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学的概念 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及其学科性质 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7
五、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 12
六、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8
第一章 阴阳五行 20
第一节 阴阳 20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20
二、阴阳的基本概念 21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22
第二节 五行 2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2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8
第二章 藏象 35
第一节 概述 3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35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3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7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8
第二节 五脏 38
一、肝 39
二、心(附:心包络) 42
三、脾 46
四、肺 49
五、肾(附:命门) 53
附:五脏精气阴阳理论概述 59
第三节 六腑 61
一、胆 61
二、胃 62
三、小肠 63
四、大肠 64
五、膀胱 65
六、三焦 65
第四节 奇恒之腑 67
一、脑 67
二、女子胞(附:精室) 68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69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9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73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4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76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86
第一节 精 86
一、精的概念 86
二、精的生成 87
三、精的生理功能 87
第二节 气 88
一、气的概念 88
二、气的生成 89
三、气的运动 91
四、气的生理功能 92
五、气的分类 94
第三节 血 97
一、血的概念 97
二、血的生成 98
三、血的循行 98
四、血的生理功能 100
第四节 津液 100
一、津液的概念 100
二、津液的代谢过程 101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10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04
一、精与气的关系 104
二、精与血的关系 104
三、气与血的关系 105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106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107
第四章 经络 114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15
一、名称 115
二、走向和交接规律 116
三、分布规律 116
四、表里关系 117
五、流注次序 118
六、循行部位 118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30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3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131
第三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38
一、经别 138
二、别络 139
三、经筋 140
四、皮部 140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4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40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43
第五章 体质 149
第一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 150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50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151
三、影响体质的因素 152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 157
一、阴阳分类法 157
二、五行分类法 159
第三节 体质理论的应用 159
一、体质与养生 159
二、体质与发病 160
三、体质与疾病的演变 161
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 162
第六章 病因 167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68
一、六淫 168
二、疠气 173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74
一、七情内伤 174
二、饮食失宜 176
三、劳逸失度 177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78
一、痰饮 178
二、瘀血 181
三、结石 183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84
一、外伤 184
二、寄生虫 185
三、先天因素 186
四、毒邪 186
五、药邪 187
第七章 病机 194
第一节 邪正盛衰 194
一、邪正盛衰与发病的关系 194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病机的关系 197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99
第二节 阴阳失调 200
一、阴阳偏胜 200
二、阴阳偏衰 201
三、阴阳互损 202
四、阴阳转化 202
五、阴阳格拒 203
六、阴阳亡失 203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失常 204
一、精的失常 205
二、气的失常 205
三、血的失常 207
四、津液代谢失常 209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210
第四节 脏腑病机 212
一、五脏病机 213
二、六腑病机 220
三、奇恒之腑病机 222
四、脏腑关系失常 223
第五节 内生五邪 228
一、内风 228
二、内寒 229
三、内湿 230
四、内燥 230
五、内火(内热) 231
第八章 五运六气 240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40
一、干支甲子 240
二、五运六气 242
第二节 运气学说的应用及意义 249
一、运气相合的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49
二、运气学说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50
三、学习运气学说的意义 251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53
第一节 预防 253
一、未病先防 253
二、既病防变 255
三、愈后防复 256
第二节 治则 257
一、标本缓急 257
二、扶正祛邪 258
三、调整阴阳 260
四、调理精气血津液 261
五、调理脏腑 263
六、三因制宜 266
七、正治反治 268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274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