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肿瘤血管系统:抗肿瘤治疗的靶点 1
1.1 引言 1
1.2 肿瘤血管系统 1
1.3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1
1.4 以血管系统为靶点的治疗 2
1.5 与传统抗肿瘤治疗的合用 3
1.6 抗血管生成及血管破坏药物的联合应用 3
1.7 小结 3
第二章 实体肿瘤中微血管系统异常及微循环功能缺陷 7
2.1 引言 7
2.2 肿瘤中血管形成的基本原则 7
2.3 肿瘤淋巴管生成 9
2.4 肿瘤血管供应和血液流动 10
2.5 肿瘤间质空间的容量和构成 12
2.6 肿瘤间质中的液体压力和对流 13
2.7 肿瘤低氧含量的证据、特征和病理形成 14
2.8 肿瘤pH 16
2.9 实体肿瘤不利代谢微环境的“关键性Ps” 18
第三章 微血管系统在肿瘤转移形成中的作用 22
3.1 引言 22
3.2 血管新生在实体肿瘤中的调节剂 24
3.3 血管新生和转移形成 31
3.4 小结 35
第四章 历史的展望:选择性阻断肿瘤血管药物的进展 44
4.1 引言 44
4.2 早期历史 45
4.3 VDA概念的形成 46
4.4 血管闭合对于肿瘤细胞生存的影响 47
4.5 VDA治疗的合理发展 47
4.6 小分子VDAs的发展 48
4.7 CA4P 49
4.8 可行的方法 51
4.9 小结 52
第五章 肿瘤血管阻断剂在临床前期模型中的形态学表现 56
5.1 引言 56
5.2 动物模型 57
5.3 形态学和形态测定学的分析 59
5.4 治疗效应 59
第六章 秋水仙碱结合靶点的分子识别:发现和开发血管阻断剂的研究典范 67
6.1 引言 67
6.2 秋水仙碱在微管蛋白上的结合靶点 67
6.3 微管蛋白的简要回顾 69
6.4 微管蛋白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 70
6.5 小分子血管阻断剂的设计范例 74
6.6 小结 78
第七章 血管阻断剂的联合应用方案 86
7.1 肿瘤血管系统 86
7.2 血管阻断的策略 86
7.3 血管阻断剂和化疗 87
7.4 血管阻断剂与放疗 89
7.5 血管阻断剂与抗血管生成剂 90
7.6 小结 91
第八章 血管靶向治疗与高温热疗 96
8.1 引言 96
8.2 增强高温热疗 98
8.3 增强热放疗 102
8.4 小结和临床相关性 104
第九章 血管阻断剂——黄酮和山酮 110
9.1 FAA和DMXAA的发展史 110
9.2 FAA和DMXAA的抗血管活性 111
9.3 FAA和DMXAA诱导的细胞因子 112
9.4 分子靶点 113
9.5 临床前期研究:单药DMXAA 113
9.6 临床前期研究:综合治疗 114
9.7 物种差异 117
9.8 临床研究 118
第十章 磷脂在胰腺癌中的靶向作用 124
10.1 血管靶向作用 124
10.2 胰腺癌:临床需要 124
10.3 磷脂酰丝氨酸 125
10.4 理论研究的证据 126
10.5 胰腺癌模型中的3G4和吉西他滨联合治疗 127
10.6 作用机制 128
10.7 小结 131
第十一章 钙粘连素拮抗剂——血管靶向因子 135
11.1 外膜细胞——血管稳定性的调节者 135
11.2 钙粘连素 136
11.3 钙粘连素和血管系统 136
11.4 肿瘤血管系统 138
11.5 钙粘连素拮抗剂调控肿瘤血管系统 138
11.6 小结 139
第十二章 Alphastatin:一种活化内皮细胞的多能抑制剂 143
12.1 引言 143
12.2 Alphastatin的发现 144
12.3 Alphastatin的开发 146
12.4 小结 151
第十三章 以肿瘤内皮为靶点的阳离子脂质复合物 155
13.1 引言 155
13.2 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阳离子脂质体 155
13.3 肿瘤内皮细胞上阳离子脂质复合物的潜在靶点 157
13.4 作为药物载体的阳离子脂质体 159
13.5 静脉注射阳离子脂质复合物的副反应 160
13.6 临床前期数据 161
13.7 临床数据 166
13.8 小结 166
第十四章 以血管为靶点的肿瘤基因治疗进展 172
14.1 引言 172
14.2 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基因治疗的优点 172
14.3 血管靶向基因治疗中的基因重要性 173
14.4 针对肿瘤血管的基因靶向治疗 173
14.5 小结 177
第十五章 细菌孢子联合血管阻断剂针对实体瘤缺氧区的靶向治疗 181
15.1 缺氧和坏死——可选择的抗癌治疗方法 181
15.2 梭状芽孢杆菌在缺氧/坏死抗癌治疗的应用 182
15.3 CDEPT相比ADEPT和GDEPT的优越性 184
15.4 CDEPT与血管阻断剂联合 185
15.5 临床意义 188
第十六章 血管靶向制剂作用的影像诊断 193
16.1 引言 193
16.2 组织血流比成像 194
16.3 中心容量原理 194
16.4 Kety模型 195
16.5 心脏射血分数或“首次流经”方法 199
16.6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199
16.7 低氧的成像 199
16.8 糖代谢的成像 200
16.9 血管阻断制剂成像的临床前期研究 201
16.10 血管阻断制剂成像的临床研究 203
16.11 小结 205
第十七章 肿瘤抗血管治疗的临床进展 213
17.1 引言 213
17.2 血管阻断剂的潜在临床优势 214
17.3 生物(配体介导)抗血管药物 214
17.4 小分子VDAs 214
17.5 CA4P活性的潜在替代指标 220
17.6 VDAs的联合治疗 222
17.7 非恶性疾病中的VDAs 223
17.8 小结 223
第十八章 血管阻断剂在非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227
18.1 背景 227
18.2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228
18.3 近视性黄斑变性 230
18.4 早产性视网膜病 231
18.5 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232
18.6 小儿血管瘤 232
18.7 关节炎 233
18.8 银屑病 234
18.9 小结 235
索引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