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远镜,佘向军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5549721
  • 页数:499 页
图书介绍:该书共分十章,讲述了文学属性、形象、价值、创作、媒介、文本、欣赏、批评、类型与思潮、起源与发展等内容。本书作为一般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教材,具有当代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同时,注重了教材的适用性,重在培养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思论思维能力与专业素质。

序&赵炎秋 1

绪论 1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

二、文学理论的边界 5

三、中西文学理论比较 8

(一)表现与再现 8

(二)教化与审美 9

(三)感悟与思辨 11

四、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方法及本教材的特点 14

(一)学习文学理论的目的 14

(二)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15

(三)本教材的特点 17

第一章 文学属性 20

一、文学观念的嬗变 20

二、文学的文化属性 26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7

(二)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29

三、文学的意识属性 35

(一)文学的社会意识性 35

(二)文学的主体性 40

(三)文学的真实性 44

(四)文学的人学特性 48

四、文学的审美属性 54

(一)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54

(二)文学的审美性特征 58

五、文学的语符属性 69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69

(二)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71

(三)文学的语符性特征 76

第二章 文学形象 84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与特征 84

(一)言不尽意与形象 84

(二)文学形象的含义 87

(三)文学形象的特征 90

二、文学典型 93

(一)文学典型的含义 93

(二)文学典型的特征 95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97

三、文学意象 100

(一)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 100

(二)文学意象的特征 103

(三)文学意象的类型 108

四、文学意境 112

(一)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112

(二)文学意境的审美构成 114

(三)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117

(四)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 123

第三章 文学价值 127

一、审美需要与审美价值 127

(一)审美需要的含义 127

(二)审美需要的特征 131

(三)审美价值的含义与特征 134

二、文学的价值系统 144

(一)文学的审美价值系统 144

(二)文学价值系统的内涵 147

(三)文学价值系统的特点 157

三、文学的价值取向 163

(一)不同时代,文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163

(二)不同类型,文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164

(三)不同读者,文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165

(四)文学价值取向的雅与俗 166

第四章 文学媒介 171

一、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171

(一)语音媒介 175

(二)纸质媒介 178

(三)电子媒介 182

(四)电脑媒介 191

(五)从媒介演变看文学与科技的关系 195

二、文学媒介及其文学形态 198

(一)语音媒介与口语文学 198

(二)纸质媒介与书面文学 200

(三)电子媒介与影视文学 203

(四)电脑媒介与网络文学 206

三、文学媒介的特点与作用 209

(一)文学媒介的特点 209

(二)文学媒介的作用 212

第五章 文学文本 216

一、文学文本概念 216

(一)文学文本的内涵 216

(二)文学文本的要素 217

(三)文学文本的文化形态 225

二、文学文本层面 228

(一)话语层面 228

(二)现象层面 230

(三)意蕴层面 233

三、文学体裁 236

(一)诗歌 237

(二)小说 241

(三)散文 245

(四)戏剧文学 249

(五)边缘文学体裁 253

第六章 文学创作 263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客体 263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264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273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 279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 283

(一)创作的准备阶段 283

(二)创作的构思阶段 288

(三)创作的传达阶段 296

三、文学创作思维与心理现象 301

(一)文学创作思维 301

(二)文学与直觉 305

(三)文学与灵感 307

(四)文学与无意识 311

四、文学创作风格 313

(一)创作个性 314

(二)文学风格 319

第七章 文学类型与文学思潮 325

一、写实型文学与现实主义 327

(一)写实型文学 327

(二)现实主义 330

(三)自然主义 334

二、抒情型文学与浪漫主义 337

(一)抒情型文学 338

(二)浪漫主义 340

三、象征型文学与现代主义 343

(一)象征型文学 343

(二)现代主义 345

(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352

四、通俗型文学与大众文化思潮 359

(一)通俗型文学 359

(二)大众文化思潮 365

第八章 文学欣赏 372

一、文学接受 372

(一)文学接受的层次 372

(二)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的互动 376

二、文学欣赏的属性 379

(一)审美愉悦性 379

(二)读者再创造性 382

三、文学欣赏的条件 386

(一)文学欣赏的主体条件 386

(二)文学欣赏的客体条件 394

(三)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的统一 400

四、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401

(一)感受与体验 401

(二)联想与共鸣 405

(三)理解与领悟 408

第九章 文学批评 414

一、文学批评的属性和作用 414

(一)文学批评的属性 414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419

二、文学批评的原则 422

(一)重视艺术分析 422

(二)注重实事求是 423

(三)坚持平等对话 424

三、文学批评模式 424

(一)社会历史批评 425

(二)心理批评 427

(三)形式批评 430

(四)读者反应批评 434

(五)“文化研究”批评 438

(六)女权主义批评 440

(七)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 445

四、批评主体的修养 448

(一)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学的批评态度 448

(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 449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 451

第十章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453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453

(一)研究文学艺术起源的主要途径 454

(二)文学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 455

(三)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459

二、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462

(一)社会历史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462

(二)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466

(三)其他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471

(四)社会心理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475

三、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478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478

(二)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 480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483

四、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未来 486

(一)各民族文学的借鉴与融合 486

(二)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未来 489

后记 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