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绪论 1
第1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1
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
1.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
1.1.2 “正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3
1.1.3 “滞胀”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8
1.2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问题 14
1.2.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4
1.2.2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1.2.3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 16
1.3 宏观经济中的基本总量 19
1.3.1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率 19
1.3.2 GDP与GDP增长率 21
1.3.3 失业率与奥肯定律 22
1.3.4 总需求与总供给 23
本章例题 26
本章小结 27
习题 29
第2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流转 30
2.1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31
2.1.1 GDP与GNP 31
2.1.2 NNP 34
2.1.3 NI、PI与DI 35
2.2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37
2.2.1 支出法 37
2.2.2 收入法 39
2.2.3 增加值法 41
2.3 国民收入的流转及其恒等式 42
2.3.1 两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42
2.3.2 三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44
2.3.3 四部门国民收入流转及其恒等式 45
2.4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及其局限性 46
2.4.1 国民收入核算的调整 46
2.4.2 GDP的局限性 47
2.4.3 绿色GDP 49
本章例题 55
本章小结 58
习题 60
第2篇 国民收入决定论 62
第3章 国民收入的均衡变动与调整 62
3.1 国民收入均衡的决定 63
3.1.1 均衡产出 63
3.1.2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 65
3.1.3 总支出总收入模型 72
3.2 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78
3.2.1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及变动 78
3.2.2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及变动 80
3.2.3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及变动 81
3.3 国民收入均衡的调整 82
3.3.1 乘数原理 82
3.3.2 加速原理 88
本章例题 91
本章小结 92
习题 94
第4章 货币市场的均衡 96
4.1 货币与货币市场 97
4.1.1 货币的概念及其构成 97
4.1.2 货币与金融资产 101
4.1.3 货币市场 103
4.2 货币需求 105
4.2.1 古典货币数量论 105
4.2.2 现代的货币数量论 106
4.2.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07
4.2.4 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10
4.3 货币供给 114
4.3.1 银行体系 114
4.3.2 货币乘数 115
4.3.3 货币供给的内生与外生性 119
4.4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 122
4.4.1 货币市场的自动调节 122
4.4.2 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动 123
4.4.3 货币市场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125
本章例题 127
本章小结 129
习题 130
第5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132
5.1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133
5.1.1 IS曲线及其推导 133
5.1.2 产品市场的自动均衡 137
5.1.3 IS曲线的斜率 137
5.1.4 IS曲线的移动 139
5.2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142
5.2.1 LM曲线及其推导 142
5.2.2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 144
5.2.3 LM曲线的斜率 145
5.2.4 LM曲线的移动 146
5.3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150
5.3.1 内在均衡 150
5.3.2 内在均衡的自动调整 152
5.3.3 内在均衡的变动 153
本章例题 162
本章小结 165
习题 166
第6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169
6.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 170
6.1.1 总需求分析 170
6.1.2 总供给分析 174
6.1.3 AD—AS模型 179
6.2 三种均衡的凯恩斯模型 182
6.2.1 三种均衡模型的导出 182
6.2.2 三种均衡模型的自动调节 184
6.3 投资陷阱与流动性陷阱 186
6.3.1 投资陷阱 186
6.3.2 流动性陷阱 189
6.4 工资刚性与黏性 192
6.4.1 工资刚性 192
6.4.2 工资黏性 195
本章例题 199
本章小结 200
习题 201
第3篇 国民收入的微观基础 203
第7章 消费与储蓄 203
7.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204
7.1.1 凯恩斯的猜想 204
7.1.2 早期经验的成功 208
7.1.3 库兹涅茨消费函数及消费函数之谜 209
7.2 阿尔文·费雪和时际选择 212
7.2.1 假定条件 212
7.2.2 时际预算的限制 213
7.2.3 消费者的偏好与最优化 214
7.2.4 流动性限制 216
7.3 莫迪里安尼与生命周期假说 217
7.3.1 生命周期模型中的消费与储蓄 218
7.3.2 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 220
7.4 弗里德曼与持久收入假说 221
7.4.1 持久收入消费函数的主要内容 222
7.4.2 持久收入的估算方法 223
7.4.3 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225
7.4.4 理性预期与随机行走消费 226
7.5 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227
7.5.1 利率 227
7.5.2 价格水平 228
7.5.3 收入分配 228
本章例题 230
本章小结 231
习题 233
第8章 投资需求 234
8.1 企业固定投资 235
8.1.1 资本的租赁价格 236
8.1.2 资本的成本 237
8.1.3 投资的决定因素 238
8.1.4 税收与投资 239
8.1.5 股票市场与托宾的q 240
8.2 居民投资 242
8.2.1 投资的滞后 242
8.2.2 居民投资的存量均衡与流量供给 242
8.2.3 住房需求与税收影响 243
8.3 存货投资 245
8.3.1 持有存货的原因 245
8.3.2 计划和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246
8.3.3 存货的加速数模型 246
8.3.4 存货的实际利率 247
本章例题 248
本章小结 249
习题 250
第4篇 国民收入的变动 251
第9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251
9.1 失业理论 252
9.1.1 失业的类型 252
9.1.2 失业的社会成本 255
9.1.3 失业的原因 256
9.1.4 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 258
9.2 通货膨胀理论 260
9.2.1 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影响 261
9.2.2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264
9.2.3 通货膨胀的原因 265
9.2.4 通货膨胀的治理 268
9.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71
9.3.1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271
9.3.2 移动的菲利普斯曲线 272
9.3.3 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274
本章例题 277
本章小结 278
习题 281
第10章 经济周期理论 283
10.1 经济周期及其种类 284
10.1.1 经济周期的概念 284
10.1.2 经济周期的种类 285
10.2 经济周期理论的历史回顾 288
10.2.1 外生周期理论 288
10.2.2 内生周期理论 289
10.3 现代周期理论 291
10.3.1 萨缪尔森的经济周期理论 291
10.3.2 货币周期理论 296
10.3.3 实际周期理论 298
本章小结 301
习题 303
第11章 经济增长理论 305
11.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06
11.1.1 经济增长 306
11.1.2 经济增长的累积效应 307
11.1.3 经济发展 307
11.1.4 研究经济增长的方法 308
11.2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309
11.2.1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309
11.2.2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310
11.3 经济增长模型 312
11.3.1 哈罗德—多马模型 312
11.3.2 新古典增长模型 315
11.3.3 剑桥学派的增长模型 323
11.4 零增长理论 326
11.4.1 零增长的依据 326
11.4.2 对零增长理论的争论 330
本章例题 333
本章小结 333
习题 335
第5篇 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 337
第12章 开放经济概论 337
12.1 国际贸易理论 338
12.1.1 开放经济 338
12.1.2 国际贸易的利益 339
12.1.3 国际贸易的限制 343
12.2 国际收支 345
12.2.1 国际收支平衡表 345
12.2.2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348
12.2.3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353
12.3 汇率理论 356
12.3.1 外汇与汇率 356
12.3.2 汇率的决定 358
12.3.3 汇率制度 360
12.4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362
12.4.1 劳动的国际流动 362
12.4.2 资本的国际流动 364
本章例题 370
本章小结 371
习题 372
第13章 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 374
13.1 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375
13.1.1 进口函数与净出口函数 375
13.1.2 BP曲线的推导 376
13.1.3 BP曲线的移动 377
13.2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均衡与调节 377
13.2.1 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 378
13.2.2 国际收支的失衡及其调节 379
13.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381
13.3.1 开放经济的财政政策效应 382
13.3.2 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效应 383
13.4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政策选择 384
13.4.1 开放经济的政策困境 385
13.4.2 开放经济的最佳政策组合 385
本章例题 389
本章小结 389
习题 390
第6篇 宏观调控理论 392
第14章 财政政策 392
14.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在矛盾 393
14.1.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393
14.1.2 目标间的内在矛盾及政策困境 394
14.2 财政政策原理 396
14.2.1 财政体制的基本结构 397
14.2.2 自动稳定器 399
14.2.3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401
14.3 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 406
14.3.1 财政收支平衡 407
14.3.2 财政平衡与国民收入均衡 408
14.3.3 财政赤字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408
14.3.4 财政盈余与国民收入均衡 409
14.3.5 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及其抑制 409
14.4 国债理论 412
14.4.1 国债的适度规模 412
14.4.2 国债与赤字和税收及其挤进效应 413
14.4.3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415
14.4.4 对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的批评 416
14.4.5 卢卡斯批评 417
本章例题 421
本章小结 422
习题 424
第15章 货币政策 425
15.1 货币政策工具 426
15.1.1 三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426
15.1.2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429
15.1.3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429
15.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434
15.2.1 凯恩斯的传导机制 434
15.2.2 货币主义的传导机制 436
15.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标准及其选择 439
15.3.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标准 439
15.3.2 中介目标 439
15.4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442
15.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442
15.4.2 货币流通速度与政策效果 447
15.4.3 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 449
本章例题 454
本章小结 455
习题 456
第1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458
16.1 供给管理政策 459
16.1.1 收入政策 459
16.1.2 指数化政策 460
16.1.3 人力政策 462
16.1.4 经济增长政策 463
16.2 对外经济政策 467
16.2.1 对外贸易政策 467
16.2.2 汇率贬值政策的相机运用 473
16.2.3 对外投资政策 473
16.2.4 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475
16.2.5 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 476
本章例题 480
本章小结 480
习题 482
参考文献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