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德蒙德·胡塞尔 1
第一节 理想哲学 1
一、哲学作为严格科学 1
二、批判 4
三、现象学的建构 11
第二节 心理学与逻辑学 14
一、心理主义批判之前 16
二、心理主义批判 20
三、心理主义批判之后 26
第三节 本质与本质直观 32
一、“本质”概念界定 32
二、本质直观 39
三、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规定 49
第四节 两种思维态度与先验还原 61
一、认识的可能性 61
二、两种思维态度 64
三、先验还原 67
第五节 时间意识 76
一、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77
二、意识的时间性 78
三、内在时间结构 82
第二章 莫里茨·盖格尔 85
第一节 价值论美学与现象学的方法 85
一、对事实论美学的分析和批判 86
二、审美对象与先验还原 91
三、审美对象与本质直观 96
第二节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99
一、审美态度和非审美态度 101
二、审美感受体验和非审美感受体验 104
三、审美判断与非审美判断 107
四、审美的直观与静观 109
五、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112
第三节 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 115
一、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116
二、审美价值的主观性 124
第三章 罗曼·茵加登 136
第一节 纯粹的意向性对象 136
一、排除:文学作品不是什么 137
二、纯粹的意向性对象 141
三、杜夫海纳对茵加登的批评 145
第二节 文学作品结构分析 148
一、语音层次 149
二、意义单元层次 151
三、图式化观相层次 153
四、再现的客体层次 154
第三节 比较:文学作品结构的其他理论 158
一、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结构 158
二、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 162
第四节 形而上学性质 166
一、功能 167
二、来源 170
三、存在方式 172
第四章 米·杜夫海纳 177
第一节 纯粹知觉对象 177
一、知觉对象 177
二、纯粹知觉对象 180
第二节 纯粹意识意向性 182
一、“意向性”涵义 182
二、意向行为—意向内容—对象 185
三、意向作用—意向对象 188
四、自我—我思—所思 196
第三节 知觉意向性 199
一、胡塞尔的“感知”意识 199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意识 201
三、知觉意向性结构要素分析 204
第四节 纯粹知觉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 209
一、知觉第一 210
二、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 212
三、胡塞尔与梅洛-庞蒂“现象学还原”思想之比较 216
四、杜夫海纳的现象学还原 219
第五节 审美对象存在方式具体含义的展开 222
一、“自在—为我们” 223
二、“自为—准主体” 227
三、“准主体”与“准客体” 232
第六节 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 235
一、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 235
二、“感性”的含义 237
三、“物质材料”与“物质手段” 239
四、“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 240
五、感性与审美知觉 245
六、呈现 248
参考文献 256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