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绪论 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3
一 儿童社会退缩研究的兴起 3
二 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界定及辨析 5
三 儿童社会退缩的分型研究 13
四 儿童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 17
五 儿童社会退缩的其他相关研究 22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32
一 幼儿社会退缩研究工具的问题 32
二 幼儿社会退缩的群体特征问题 33
三 社会退缩幼儿的适应状况研究问题 34
四 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问题 35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及其意义 37
一 研究的总体设计 37
二 研究的意义 39
第二部分 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及适应性研究研究一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的编制 43
第一节 研究目的 43
第二节 研究假设 4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3
第四节 研究结果 46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53
第六节 小结 57
研究二 幼儿社会退缩的筛选和诊断标准研究 58
第一节 研究目的 58
第二节 研究假设 58
第三节 研究方法 58
第四节 结果 60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61
研究三 幼儿社会退缩群体特征研究 63
第一节 研究目的 63
第二节 研究假设 63
第三节 研究方法 63
第四节 结果 63
第五节 讨论 67
第六节 小结 69
研究四 社会退缩幼儿的适应状况研究 71
第一节 研究目的 71
第二节 研究假设 71
第三节 方法 71
第四节 结果 73
第五节 讨论 76
第六节 小结 79
第三部分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研究第一章 幼儿社会退缩的游戏干预方案的设计 83
一 干预方案设计的依据(兼析发生发展过程) 83
二 干预方案设计的总体构想 98
三 干预的策略和代理人 100
四 干预游戏的设计 101
五 游戏干预的策略 103
六 干预的程序 107
第二章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实施及效果检验 110
研究一 个案研究 110
研究二 实验研究 133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55
第一章 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及适应性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讨论 155
一 主要发现 155
二 综合讨论 156
第二章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讨论 161
一 主要发现 161
二 综合讨论 162
第三章 对于本研究方法及缺陷的认识 175
一 对于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175
二 本研究的缺陷 176
三 有待研究的问题 177
附录 179
附录一 幼儿社会退缩项目搜集访谈提纲 179
附录二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原始问卷) 179
附录三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正式问卷) 182
附录四 儿童游戏观察编码表(Rubin,1989) 183
附录五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后的教师调查问卷 184
附录六 幼儿教师对游戏干预的反馈 186
附录七 不同阶段的干预游戏 189
附录八 游戏干预笔记摘录 190
参考文献 194
中文文献 204
后记 209
图1-1 幼儿社会退缩的特征及其游戏干预研究总体设计 39
图2-1 总分Z分数 46
图2-2 因素分析的碎石图 48
图2-3 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幼儿社会退缩的检出率 64
图2-4 不同年龄段社会退缩及其亚型得分的变化 66
图2-5 不同群体幼儿社会退缩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66
图3-1 社会退缩的发展路径(Rubin et al.,2003) 84
图3-2 生态系统下幼儿社会退缩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示意图 88
图3-3 亲子依恋建立过程示意图 89
图3-4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的总体构想(生态化) 99
图3-5 个案一交往时间的变化 117
图3-6 个案一集体游戏和独处行为时间的变化 118
图3-7 个案一不同独处行为类型的变化 119
图3-8 个案一交谈时间的变化 119
图3-9 个案一游戏观察中独处行为、交谈和集体游戏的变化 120
图3-10 个案一游戏观察中独处行为类型的变化 120
图3-11 个案一游戏观察中的情绪变化 121
图3-12 个案一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前后测得分的变化 121
图3-13 个案一好奇心分量表的变化 122
图3-14 个案一不同时期问题行为的变化 122
图3-15 个案二交往时间的变化 127
图3-16 个案二独处行为和集体游戏时间的变化 128
图3-17 个案二不同独处行为类型的变化 128
图3-18 个案二交谈时间的变化 129
图3-19 个案二情绪的变化 129
图3-20 个案二游戏观察中独处行为、交谈和集体游戏的变化 129
图3-21 个案二游戏观察中的情绪变化 130
图3-22 个案二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不同时期得分的变化 130
图3-23 个案二不同时期问题行为的变化 131
图3-24 实验组与对比组前后测退缩总分的变化 140
图3-25 实验组与对比组独处行为前后测的变化 142
图3-26 实验组幼儿好奇心分量表得分的变化 143
图3-27 不同阶段不同班组检出率的变化 147
图3-28 不同阶段不同班组退缩总分的变化 148
图3-29 不同阶段不同班组独处行为得分的变化 148
图4-1 自卑引发的良性循环和退缩循环 167
表1-1 不同研究者对社会退缩的界定 8
表1-2 概念特征区分表 11
表2-1 两次问卷调查被试的性别和班级构成 44
表2-2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初始问卷的项目分析表 47
表2-3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的因素结构 48
表2-4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 49
表2-5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的信度系数 50
表2-6 幼儿社会退缩分量表与退缩总分相关系数表 51
表2-7 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及项目之间的相关 51
表2-8 游戏观察得分与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得分的相关 52
表2-9 问卷因素结构与游戏观察的独处行为类型的回归分析结果 52
表2-10 被试的性别和班级构成 58
表2-11 不同分组在独处行为总分上的差异性检验(中班) 60
表2-12 幼儿社会退缩年龄、性别差异分析总表 64
表2-13 幼儿社会退缩大、中、小班的差异性检验 65
表2-14 幼儿社会退缩大、中、小班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 65
表2-15 幼儿社会退缩的性别差异分析表 67
表2-16 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重要项目的相关分析 74
表2-17 正常幼儿和退缩幼儿在好奇心方面的差异检验 74
表2-18 正常幼儿与退缩幼儿在同伴评价和游戏观察中的差异检验 76
表3-1 内部工作模式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93
表3-2 个案一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原始分及Z分数 112
表3-3 个案一在自由游戏观察中的各类行为次数和百分比 113
表3-4 Dunnett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 118
表3-5 个案一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得分的变化 121
表3-6 个案一好奇心的变化 122
表3-7 个案二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原始分及Z分数 124
表3-8 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表 127
表3-9 实验班与对比班在游戏观察和教师问卷前测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134
表3-10 实验班与对比班CBCL家长问卷前测得分的差异检验 135
表3-11 实验组退缩幼儿的性别班级来源 135
表3-12 实验组与对比组在游戏观察和教师问卷前测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136
表3-13 实验组与对比组CBCL家长问卷前测得分的差异检验 136
表3-14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的实验设计 137
表3-15 对比组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得分的变化 139
表3-16 实验组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得分的变化 139
表3-17 实验组和对比组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后测得分的差异检验 140
表3-18 对比组独处行为前后测得分之比较 141
表3-19 实验组干预前后独处行为得分之比较 141
表3-20 实验组幼儿独处行为类型的变化 141
表3-21 实验组与对比组独处行为后测得分之比较 142
表3-22 实验组幼儿好奇心分量表得分的变化 143
表3-23 实验组幼儿同伴评价的变化 144
表3-24 实验组与对比组干预前后问题行为的变化 144
表3-25 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检出率的差异检验 145
表3-26 实验班与对比班独处行为前后测得分之比较 145
表3-27 实验班与对比班独处行为后测得分之比较 145
表3-28 实验班幼儿干预前后独处行为类型的变化 145
表3-29 实验班幼儿同伴评价的变化 146
表3-30 实验班与对比班幼儿问题行为前后测比较 146
表4-1 幼儿社会退缩三种亚型的区别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