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社会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金波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08069442
  • 页数:9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剖析了西夏社会状况,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鲜为人知的西夏社会,勾勒出比较全面的西夏社会图景。

绪论 1

第一节 党项、西夏历史五百年 1

一、举族北上—党项族长途迁徙 1

二、抗宋自立—党项政权的巩固 3

三、裂土分疆—西夏的建国 5

四、后族专权—西夏的发展 6

五、重文偃武—西夏的繁荣 9

六、内忧外患—西夏的衰亡 9

第二节 国名和年号 11

一、大夏国和西夏 11

二、大白高国和白高大夏国 13

三、番国和梅那国 15

四、年号 16

第三节 复杂的自然条件 21

一、地形—黄原、黄沙和平原 21

二、河流—黄河的中段与内陆河 23

三、气候—干旱少雨多日照 23

第一章 民族 25

第一节 王朝的主体—番族(党项) 26

一、番族、党项和弥药 26

二、番族和鲜卑 29

三、番姓 32

第二节 文化先进的民族—汉族 37

一、汉族和? 37

二、汉族的地位 39

三、汉姓 41

第三节 笃信佛教的民族—吐蕃 44

第四节 善牧善商的民族—回鹘 47

第五节 契丹、女真及其他 50

第二章 农业 53

第一节 耕地—与宋朝反复争夺 53

第二节 技术—向汉族传统学习 57

一、继承当地的农耕传统 57

二、粮食的生产 59

第三节 灾害—困扰农业的幽灵 60

一、农业自然灾害 60

二、救灾 62

第四节 灌溉—农业的命脉 64

一、灌溉渠道 64

二、渠道管理 66

第五节 管理—完善的机构和制度 69

一、农业管理机构 69

二、土地管理 70

三、生产管理 73

四、土地租税的缴纳 75

第六节 粮食—精心地保存和加工 85

一、粮食的保存 85

二、粮食的加工 87

第三章 畜牧业和狩猎业 89

第一节 传统的畜牧业 89

第二节 畜牧业的延续和发展 93

第三节 严格的畜牧业管理 96

第四节 有特色的狩猎业 102

第四章 手工业 107

第一节 陶瓷业—日用器皿和建筑构件 108

第二节 铸造业—金银器、铜器和铁器 115

一、金银器 116

二、铜器 119

三、铁器 125

第三节 纺织业—绢帛、毡褐和白叠 129

一、丝织品 129

二、毛、麻织品 133

三、棉织品 135

第四节 酿酒业—制曲和酿酒 136

一、管理机构 136

二、管理方法 137

第五节 制盐业—青盐和白盐 142

第五章 商业和借贷 147

第一节 买卖、契约和榷禁 147

一、买卖 147

二、买卖契约 151

三、榷禁 154

第二节 度量衡 155

一、度 156

二、量 157

三、衡 159

四、面积 160

第三节 钱币、物价和税收 162

一、钱币 162

二、物价 171

三、买卖税 178

第四节 典当、借贷和偿还 183

一、典当 183

二、借贷 185

三、偿还 194

第五节 对外贸易和管理 200

一、对外贸易 200

二、外贸管理 207

三、对外禁卖 208

第六章 社会结构 211

第一节 贵贱分明的社会阶层 211

一、皇族 211

二、王公贵族 214

三、农主和牧主 217

四、使军与奴仆 221

五、商人和工匠 227

第二节 社区组织和家庭结构 230

一、社区组织 230

二、家庭结构 232

第三节 家庭和亲属 239

一、节亲 239

二、家庭观念和礼仪 241

第七章 法律 244

第一节 有创意的皇朝法典《天盛律令》 244

一、编纂的时间和编纂者 245

二、《律令》的形式特点 248

三、《律令》的内容和特点 252

第二节 苛刻的刑法 259

一、时代和民族特点 259

二、与宋朝刑律的比较 262

三、与辽、金刑律的比较 265

第三节 严密的诉讼法 267

一、举告 268

二、搜查和审讯 270

三、刑讯拷打 272

第四节 细致的民法 273

一、经济法 273

二、婚姻法 275

第五节 详备的行政法 275

第六节 备受重视的军事法 279

一、《天盛律令》中的军事法 280

二、专门的军事法——《贞观玉镜统》 282

第八章 职官 286

第一节 官—贵族的身份和等级 286

一、《官阶封号表》 287

二、《天盛律令》的“官”和官阶 288

三、“官”的类别 290

四、“蕃官”与“汉官” 297

第二节 职—行政管理的职司 298

一、政府职司 299

二、职事官的派设 303

三、“官”与“职” 305

四、兼职与“差遣” 307

第三节 官印和职司印 308

一、规格 308

二、形制 309

第九章 军队 311

第一节 尚武的传统 311

第二节 军队建制、兵种和数量 314

一、建制 314

二、兵种 318

三、数量 320

第三节 有特色的军抄和溜 322

一、军队和抄 322

二、溜和抄 326

三、首领和首领印 329

第四节 优良的军事装备 332

一、官兵装备 333

二、武器装备的规格和质量 335

第五节 高超的战略和战术 340

第十章 文化教育 346

第一节 语言、文字和文献 346

一、番语—西夏语 346

二、番书—西夏文的创制 352

三、西夏文的使用 361

四、西夏文文献 364

五、汉语文、藏语文和回鹘语文 367

六、书籍装帧样式 374

第二节 治国之本—儒学 381

一、以儒治国 382

二、儒学著述 386

第三节 多层次的教育 394

一、官吏的培养—学校和科举 394

二、民间教育—蒙书 397

第四节 脍炙人口的文学 404

一、文章 405

二、诗歌 408

三、谚语 415

第十一章 艺术 419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绘画 419

一、壁画 419

二、卷轴画 427

三、木刻版画 432

四、木板画及其他 438

第二节 赏心悦目的书法 440

一、西夏文书法 440

二、汉文书法 445

三、藏文和回鹘文书法 446

四、书法家和写经手 448

第三节 古雅纯美的雕塑 451

一、石雕 451

二、泥塑 453

三、木雕和竹雕 457

第四节 音乐、舞蹈和戏曲 459

一、音乐 460

二、舞蹈、戏曲和杂技 466

第五节 西夏艺术特点 470

一、浓烈的民族性 470

二、对汉族艺术的学习和继承 470

三、广泛的多民族性 471

四、综合的艺术性 471

五、反映生活的多层次性 472

六、地域的局限性 472

七、展示民族特点的创造性 472

八、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 473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 474

第一节 天文和历法 474

一、天文 474

二、历法 477

三、历书 480

第二节 印刷术 489

一、雕版印刷的机构和场所 489

二、雕版印刷品 494

三、雕版、刻工和雕版技术 500

四、活字印刷及其管理机构 505

五、活字印刷实物及印刷技术 509

六、西夏活字印刷的意义 521

第三节 纸、笔、墨、砚的制作 523

一、纸的制作 523

二、笔、墨、砚的制作 528

第四节 建筑 530

一、居室和城市建筑 530

二、陵园建筑 534

三、寺庙、佛塔建筑 537

第十三章 宗教信仰 546

第一节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546

一、早期传播 546

二、发展时期 547

三、译校佛经 557

第二节 佛教政策和管理机构 560

一、佛教政策 560

二、管理机构 564

第三节 僧人和度牒 570

一、僧人的民族成分 570

二、僧人的数量 572

三、僧人度牒和簿籍 576

第四节 封号、官位和赐衣 579

一、帝师和上师 580

二、国师及其他师号 585

三、官位 590

四、赐衣 591

第五节 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 592

一、佛教宗派 593

二、藏传佛教 599

第六节 佛经 603

一、西夏文佛经 603

二、汉文佛经 606

三、藏文佛经和回鹘文佛经 607

第七节 佛教寺庙 609

一、兴庆府—贺兰山中心 609

二、凉州—甘州中心 612

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心 614

四、黑水城中心 616

第八节 佛教法事 619

第九节 道教 624

一、道教政策和管理 625

二、入教和赐衣 627

三、道教的经典和绘画 628

第十节 自然崇拜和神鬼信仰 630

一、自然崇拜 630

二、神鬼信仰 631

第十四章 饮食 634

第一节 饮食资源和结构 634

一、粮食食品 634

二、肉乳类食品 638

三、蔬菜和水果 641

四、调味品 642

五、酒和茶 643

第二节 饮食方式和饮食器皿 646

一、加工、饮食方式 646

二、饮食器皿 648

第三节 各阶层的饮食生活 651

一、贵族、官员的饮食 651

二、百姓的饮食 655

三、僧人、道士的饮食 657

第四节 饮食特点与饮食养生 658

一、多民族的饮食特点 658

二、饮食养生 660

第十五章 服饰 663

第一节 严格的服饰制度 663

一、党项族的传统服饰 663

二、立国后的服饰制度 665

三、中后期的服饰制度 666

第二节 服制形式和穿着方法 668

一、皇帝和后妃的服饰 669

二、贵族、官员及其眷属的服饰 671

三、平民的服饰 675

四、僧人的服饰 677

第三节 发式、冠饰与鞋袜 679

一、秃发和披发 679

二、发式和冠饰 681

三、饰物和化妆 685

四、鞋袜 688

第四节 婚服、丧服和军服 689

一、婚服和丧服 689

二、军服 691

第十六章 居室 693

第一节 皇帝、贵族的居室 693

第二节 民居 697

第三节 建筑物的装饰和居室用具 698

一、建筑物的装饰 699

二、居室用具 702

第十七章 行政区划和交通行旅 705

第一节 行政区划 705

一、京师与边中 706

二、经略司与其他地方机构 707

三、地方机构特点 708

第二节 陆路和水路交通 709

一、陆路交通 710

二、水路交通 716

第三节 行旅风尚 718

一、行旅饮食 719

二、出行占卜和拜佛烧香 719

第十八章 婚姻 722

第一节 婚姻观念 722

一、重视婚姻 722

二、德行和美丑 724

三、宽容非婚生子女 725

第二节 婚姻形式 726

一、包办婚姻 726

二、买卖婚姻 727

三、姑舅表婚盛行 729

四、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 731

五、抢婚 732

六、婚外性生活 733

七、族际婚姻 736

第三节 婚姻程序 737

一、媒人说合 738

二、行聘订婚 738

三、结婚礼俗 740

第四节 离婚与改嫁 741

一、离婚 742

二、改嫁 743

第十九章 妇女 745

第一节 妇女的地位和风貌 745

一、男尊女卑 745

二、妇女的权益 746

三、女性的社会风貌 748

第二节 各阶层妇女 750

一、贵族妇女和命妇制度 750

二、平民妇女 752

三、女尼和女信众 753

四、使军和奴仆妇女 756

五、寨妇 756

六、女艺人 758

第三节 妇女参政与崇佛 759

一、皇太后干政 759

二、妇女崇佛 762

第二十章 生育和医疗保健 764

第一节 生育 764

一、生育观念 764

二、孕妇保健 765

三、生产风俗 765

四、取名 766

五、育儿观念和方法 768

六、成年礼俗 772

第二节 医疗和药方 774

一、以巫治病和以医治病 774

二、医书、医方和医疗 776

三、医药及保管 781

第三节 卫生保健和敬老 783

一、卫生保健 783

二、敬老 785

第二十一章 丧葬 787

第一节 丧葬观念和礼仪 787

一、重视丧葬 787

二、厚葬和薄葬 790

第二节 丧葬形式 791

一、火葬 791

二、土葬 793

第三节 皇室、贵族的葬法 794

一、皇陵 794

二、陪葬墓 799

三、其他官员墓葬 801

第四节 僧人、平民墓葬 803

第五节 葬具、随葬品和葬事 804

一、葬具 804

二、随葬品 805

三、葬事 807

第二十二章 礼仪风俗 810

第一节 番礼和汉礼 810

第二节 巫术和禁忌 814

一、巫术 814

二、禁忌 818

第三节 节日和交际 820

一、传统节日 820

二、交际 822

第四节 称谓和避讳 825

一、称谓 825

二、避讳 831

第二十三章 西夏后裔 834

第一节 蒙、元时期的西夏后裔 834

一、协助蒙军灭夏的西夏人 834

二、参与攻金、宋的西夏后裔 837

三、元代西夏故地与西夏后裔 844

四、西夏后裔保卫元朝 848

五、西夏后裔在元朝的地位 852

第二节 明代的西夏后裔 864

一、明代西夏文刻经和刻石 864

二、明代的党项族后裔 870

第三节 现代西夏后裔 875

一、安徽合肥、安庆的西夏后裔 875

二、河南濮阳、浚县的西夏后裔 882

三、四川、云南的西夏后裔 883

四、西夏皇族后裔 886

结语 890

第一节 西夏社会的基本特征 890

一、势力大体均衡的多民族社会 890

二、带有前封建社会残余的封建社会 891

三、具有创造性的多元复合文化社会 891

第二节 西夏社会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893

附录一 西夏纪年表 895

附录二 引注和参考著述目录 903

综合索引 927

人名索引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