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动荡时代的理性思想家 1
(一)分久必合的天下统一大趋势 2
(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0
(三)荀子的生平和著作 17
二、凿破鸿蒙的唯物自然观 23
(一)自然的天 23
(二)天有常道 28
(三)“天人相分”论 30
(四)“制天命而用之” 32
(五)无神论 34
三、石破天惊的性恶论 40
(一)“性伪之分”与“性恶论” 40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 46
(三)社会和礼法起源论 50
四、富国富民的经济主张 59
(一)欲望当相对满足 60
(二)奖励和保护生产 66
(三)重农抑工商之论 70
(四)贫富差异是合理的 73
(五)贸易使财货流通 78
(六)“开源”与“节流” 81
五、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 87
(一)教育可变恶为善 87
(二)培养贤能之士 93
(三)教学内容“突出礼” 101
(四)“教”与“学”的方法 105
(五)学习无止境 109
(六)对教师的尊崇 112
六、不拘一格的人才观 115
(一)“为政在人”的思想 115
(二)“王道”的理想国 117
(三)“尚贤”是君主之责 124
(四)选拔人才的标准 133
(五)取人有道,用人有法 137
七、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蓝图 142
(一)诸子的理想政制 143
(二)“法后王,一制度” 150
(三)“立君上之势” 156
(四)“隆礼”和“重法” 163
八、禁暴除害的军事思想 173
(一)战争的目的 174
(二)礼义为军队“本统” 177
(三)唯物主义的军事观 185
(四)统一天下的思想武器 190
九、富有特色的逻辑思想 191
(一)“正名”思想的提出 191
(二)“制名”的逻辑原则 196
(三)对“三惑”的批判 200
(四)逻辑的思维形式 207
(五)由“类”而生的定义法 213
十、礼乐一致的文艺思想 218
(一)文艺当为政治服务 218
(二)文艺上的新探索 222
(三)“美善相乐”之论 227
(四)“美善同一”之论 229
十一、理性之光永存 235
(一)荀子对诸子学说的批判和总结 235
(二)荀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243
后记 248
主要参考、引用文献书录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