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金池,杜天真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3847585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的进展、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生态环境特点、森林立地经营类型划分与植被恢复构建理论、森林土壤寺力变化与维护、森林水文及水土流失机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树种选择与模式、恢复与重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改良效应及水文与水土保持效应、重建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技术保障体系。

第1章 山地丘陵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1

1.1 植被恢复与重建沿革 2

1.2 山丘区森林规划布局和植物配置研究 2

1.3 山丘区森林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4

1.4 山丘区森林景观划分及经营技术 5

1.5 山丘区森林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6

1.5.1 生态效益 6

1.5.2 社会经济效益 8

1.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9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生态环境特点 13

2.1 自然地理条件 14

2.2 植被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现状 15

2.2.1 植被特征 15

2.2.2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存在问题 16

2.3 土壤特性及养分状况 21

2.3.1 主要土壤类型 21

2.3.2 土壤特性及存在的问题 21

2.4 土壤侵蚀现状 25

2.4.1 土壤侵蚀现状 25

2.4.2 土壤侵蚀成因 26

2.4.3 土壤侵蚀特征 28

2.4.4 石灰岩山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特点 31

参考文献 33

第3章 森林立地经营类型划分与植被恢复模式构建理论 35

3.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 36

3.1.1 研究方法及原理 36

3.1.2 立地分类与评价 41

3.2 立地经营类型划分与植被恢复模式构建理论 53

3.2.1 立地经营类型划分 53

3.2.2 不同立地经营类型组植被重建理论 55

参考文献 66

第4章 森林土壤地力变化与维护 67

4.1 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68

4.2 林下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70

4.2.1 林下植物 70

4.2.2 林下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71

4.2.3 林下植物类型对土壤微量元素状况的影响 73

4.3 土壤酸化与铝富集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75

4.3.1 杉木连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75

4.3.2 杉木连栽对土壤铝富集的可能作用 75

4.3.3 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盐基迁移、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77

4.3.4 土壤铝富集对杉木林根系生长的可能作用 82

4.4 森林重建对土壤地力的影响 84

4.4.1 材料和方法 84

4.4.2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85

4.4.3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86

4.4.4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养分恢复差异 87

4.4.5 重建森林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88

4.5 林木施肥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 89

4.5.1 杉木幼林施肥技术 89

4.5.2 毛竹林平衡施肥技术 96

4.5.3 油茶林平衡施肥技术 112

参考文献 117

第5章 树木的生理生态特性 119

5.1 林木的光合生态特性 120

5.1.1 主要造林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 120

5.1.2 主要伴生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 128

5.2 林木的水分生理特性 133

5.2.1 火炬松树干液流特性 134

5.2.2 马尾松、栓皮栎树干液流特性 138

5.3 杉木萌芽更新机理 139

5.3.1 杉木休眠芽的生理生态特性 139

5.3.2 杉木伐桩休眠芽萌发的机理 140

5.3.3 杉木萌芽发生的规律 141

参考文献 145

第6章 森林水文及水土流失机理 149

6.1 森林植被水文生态特性 150

6.1.1 森林冠层降水截留特性 150

6.1.2 森林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58

6.1.3 森林枯落物的水文特性 164

6.2 森林植被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强化效应 167

6.2.1 树木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强化值的影响 167

6.2.2 林木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强化效应 170

6.2.3 林木根系对土壤抗蚀性的强化效应 171

6.3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量的强化效应 172

6.3.1 不同林地土壤入渗率变化规律 172

6.3.2 林分类型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174

6.3.3 林木根系与土壤渗透性 178

6.4 土壤侵蚀量预报模型 181

6.4.1 变量因子的确定 182

6.4.2 预报模型的建立 183

6.5 森林水文生态学模型研制 184

6.5.1 小波分析原理 185

6.5.2 水文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188

6.5.3 基于小波分析的森林水文模型构建 191

6.6 重力侵蚀机理 195

6.6.1 崩岗侵蚀的分布、类型及其环境特征 195

6.6.2 山体滑坡机理 200

6.7 土壤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203

6.7.1 土壤信息系统的构成 203

6.7.2 土壤信息系统单要素信息的提取与应用 206

参考文献 208

第7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树种选择 211

7.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 212

7.1.1 生态经济协调原则 212

7.1.2 生物多样性原则 213

7.1.3 复层结构、立体经营原则 213

7.1.4 充分利用自然力原则 213

7.1.5 群落演替及适地适树原则 213

7.1.6 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健康原则 214

7.1.7 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工辅助措施的原则 214

7.2 树种选择及配置 215

7.2.1 针对经营方向选择树种 215

7.2.2 针对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树种 216

7.2.3 针对山丘区林地立体开发需要合理选择树种 217

7.2.4 适宜树种名录(见附录) 218

参考文献 218

第8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219

8.1 极度侵蚀退化劣地经营类型组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220

8.1.1 极度侵蚀退化红壤困难立地植被重建模式 220

8.1.2 丘陵红壤库区立体经营模式 222

8.1.3 石灰岩困难立地植被重建模式 224

8.1.4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 226

8.2 次生林封育改造类型组经营模式 228

8.2.1 天然林的结构、区系及分布特点 228

8.2.2 次生林封育改造模式 228

8.3 农林复合经营类型组经营模式 230

8.3.1 低丘陵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230

8.3.2 林—药复合经营模式 233

8.3.3 林—茶复合经营模式 234

8.3.4 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林—苋—牧复合经营模式 236

8.3.5 石灰岩山地林—农(苋)—牧复合经营模式 238

8.4 良好立地商品林经营类型组经营模式 240

8.4.1 商品林经营模式 240

8.4.2 毛竹笋、材两用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 243

8.4.3 高品质油茶林高效集约栽培模式 244

参考文献 244

第9章 恢复与重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 245

9.1 重建森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 246

9.1.1 林下植物种类 246

9.1.2 林下植被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248

9.1.3 林下植物多样性 249

9.2 重建森林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250

9.2.1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250

9.2.2 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252

9.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 255

9.2.4 土壤微生物特性综合评价 255

9.3 破坏山体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 255

9.3.1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 256

9.3.2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生物多样性 259

9.3.3 植被恢复效果综合评价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10章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改良效应 262

10.1 重建森林植被系统的土壤物理性状 263

10.1.1 土壤团聚体 263

10.1.2 土壤水分与土壤通透性 265

10.2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 273

10.3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 282

参考文献 289

第11章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与水土保持效应 291

11.1 水文生态效应 292

11.1.1 林冠对降水的截留功能 292

11.1.2 重建生态系统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293

11.1.3 森林凋落物的水源涵养功能 296

11.2 水土保持效益 298

11.2.1 不同森林群落水土流失量 298

11.2.2 不同模式重建森林土壤营养物质流失 300

11.2.3 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 303

11.2.4 森林的固土防蚀效应 307

11.3 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 311

11.3.1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 311

11.3.2 林—农—牧—林循环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 312

11.3.3 林—茶复合经营系统对小气候的改善效应 314

11.3.4 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对小气候的影响 316

参考文献 317

第12章 重建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 318

12.1 重建森林的经济效益 319

12.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经济效益 319

12.1.2 次生林经营经济效益 327

12.1.3 森林经营经济效益 329

12.2 重建森林的社会效益 338

12.2.1 森林社会效益的界定 338

12.2.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339

参考文献 341

第13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保障体系 342

13.1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343

13.1.1 森林分类经营技术 343

13.1.2 优良种植材料选择与应用技术 343

13.1.3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343

13.1.4 林分结构调控与生产力长期维持技术 343

13.1.5 林分伴生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344

13.1.6 石灰岩山地退化立地植被恢复技术 344

13.1.7 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技术 345

13.1.8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345

13.1.9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 345

13.1.10 毛竹笋材两用林平衡施肥高效集约栽培技术 346

13.2 重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及指标体系构建 346

13.2.1 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 346

13.2.2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指标体系及区域布局 349

13.3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保障体系 354

13.3.1 意识保障 354

13.3.2 政策保障 355

13.3.3 资金保障 356

13.3.4 科技保障 357

参考文献 358

附录:适宜树种名录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