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 7
三、本书的主体思想 19
第一章 明于天人之分:荀子人学思想的自然观根据 25
一、天人之分 25
(一)“天人之分”思想提出的背景 26
(二)明于天人之分 33
二、圣人不求知天 38
三、“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实质 44
(一)礼即人道即统类 45
(二)礼统养与用,实现天人统一 51
第二章 性伪分与性伪合:荀子人学思想的人性论根据 56
一、人性内容的结构性分析 56
(一)性者,天之就也 58
(二)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63
(三)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66
二、人性恶与善的来源 74
(一)性恶说与人禽之辨 74
(二)化性起伪 86
第三章 礼以通情: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 98
一、称情而立文——个人情感与礼仪规范的内在统一 102
(一)丧礼的制定与人情的缘饰 105
(二)“称情而立文”何以成为制礼的普遍原则 110
二、情文关系的历史性动态统一 116
三、通情达道的修养功夫 122
(一)精于物与精于道 123
(二)教学与教化 126
(三)君、师之教 129
(四)虚壹而静的治心之道 139
第四章 礼以养欲: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143
一、礼者养也:道德与功利欲望的统一 144
(一)欲不可去 145
(二)明礼定分 151
(三)论德能行赏罚 157
二、营造礼乐和谐社会与培养道德人格的互动关系 163
(一)礼分以养和 163
(二)有治人始有治法 167
第五章 理想人格的成就 183
一、好法而行:作为道德初步成就的士的特征 184
二、笃志而体:君子的人格特征 188
(一)君子志于道 189
(二)君子乐得其道 201
三、知通统类:作为道德最高成就的圣人的特征 205
(一)“知通统类”是高明的道德智慧 206
(二)“知通统类”是自由的心灵境界 214
(三)“知通统类”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 219
(四)“知通统类”实现了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224
余论 234
附录一:从丧礼理论看先秦儒家的情感和道德原则 240
附录二:人是礼仪的存在 251
参考书目 272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