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热液源的研究及其意义 1
第一节 热液来源是成矿的核心问题 1
第二节 矿床的主要成因观点 2
一、“火”成派 2
二、“水”成派 3
三、“水”“火”结合的成矿观点 4
第三节 热液源研究的重大进展和事件 4
一、岩浆中水的溶解度及其变化 4
二、铁矿床中矿源岩的确定 5
三、不同成因热液的δD、δ18O值范围的确定 6
四、索尔顿海地热田成矿热卤水成因的变化 7
五、黑烟囱等现代海底热水成矿的发现 8
六、斑岩型矿床中成矿金属负晕的发现 9
七、热液矿床流体和蚀变矿物的δD(δ18O)值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 10
八、热液矿床有规模很大的低δ18O值晕 12
九、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富Ca特征 12
十、矿床的分布与岩石含水性有关 12
第四节 对热液矿床成因和热液源研究的认识 13
一、成因复杂、缺少研究方法 13
二、矿源可以确定,但现在条件下难于查明 13
三、热液的成因和来源都是可以确定的 14
第二章 热液铁矿床的铁源 16
第一节 宁芜、庐枞盆地铁矿床 16
一、围岩蚀变 16
二、蚀变过程中铁含量的变化 19
三、蚀变过程中提供的铁量 22
第二节 邯邢地区铁矿床 23
一、钠质交代作用 23
二、钠化过程中岩石释放的Fe 23
第三节 闽西南地区铁矿床 28
一、围岩蚀变 30
二、铁质来源 32
第四节 大冶地区铁矿床 33
一、围岩蚀变 34
二、蚀变过程中Fe含量的变化 35
第五节 黄岗铁矿床 37
一、围岩蚀变 37
二、蚀变与矿化 37
第六节 磁海铁矿床 39
一、围岩蚀变 40
二、蚀变与矿化 40
第七节 雅满苏铁矿床 42
第八节 乌拉尔铁矿床(俄) 44
一、矿化特征 44
二、蚀变岩的研究 45
三、褪色蚀变与铁矿化的关系 46
第九节 西伯利亚南部铁矿床(俄) 50
一、蚀变岩类型 50
二、铁矿化与褪色蚀变的关系 57
第十节 铁泉铁矿床(美) 58
一、含矿侵入体的分布和结构 58
二、三峰山岩体内不同类型岩石的带状分布 59
三、侵入体内的热液蚀变 61
四、成矿流体的成因……(61 ) 63
第十一节 劳瑞尔铁矿床(美) 63
第十二节 铁帽铁矿床(美) 65
一、热液蚀变 65
二、铁的来源 67
第十三节 罗梅拉尔铁矿床(智利) 68
第三章 黄铁矿型矿床的铁等来源 73
第一节 乌拉尔地区(俄) 73
第二节 塞浦路斯矿床(塞) 75
第三节 契绥尔湖矿床(加) 79
第四章 斑岩型等铜矿床的铜源 84
第一节 德兴矿田 84
一、成矿地质背景 84
二、主要成矿元素来源 84
三、花岗闪长斑岩的铜的地球化学场 94
四、矿脉围岩的成矿元素含量变化 94
五、钾钠的地球化学场 94
第二节 武山-城门山矿田 98
一、成矿地质背景 98
二、成矿物质来源 99
第三节 多宝山矿床 108
第四节 乌奴格吐山矿床 110
第五节 亚利桑那州矿床(美) 112
第六节 安-麦松矿床(美) 116
第五章 热液钨矿床的钨源 123
第一节 湘东南地区 123
一、矽卡岩物质的来源 123
二、成矿物质来源 125
第二节 赣南地区 130
第六章 热液锡矿床的锡源 134
第一节 锡霍泰-阿林地区(俄) 134
第二节 南天山地区(吉) 136
第三节 银岩矿床 139
第七章 热液金矿床的金源 140
第一节 治岭头矿床 140
第二节 东坪矿床 142
第三节 漠滨矿床 146
第四节 银山矿床 151
第五节 萨彦-阿尔泰地区(俄) 153
第六节 圣安东尼奥矿床(美) 156
第八章 热液铅锌矿床的矿源 158
第一节 天山地区(哈) 158
一、青磐岩化作用及铅和锌的迁出 158
二、钠长石化作用及铅和锌的迁出 161
三、石英绢云母岩形成过程中铅和锌的迁出 161
第二节 矿山阿尔泰地区(俄) 162
一、蚀变与矿化 162
二、尤比列伊矿床 165
三、扎哈罗夫矿床 166
第三节 豫南地区 167
一、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矿源层的确定 167
二、矿源层与成矿的关系 169
第九章 热液萤石矿床的矿源 171
第一节 氟的来源 171
第二节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及钙的来源 172
第十章 热液铀矿床的矿源 174
第一节 460矿床 174
第二节 中国铀矿床 175
第十一章 热液矿床的水源 176
第一节 柿竹园矿田 178
一、热液水的氧、氢同位素特征 178
二、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和演化 180
三、水-岩氧同位素发生交换的时间和条件 186
四、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特征 188
五、岩浆结晶和矿床分布与地质体含水透水性的关系 188
六、矿石中的钙质矿物和围岩的碳酸盐化 190
七、小结 190
第二节 德兴矿田 191
第三节 武山-城门山矿田 193
第四节 赣南地区矿床 196
第五节 白乃庙矿床 200
第六节 额仁陶勒盖矿床 203
第七节 中国锡矿床 207
一、热液水的来源 207
二、银岩锡矿床的成因 209
第八节 坎姆斯托克矿床(美) 211
第九节 铁帽铁矿床(美) 216
第十节 中国萤石矿床 217
第十一节 中国铀矿床 218
一、460矿床 218
二、中国铀矿床 218
第十二章 热液矿床的热源 221
第一节 德兴矿田 221
一、热变质和岩体的关系 221
二、热液蚀变和岩体的关系 221
三、赋矿裂隙和岩体的关系 223
四、岩体大小和矿体规模的关系 224
五、氧同位素和铷锶年龄 224
第二节 柿竹园等矿田 225
一、矿化温度与岩体的关系 225
二、矿化分布与岩体的关系 226
三、矿床类型和规模与岩体的关系 226
四、矿石矿物特征与岩体的关系 227
五、控矿构造及其与岩体的关系 227
第三节 武山-城门山矿田 228
一、岩体大小与矿床规模的关系 228
二、岩体的形态和矿床规模的关系 228
三、围岩的失重温度 229
四、矽卡岩发育程度与岩体关系 229
五、矿化的带状分布 229
六、以岩体为中心的环形热反应场的存在 232
第四节 赣南地区 232
第五节 宁芜-庐枞地区 233
一、控矿构造以岩体的冷缩裂隙为主 233
二、矿化和蚀变具有垂向(温度)分带 234
三、矿化蚀变垂向分带受异常的地热梯度控制 234
第十三章 交代热液成矿作用 235
第一节 交代水(热液) 235
第二节 现代交代热液 239
一、雨水热液 239
二、海水热液 244
第三节 交代热液特征 246
一、交代水及其作用的特征 246
二、交代热液体系的矿化和蚀变特征 264
三、交代热液体系的矿化和蚀变的温度特征 273
第四节 交代热液成矿机理及模式 281
一、热液中元素的迁移 281
二、温度与成矿 283
三、压力与成矿 285
四、岩石体积的变化与成矿 287
五、冷缩裂隙与成矿 288
六、异常地温梯度与成矿 289
七、蚀变与成矿 290
八、热液体系的范围 292
九、热液(矿床)的成因 294
十、三源交代热液(无矿—)成矿模式图 296
第十四章 热液矿床的“三源”成矿预测 300
第一节 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 300
第二节 中国东部热液矿床的成矿条件 300
一、岩浆作用与热液矿床的关系 301
二、地层和岩石性质与热液矿床的关系 302
三、构造与热液矿床的关系 304
第三节 热液矿床的分布规律 304
一、围绕潜水盆地的边缘分布 304
二、围绕岩体的接触带分布 304
三、产于矿源层(体)内或其附近 305
第四节 热液矿床的“三源”预测方法 307
一、预测准则和三种源的确定 307
二、预测内容 308
三、预测方法 308
四、预测实例 310
五、预测效果 320
参考文献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