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有机物稀溶液络合萃取技术 3
2.1 概述 3
2.2 络合萃取过程的特征 4
2.2.1 分离对象的特性 5
2.2.2 络合剂的特性 5
2.2.3 稀释剂的选择 6
2.2.4 络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7
2.3 络合萃取的相平衡及机理分析 7
2.3.1 络合萃取的相平衡描述 7
2.3.2 络合萃取的作用机制分析 10
2.3.3 络合萃取的两种历程 11
2.4 常用的络合萃取剂 12
2.5 络合萃取剂的再生方法 15
2.5.1 温度摆动效应 16
2.5.2 pH值摆动效应 17
2.5.3 稀释剂组成摆动效应 17
2.5.4 挥发性有机碱的pH值摆动效应 18
2.6 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19
2.6.1 磷氧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20
2.6.2 胺类萃取剂对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23
2.7 酚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31
2.7.1 中性磷氧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 33
2.7.2 胺类络合萃取剂萃取酚类稀溶液 35
2.7.3 影响酚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两个重要因素 40
2.8 有机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1
2.8.1 苯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2
2.8.2 脂肪胺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5
2.9 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7
2.9.1 羧酸、磷酸酯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9
2.9.2 酚类有机物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49
2.9.3 金属有机盐对醇类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51
2.9.4 醇类稀溶液络合萃取的盐效应 52
2.10 两性官能团有机物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53
2.10.1 氨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55
2.10.2 对氨基酚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57
2.10.3 氨基苯甲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59
2.10.4 对氨基苯磺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 60
2.11 络合萃取技术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62
2.11.1 络合萃取分离双组分有机酸的基本原理 62
2.11.2 乳酸-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64
2.11.3 丙酸-乙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66
2.11.4 乙醛酸-草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67
2.11.5 乙醛酸-乙醇酸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 68
2.11.6 双组分体系的络合萃取分离工艺的选择 69
2.12 络合萃取技术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0
2.12.1 醋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70
2.12.2 苯甲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72
2.12.3 H酸、DSD酸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73
2.12.4 含酚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75
2.12.5 苯胺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79
2.12.6 硝基苯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80
2.12.7 其他有机物废水的络合萃取处理 80
符号说明 81
参考文献 82
第3章 液膜分离技术 85
3.1 概述 85
3.1.1 液膜分离技术的特征 85
3.1.2 乳状液膜与微乳液膜 87
3.1.3 支撑液膜 90
3.1.4 预分散溶剂萃取 92
3.2 液膜分离机理及促进传递 95
3.2.1 液膜分离机理的类型 95
3.2.2 液膜分离过程的传质推动力 96
3.2.3 两种促进迁移 100
3.3 液膜体系的组成 103
3.3.1 膜溶剂 104
3.3.2 表面活性剂 104
3.3.3 流动载体(萃取剂) 106
3.3.4 膜内相(反萃剂) 108
3.4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108
3.4.1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 108
3.4.2 液膜分离工艺条件的影响 111
3.4.3 液膜体系的渗漏及影响因素 112
3.4.4 液膜体系的溶胀及影响因素 113
3.4.5 支撑液膜体系的稳定性 114
3.5 液膜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 115
3.5.1 双膜模型 115
3.5.2 有效膜厚模型 115
3.5.3 渐进模型 116
3.5.4 支撑液膜传质模型 117
3.6 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19
3.6.1 烃类混合物的分离及其他气体分离 119
3.6.2 含酚废水处理 120
3.6.3 含氨废水处理 120
3.6.4 金属离子的分离 121
3.6.5 湿法冶金中浸出液的分离 122
3.6.6 液膜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22
3.7 液膜分离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 123
3.8 液膜技术的新进展 124
符号说明 126
参考文献 127
第4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29
4.1 概述 129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热力学和传递现象 129
4.2.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129
4.2.2 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溶解度和选择性 134
4.2.3 超临界流体萃取体系的传热和传质 135
4.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和设备 137
4.3.1 超临界流体/固体萃取工艺 137
4.3.2 液体的超临界流体逆流萃取工艺 138
4.3.3 溶剂循环 139
4.3.4 溶质和溶剂的分离 139
4.3.5 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 140
4.4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数学模型 140
4.4.1 固体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模型 140
4.4.2 多级逆流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模型 142
4.5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 143
4.5.1 工业规模的应用 143
4.5.2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3
4.6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经济考虑 144
符号说明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5章 双水相萃取技术 147
5.1 概述 147
5.2 水相体系 147
5.2.1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147
5.2.2 双水相体系的相图 147
5.2.3 常用的双水相体系及其相图 148
5.2.4 影响双水相体系的因素 150
5.3 大分子和颗粒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 158
5.3.1 分配理论 158
5.3.2 影响分配的因素 161
5.3.3 亲和双水相萃取 168
5.4 双水相萃取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69
5.4.1 产品的浓缩 169
5.4.2 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 169
5.4.3 细胞及亚细胞的回收 172
5.4.4 生物小分子产物的萃取分离 172
5.4.5 与产物萃取分离耦合的生物转化 174
5.5 双水相萃取中的工程问题 175
5.5.1 双水相萃取过程及设备 175
5.5.2 高聚物及盐的去除、回收和循环 180
符号说明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6章 膜萃取技术 182
6.1 概述 182
6.2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数学模型 183
6.2.1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 183
6.2.2 膜萃取的传质模型 183
6.3 膜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187
6.3.1 两相压差△p的影响 187
6.3.2 两相流量的影响 187
6.3.3 相平衡分配系数与膜材料的浸润性能的影响 187
6.3.4 体系界面张力和穿透压 188
6.4 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的设计 188
6.4.1 各分传质系数关联式 189
6.4.2 中空纤维膜器中流动的非理想性 190
6.4.3 中空纤维膜器纤维装填不规则特性的数学描述 194
6.4.4 纤维分布为正态分布时的RTD曲线 198
6.4.5 壳程子通道模型 199
6.4.6 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强化的途径 202
6.4.7 螺旋管式中空纤维膜器的传质特性 204
6.4.8 中空纤维膜器的串联和并联 208
6.5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 208
6.5.1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特点 208
6.5.2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传质模型 209
6.5.3 同级萃取反萃膜过程的强化 210
6.6 膜萃取过程的应用前景 211
6.6.1 膜萃取过程防止溶剂污染的优势 211
6.6.2 有机物萃取 212
6.6.3 金属萃取 213
6.6.4 发酵-膜萃取耦合过程 214
6.6.5 膜萃取生物降解反应器 215
6.6.6 膜萃取技术付诸实施的关键 215
6.7 酶膜反应器及其应用 215
6.7.1 酶膜反应器概述 215
6.7.2 酶膜反应器的应用 217
6.7.3 酶膜反应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220
符号说明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7章 胶团萃取技术和反胶团萃取技术 224
7.1 概述 224
7.2 胶团及胶团的性质 224
7.2.1 胶团的结构 224
7.2.2 胶团的性质 225
7.2.3 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 225
7.3 胶团萃取与浊点萃取 230
7.3.1 胶团萃取 230
7.3.2 浊点萃取 230
7.4 反胶团及反胶团的性质 237
7.4.1 反胶团的结构和性质 237
7.4.2 反胶团体系的增溶及溶质传递 23
7.5 反胶团萃取 243
7.5.1 蛋白质的反胶团萃取 243
7.5.2 各种体系参数对蛋白质反萃的影响 249
7.5.3 反胶团萃取动力学和反萃动力学 250
7.5.4 反胶团萃取和反萃的传质模型 251
7.5.5 反胶团萃取的过程开发 253
7.5.6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应用举例 254
7.6 聚合物胶团萃取 255
7.7 聚合物反胶团萃取 258
符号说明 265
参考文献 265
第8章 外场强化萃取技术 268
8.1 概述 268
8.2 萃取过程中附加外场的几种形式 268
8.3 电场强化萃取过程 269
8.3.1 静电场或交变电场对萃取过程的强化 269
8.3.2 直流电场对萃取的强化 272
8.4 电萃取设备内的流动及传质性能 275
8.4.1 电萃取设备内的两相流动特性 275
8.4.2 电萃取设备内的传质特性及设计 277
8.5 超声场对分离过程的强化 278
8.5.1 功率超声和超声空化 278
8.5.2 超声强化分离过程的四个效应 279
8.5.3 超声强化分离过程的研究实例 284
8.6 外场强化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 285
符号说明 285
参考文献 285
第9章 其他新型萃取分离技术 288
9.1 概述 288
9.2 萃取反萃交替过程 288
9.2.1 多级逆流萃取过程和萃取反萃交替过程 289
9.2.2 两种萃取反萃交替过程的比较 291
9.2.3 同级萃取反萃过程 293
9.2.4 萃取反萃交替过程的应用 294
9.3 解离萃取过程 296
9.3.1 解离萃取过程的特点 297
9.3.2 化学计量和萃取剂的酸碱性 298
9.3.3 解离萃取的分离因子 302
9.3.4 多级逆流解离萃取 307
9.3.5 萃取剂的类型及再生 310
9.3.6 有机溶剂的选择 310
9.3.7 解离萃取过程的应用 311
9.4 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 315
9.4.1 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特点 316
9.4.2 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分离因子 317
9.4.3 控制pH值的萃取过程的应用 318
9.5 萃取与反应耦合过程 319
9.5.1 发酵反应过程中的产物抑制 320
9.5.2 萃取发酵耦合过程的特点 320
9.5.3 pH>pKa条件下的萃取 321
9.5.4 萃取剂的生物相容性 322
9.5.5 萃取发酵过程中操作条件的影响 323
9.5.6 萃取与反应耦合过程的应用前景 326
符号说明 326
参考文献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