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1
一、感染的概念 1
二、感染的类型 1
三、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2
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3
五、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3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4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4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4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5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5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6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6
一、基本特征 6
二、临床特点 7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8
一、临床资料 8
二、流行病学资料 8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8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9
一、治疗原则 9
二、治疗方法 9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10
一、管理传染源 10
二、切断传播途径 11
三、保护易感人群 12
第八节 传染病的护理 12
一、传染病护理工作特点 12
二、传染病常见症状及其护理程序 13
第九节 传染病标本的采集与管理 13
一、临床标本的种类 21
二、临床标本的采集 21
三、标本的运送和管理 21
第二章 传染病治疗区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 22
第一节 传染病的消毒 22
一、消毒的目的和种类 22
二、常用消毒方法 22
第二节 传染病的隔离 23
一、隔离的定义 23
二、隔离原则 23
三、隔离方法 23
四、隔离的要求 25
五、隔离管理制度 26
六、隔离种类 27
七、临床常用隔离技术 28
第三节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30
一、医务人员防护基本要求 30
二、常用防护用品种类 30
三、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应用 30
四、普通传染病治疗区医务人员防护着装要求 31
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区医务人员进出治疗区流程 31
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32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32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42
第三节 狂犬病 47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 51
第五节 禽流感 53
第六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56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61
第八节 麻疹 64
第九节 流行性出血热 68
第十节 水痘 74
第十一节 人轮状病毒感染 77
第十二节 登革病毒感染 80
一、登革热 80
二、登革出血热 82
第十三节 风疹 85
第十四节 艾滋病 86
第十五节 脊髓灰质炎 92
第十六节 手足口病 95
第四章 立克次体感染 101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101
第二节 地方性斑疹伤寒 105
第三节 恙虫病 106
第五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110
第一节 猩红热 110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13
第三节 伤寒、副伤寒 120
一、伤寒 120
二、副伤寒 127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127
一、胃肠型食物中毒 127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130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132
第六节 霍乱 139
第七节 白喉 146
第八节 百日咳 150
第九节 布氏杆菌病 153
第十节 鼠疫 157
第十一节 炭疽 162
第十二节 O157:H7出血性肠炎 165
第六章 螺旋体感染性疾病 169
第七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 174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 174
一、肠阿米巴病 174
二、肝阿米巴病 177
第二节 疟疾 179
第八章 蠕虫感染性疾病 185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185
第二节 钩虫病 190
第三节 囊虫病 193
第四节 蛔虫病 196
第五节 蛲虫病 198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病 200
第九章 医院获得性感染 203
附录一 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观察期 210
附录二 常用的消毒方法 213
一、消毒的种类 213
二、消毒的方法 213
三、消毒效果监测 215
附录三 预防接种 217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222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23
附录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33
附录六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238
一、目的 238
二、病原学 238
三、流行病学 238
四、病例定义 239
五、疫情报告 239
六、流行病学调查 240
七、实验室检测 240
八、预防控制措施 240
附录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242
附录八 卫生部制定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