉病模糊关系 86
第八章 脉应与特征概述 93
第九章 律变脉应 93
第一节 频变脉应 93
一、超迟搏 93
二、迟搏(包括A型迟搏、B型迟搏) 94
三、亚迟搏(包括A型亚迟搏、B型亚迟搏) 94
四、亚数搏(包括A型亚数搏、B型亚数搏) 95
五、数搏(包括A型数搏、B型数搏) 95
六、疾搏 96
七、潮搏(包括A型潮搏、B型潮搏、C型潮搏) 96
第二节 节变脉应 97
一、尾搏(包括快尾、慢尾) 98
二、脱搏 98
三、绌搏(包括A型绌搏、B型绌搏、C型绌搏) 99
四、奇搏 100
五、散搏 100
六、迟数搏 101
第十章 力变脉应 103
第一节 强搏 103
第二节 弱搏 104
第三节 微搏 105
第四节 颈变弱搏 105
第五节 交替搏 106
第六节 软搏 106
第七节 硬搏 107
第八节 紧搏 108
第九节 芤搏 109
第十节 空搏 110
第十一节 洪搏 110
第十二节 冲搏 111
一、冲搏的表现形式及对应病变 111
二、发生机理 112
三、识别与采集 113
四、相类脉应鉴别 114
第十三节 抽搏 115
第十四节 抖搏 116
第十五节 颤搏 117
第十六节 断搏 117
第十七节 陡升搏 118
第十八节 跌陷搏 118
第十一章 位变脉应 123
第一节 浅搏 123
第二节 中搏 124
第三节 沉搏 124
第四节 底搏 125
第十二章 形变脉应 127
第一节 滑搏 127
第二节 涩搏 128
一、致密涩搏 129
二、网状涩搏 130
三、松散涩搏 131
四、黏滞性涩搏 131
五、糖变涩搏 132
六、呼吸性涩搏 133
第三节 涩滑搏与滑涩搏 135
一、涩滑搏 135
二、滑涩搏 136
第四节 叠搏 136
第五节 长搏 137
第六节 短搏 138
第七节 粗搏 139
第八节 细搏 139
第九节 颈变细搏 140
第十节 豆搏 141
第十三章 时变脉应 143
第一节 A组时变脉应 143
一、A1点时变脉应 143
二、A2点时变脉应 145
三、A3点时变脉应 147
第二节 B组时变脉应 148
一、B1点时变脉应 148
二、B2点时变脉应 148
三、B3点时变脉应 149
第三节 C组时变脉应 150
一、C1点时变脉应 150
二、C2点时变脉应 151
第十四章 脉形 156
第一节 确定脉形的原则 156
一、原则的确立 157
二、特征定形 161
三、脉形定形 162
第二节 脉形的确立 163
一、特征的产生 163
二、特征的采集和筛选 164
三、脉形的构成 167
第三节 脉形的演变 168
一、脉形的演进 169
二、脉形的演退 169
三、脉形的常驻 170
第四节 脉形观 171
一、脉形的概念和本质 171
二、脉形的系统观 174
三、脉形构建的原则 188
四、临床脉诊思维 192
第十五章 脉形评价 199
第一节 理论评价 199
一、理论确诊率P 200
二、误差系数σ 202
三、脉形指数Z 203
第二节 临床应用指标 204
一、实向度F与预向度D 204
二、肿瘤恶性度 205
三、肿瘤转移的定量诊断 205
四、病灶的大小(肿瘤的体积) 206
第三节 误诊理论 206
一、误诊的根源 207
二、减少误诊的措施 208
第十六章 诊脉方法 211
第一节 诊脉方法的基本概念 211
一、脉位与布指 211
二、选时 212
三、体位 212
四、指法与指力 213
五、脉搏频率的测定 214
第二节 诊脉方法解析 215
一、平测法 215
二、顺测法 215
三、逆测法 217
四、随测法 218
五、冲测法 219
六、吞测法 220
七、呼测法 221
八、吸测法 221
九、俯测法 222
十、仰测法 223
十一、截测法 223
十二、迎测法 224
十三、举测法 224
十四、垂测法 225
十五、高测法 226
十六、低测法 226
十七、内测法 227
十八、外测法 227
十九、双测法 227
二十、轴测法 228
第三节 诊脉注意事项 228
第十七章 典型疾病及脉诊检查 231
第一节 冠心病 231
一、隐匿型冠心病脉形 232
二、心绞痛脉形 236
三、心肌梗死脉形 242
四、慢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脉形 248
第二节 贫血(造血系统疾病及脉诊检查) 252
一、缺铁性贫血及脉诊检查 252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脉诊检查 258
第三节 肿瘤(如肝癌)及脉诊检查 264
一、肿瘤及脉诊检查 264
二、肝癌及脉诊检查 267
后记 执著光明 275
附录 公式索引 297
一、脉形确诊率(P)公式 297
二、脉形误差系数(σ)公式 297
三、脉形指数(Z)公式 298
四、肿瘤恶性度P(E)公式 298
五、类权处理方法公式 299
六、占位性病变的体积(面积)计算公式 300
七、肿瘤转移概率公式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