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空间的凝聚——感悟雕塑 20
新时期中国雕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20
中国传统雕塑与儒学文化的历史渊源 29
不朽的雕塑 38
传统雕塑生存与发展动力来源于佛教文化 43
从装饰的视角看中国雕塑的嬗变 51
雕塑·人·自然 61
雕塑不应失缺的文化精神 66
雕塑的抽象意味 70
雕塑的分途与转向 80
雕塑与情感 85
雕塑语言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母体 87
感悟中国佛像雕塑 92
给人以精神震撼的“擦擦”佛像艺术 102
论中国雕塑的意境 107
民间艺人创造了辉煌的中国雕塑历史 117
民俗意象原型在中国雕塑中的渗透 122
民族群体精神的聚合 126
浅俗之下的沉重 131
情感与精神——感悟陕西渭北的栓马桩石狮 136
人文精神的跌落——谈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142
世俗的中国佛教雕塑 147
为实用而存在的中国传统雕塑 155
魏晋风度:中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158
西方雕塑的再现与表现发展过程演变 162
现实主义雕塑在中国 168
新世纪的中国雕塑印象 174
绚丽多彩的古印度雕塑艺术 179
雅俗共存的城市雕塑 184
论中国雕塑的意象特征 189
永不过时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 197
由盛而衰的麒麟雕塑 204
中国雕塑的“自然意识” 209
中国雕塑的发展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215
中国雕塑的模糊性特征 220
中国雕塑的人文底蕴 224
中国雕塑与人文精神 228
中西雕塑之比较 235
贰 遥远的回响——传统文化之迹 244
传统面具面面观 244
淳厚质朴的食用面塑艺术 248
对传统的尊重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自信 251
赋予象征性的汉画像艺术 260
走近惠山泥人 266
根植于民间文化土壤的无锡惠山泥人 272
汉赋神韵 278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渊源 284
神巫文化的凝聚——青铜时代 291
注重民间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298
叁 城市的名片——论公共艺术 306
不应让人失望的公共艺术 306
城市环境与公共艺术时代 311
城市空间应该成为人与自然的媒介 315
大众文化世俗倾向对公共艺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320
公共艺术的困惑 326
消费时代的公共艺术 333
正在不断失缺记忆的城市文化 338
肆 基点的启蒙——教学随想 348
“创新”不仅仅是一句时尚的口号 348
倡导“说”的现代设计教育 353
对全面发展设计人才构建的一点思考 361
艺术教育自由选择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向 367
多元化设计人才培养探析 374
教师应成为设计教育转型的积极引导者 379
举步维艰的设计考试改革 383
论设计之道 388
努力使设计创新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 393
设计创新能力源自于丰富知识的积累 398
设计创新与审美创造中的文化产业 405
设计从创造性思维开始培养 409
设计教育与素质教育 416
思而学中的学而思——对美术学习方法的感与悟 422
做教师的自白 426
传承·研究·弘扬·发展 429
伍 人文的信仰——感言艺术 442
“虚静”意境——道家道教与中国画的同源 442
大众化:当代艺术新动向 446
当代艺术的评价尺度 449
对现实生活关注体现艺术的一种精神向度 453
对中国画传统艺术本源下的素描思考 460
感悟艺术 466
后现代主义给生活带来的欣喜 476
绘画艺术与消费市场 481
坚守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 485
论艺术信仰(一) 493
论艺术信仰(二) 497
浅析中国绘画的忧患意识 503
锐意进取的中国油画 509
体验艺术 516
图像时代——大众传媒下充满愉悦的欲望诱惑 519
现代艺术的认识误区 525
消费化:当代艺术的新选择 528
艺术≠享乐 534
艺术的道德与精神回归 538
艺术的尴尬 543
艺术的精神超越 549
艺术的母体源于民俗 552
艺术的中庸 555
艺术个性决定艺术创作的成败 558
个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支撑 562
艺术何以面对社会 565
艺术中的人与自然 569
娱乐性通俗艺术是后现代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572
对中国画传统的解读 577
中西文化反映在灵感论上的差异 584
走进素描新视觉 589
艺术家的自由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