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开达主编;黄继忠,方贻儒,李晓白副主编;王刚,王立伟,王传跃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7086084
  • 页数:88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 3

第一章 精神障碍的脑神经解剖学基础 3

第一节 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3

一、细胞位置 3

二、投射区域 4

三、受体 5

第二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6

一、细胞位置 6

二、投射区域 6

三、受体 6

第三节 5-羟色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7

一、细胞位置 7

二、投射区域 7

三、受体 8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 8

一、细胞位置 8

二、投射区域 9

三、受体 9

第五节 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 10

一、大脑皮层 10

二、丘脑 11

三、基底神经节 11

第六节 神经肽及其他 1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递质、受体和受体药理学 14

第一节 神经递质 14

一、概念 14

二、神经递质分类 15

第二节 受体和受体药理学 23

一、概念 23

二、受体的发展与分类 23

三、受体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29

四、受体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35

五、主要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功能 36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 45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概述 45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 46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原则 46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48

第三节 神经精神病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的策略、方法和技术 51

一、遗传标记与精神疾病 51

二、精神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策略 53

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 56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 56

二、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多态性 57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 60

第五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 61

一、细胞间信号通讯 62

二、跨膜信号转换 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 64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 66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学 69

第一节 概述 69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轴与精神疾病、精神药理的关系 72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72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74

三、生长激素 76

四、催乳素 77

五、下丘脑-垂体-生殖腺轴 78

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免疫学 81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 81

一、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82

二、免疫系统的检查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 84

三、免疫反应的调节 84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 85

一、应激与免疫反应 86

二、抑郁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86

三、调节通路 88

四、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90

五、大脑-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精神药理学相关性 94

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97

第一节 基础电生理学 97

一、理论基础 97

二、电生理学技术 99

第二节 临床电生理学 102

一、脑电图 102

二、精神药物引起的脑电图改变 103

三、定量药物脑电图 107

四、持续性电抽搐治疗 108

五、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 109

第七章 神经影像学与精神药理学 117

第一节 概述 117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技术 118

一、精神药理学中的大脑成像 118

二、正电子发射成像 120

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 123

四、血氧合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 123

五、磁共振波谱成像 125

六、脑功能多种成像方式整合技术的研究及其进展 125

第三节 神经化学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 126

一、多巴胺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26

二、五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27

三、γ-氨基丁酸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 128

四、谷酰胺和谷氨酸神经化学影像 128

五、神经蜕变与NAA的神经化学影像 128

六、膜磷脂异常和磁共振波谱影像 128

七、谷氨酸和β-氨基丁酸神经递质回路化学影像 129

八、乙酰胆碱能受体神经化学影像 129

九、阿片受体神经化学影像 130

第四节 神经生理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 130

一、阿尔茨海默病 130

二、精神分裂症 131

三、心境障碍 131

四、强迫性神经症 133

五、药物滥用 133

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 136

第一节 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目标 136

第二节 评价动物模型的标准:信度与效度 137

一、信度 137

二、效度 137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 139

一、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139

二、抑郁症的动物模型 144

三、焦虑的动物模型 146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 155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 155

一、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关系 155

二、药代动力学 155

第二节 药效动力学 160

一、概念 160

二、影响药效的因素 160

第十章 精神障碍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66

第一节 药物相互作用 166

一、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66

二、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72

三、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173

四、抗精神病药的相互作用 173

五、抗抑郁药的相互作用 176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182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183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183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84

第十一章 精神药物临床研究方法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第二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群组研究 191

一、前瞻性群组研究 191

二、回顾性群组研究 193

三、总结 193

第三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横断面研究 194

第四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195

第五节 试验性研究的设计 198

第六节 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确定的几个问题 202

一、概述 202

二、样本量计算的设定条件 203

第二篇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07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 207

第一节 神经行为学 207

第二节 遗传学 208

一、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 208

二、全基因组扫描的连锁研究 209

三、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 209

第三节 神经生化学 210

一、单胺类假说 210

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 213

三、神经肽与精神分裂症 214

第四节 神经发育异常 214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 214

一、结构性影像学 214

二、功能性影像学 215

第六节 神经电生理学 217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研究面临的挑战 218

第二章 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20

第一节 遗传学 220

一、家族史研究 220

二、遗传模式 221

三、统计分析 221

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 221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肽假说 222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23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25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 226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27

五、松果体功能与昼夜节律 228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功能 228

一、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 228

二、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与单胺氧化酶 229

三、乙酰胆碱 230

四、γ-氨基丁酸 230

五、5-羟色胺 231

第四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神经营养因子 232

一、第二信使系统 232

二、磷酸肌醇系统与钙 233

三、神经可塑性研究 233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研究 234

一、海马 234

二、灰质与白质高密度 234

三、额叶与前额叶皮质 234

四、尾状核与壳核 235

五、杏仁核 235

六、垂体 235

七、丘脑 235

八、与治疗的关系 235

第三章 焦虑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37

第一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学机制 237

一、恐惧条件化 237

二、记忆的巩固与恢复 238

三、消除 239

第二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回路 239

第三节 特定的焦虑性障碍的神经回路 240

一、惊恐障碍 240

二、恐惧症 241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242

四、强迫性障碍 242

第四节 恐惧和焦虑的神经化学 243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243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 245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45

四、神经甾体 246

五、神经肽Y 246

六、多巴胺系统 247

七、5-羟色胺 247

八、苯二氮?类系统 248

九、谷氨酸系统 249

十、缩胆囊素 249

第四章 进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52

第一节 概述 252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 253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 253

二、脑影像研究 254

三、神经递质学说 254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 257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 257

二、脑影像研究 257

三、神经递质学说 258

第五章 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 260

第一节 概述 260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遗传学研究 261

一、经典遗传学研究 261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 26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递质研究 262

一、5-羟色胺 262

二、去甲肾上腺素 263

三、多巴胺 263

四、神经内分泌 264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264

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264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265

三、边缘性人格障碍 265

第五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266

一、脑电图及睡眠脑电图研究 266

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66

三、平稳眼跟踪运动 266

第六章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 269

第一节 神经病理 269

一、正常脑老化 269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变化 270

第二节 神经生化与分子遗传 271

一、细胞骨架和突触 271

二、血管病变 273

三、淀粉样蛋白 273

四、脂质、核酸和自由基 274

五、线粒体与能量代谢 275

六、神经元离子内稳态 276

七、神经递质 276

八、神经内分泌 277

九、神经营养因子 278

十、致病基因 278

十一、脑影像 279

第七章 物质依赖的神经生物学 286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遗传学基础 287

一、生化研究 287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 287

第二节 药物的奖赏效应 289

一、奖赏效应 289

二、奖赏通路 289

三、脑功能研究 290

第三节 从药物滥用到依赖 291

一、依赖导致的神经适应性及转录的改变 292

二、依赖与长时程适应效应 292

三、依赖导致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293

四、阿片类药物躯体依赖的分子机制 293

五、阿片精神依赖的机制 294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维持 294

一、环境诱发心理渴求的生物学基础 294

二、药物依赖者的认知行为失控 297

第五节 药物依赖导致的人格改变和不良的社会后果 297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 303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 303

第一节 概述 303

第二节 经典抗精神病药 304

一、结构-作用的相关性 305

二、长效制剂抗精神病药 308

三、药理学特性 308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310

五、药理作用机制 311

六、适应证 312

七、不良反应 313

八、药物相互作用 315

第三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16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性 316

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临床目标和神经药理学目标 318

三、氯氮平 320

四、利培酮 327

五、奥氮平 332

六、喹硫平 336

七、阿立哌唑 340

八、齐拉西酮 345

九、阿密舒必利 348

十、其他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50

第四节 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代表药物 352

一、亚型选择性DA拮抗剂 352

二、DA激动剂 352

三、5-HT作用类药物 353

四、M型胆碱能药物 354

五、肾上腺素能药物 354

六、谷氨酸能药物 355

七、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新方向与可能的新方法 357

第五节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 360

一、概述 360

二、临床类型 360

三、病因学 361

四、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临床评价 362

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治疗药物 363

六、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策略 364

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366

八、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预防 366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368

第一节 概述 368

第二节 三环类与四环类抗抑郁药 369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369

二、药理学特性 371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372

四、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375

五、作用机制 376

六、适应证 377

七、不良反应 380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384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87

一、氟西汀 387

二、舍曲林 395

三、帕罗西汀 401

四、氟伏沙明 414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 420

第四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29

一、概述 429

二、药理学特性 430

三、作用机制 432

四、适应证 432

五、不良反应 433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434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 435

八、特殊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36

第五节 5-HT2A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 440

一、曲唑酮 440

二、奈法唑酮 445

第六节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450

一、文拉法辛 450

二、米氮平 458

三、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 463

第七节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471

一、概述 471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472

三、药理学特点 47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473

五、作用机制 473

六、适应证 475

七、不良反应 477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478

第八节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479

一、药物化学结构 480

二、药理学特性 480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480

四、作用机制 481

五、适应证 482

六、不良反应 484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 484

第九节 苯二氮?类 486

一、概述 486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相关性 486

三、药理学特性 487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487

五、作用机制 489

六、适应证 490

七、不良反应 492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493

九、相关特殊问题 493

第十节 5-HT部分激动剂 501

一、丁螺环酮 501

二、坦度螺酮 507

三、吉吡隆 509

第十一节 5-羟色胺再摄取增强剂 513

一、药物化学结构 513

二、药理学特性 513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 514

四、作用机制 514

五、适应证 515

六、不良反应 517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 517

第十二节 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探索性治疗 518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拮抗剂 519

二、P物质受体(NK-1)拮抗剂 522

三、抑制皮质醇增加的药物 524

第三章 双相障碍治疗药物 529

第一节 锂盐 529

一、历史和发现 529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529

三、药理学特性 530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30

五、作用机制 530

六、适应证 531

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535

八、不良反应 537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539

第二节 丙戊酸盐 540

一、历史和发现 540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541

三、药理学特性 541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41

五、作用机制 542

六、适应证 543

七、疗效的预测 546

八、不良反应 547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549

第三节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 550

一、历史和发现 550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551

三、药理学特性 551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52

五、作用机制 554

六、适应证 556

七、不良反应 560

八、药物问相互作用 563

第四节 加巴喷丁 570

一、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570

二、药代动力学 571

三、适应证 571

四、不良反应 574

五、药物间相互作用 574

第五节 拉莫三嗪 575

一、历史与发现 57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575

三、药理学特性 575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76

五、作用机制 576

六、适应证 577

七、不良反应 579

八、剂量 580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 580

第六节 托吡酯 581

一、历史和发现 581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582

三、药理学特性 58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582

五、作用机制 583

六、适应证 583

七、不良反应 587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 588

第七节 新型抗精神病药 589

一、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589

二、抗精神病药的费用 591

三、抗精神病药与妊娠 592

四、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治疗 592

五、抗精神病药的临床评价 592

第四章 镇静催眠药 598

第一节 巴比妥类 598

一、历史演变 598

二、结构-作用相关性 599

三、对不同睡眠时段的影响 600

四、适应证 600

五、不良反应 600

六、过量反应 601

七、耐受性与依赖性 601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601

第二节 苯二氮?类药 601

一、历史演变 601

二、结构-作用相关性 602

三、药理作用 60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 605

五、对睡眠各阶段的作用 606

六、适应证 607

七、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 608

第三节 其他催眠药 609

一、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作用于苯二氮?受体) 609

二、乙醇类和γ-羟基丁酸盐 611

三、抗组胺药 612

四、褪黑素 612

五、沙立度胺 613

第五章 促认知药 615

第一节 概述 615

第二节 胆碱酯酶抑制剂 617

一、多奈哌齐 617

二、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618

三、加兰他敏 621

四、石杉碱甲 622

五、四氢氨基吖啶 623

第三节 谷氨酸受体阻断剂——美金刚 624

第四节 抗氧化剂——司来吉兰 625

第五节 钙通道拮抗剂 626

一、尼莫地平 626

二、氟桂利嗪 628

三、桂利嗪 629

第六节 脑代谢赋活剂 629

一、麦角碱衍生物(ergotine derivates) 629

二、γ-氨酪酸衍生物(γ-aminobutyric acid derivates) 632

三、甲氯芬酯 634

四、维生素类 634

第七节 抗缺氧类药(anti-ypoxia drugs)——阿米三嗪-萝巴新 637

第八节 神经肽类药(neuropeptides) 638

一、脑活素 638

二、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 638

第九节 其他药物 639

一、胞磷胆碱 639

二、银杏叶提取物 640

三、他汀类药物 640

第六章 精神振奋药 642

第一节 概述 642

第二节 安非他明 642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642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分布 644

三、作用机制 644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645

五、不良反应与毒性 645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646

第三节 哌甲酯 646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 646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 647

三、作用机制 647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647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 647

六、药物相互作用 648

第四节 莫达非尼 648

一、结构-作用的关系 648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 648

三、作用机制与代谢活性 649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 649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 649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 650

第五节 其他药物 650

一、匹莫林 650

二、可乐定 650

第七章 电抽搐治疗 652

第一节 发展史 652

第二节 作用机制 653

一、ECT与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细胞内生物化学改变 653

二、抗抽搐假说 654

三、与抗抑郁药比较 655

第三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655

一、适应证 655

二、ECT的禁忌证 658

第四节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 658

一、治疗室及其必备的设施 658

二、患者的准备 659

三、电极的放置和刺激电量的设定 659

四、充氧过程 660

五、药物的应用 661

六、抽搐时脑电图的特点 661

七、电抽搐治疗程序 661

八、传统电抽搐治疗 662

第五节 合并用药治疗问题 662

第六节 不良反应及处置 663

一、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663

二、认知功能的改变 663

三、脑生理的变化 664

四、其他的并发症 665

第七节 疗程 665

一、电抽搐治疗的疗程 665

二、预防性治疗 665

三、抑郁症患者的ECT持续治疗和维持治疗 666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 671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67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672

一、阳性症状 673

二、阴性症状 673

三、神经认知缺陷 673

四、情感症状 674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 674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药物治疗 675

一、急性期的治疗目标 675

二、治疗药物评价 677

三、临床治疗策略与实际问题的处理 684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巩固和维持期治疗 690

一、治疗分期 690

二、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690

三、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作用 691

四、治疗依从性 691

五、维持治疗的时间 691

六、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692

七、维持治疗的方法 693

八、维持治疗对功能后果的影响 694

九、维持治疗时共病情况或症状群的处理 694

十、维持治疗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治疗的相互作用 696

第五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697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医学问题 697

一、吸烟 698

二、锥体外系症状群 698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 699

四、恶性综合征 700

五、高催乳素血症 700

六、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700

七、精神活性物质相关障碍 701

八、抑郁 702

九、自杀 702

十、强迫症状 703

第二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 705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705

一、症状表现 705

二、病程特征 706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临床评估、治疗原则和策略 707

一、精神科评估 707

二、体格检查 707

三、治疗目标 709

四、治疗原则 709

五、治疗策略 710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常用抗抑郁药物 710

一、抗抑郁药物的分类 711

二、主要抗抑郁药物 712

第四节 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 720

一、药物的选择 720

二、疗效的判定及换药 720

三、影响抗抑郁药选择的因素 721

四、药物相互作用 722

第五节 抑郁症的巩固和维持治疗 723

一、巩固期治疗 723

二、维持期治疗 724

第六节 对不同类型及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724

一、对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治疗 724

二、对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725

第七节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 726

一、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 726

二、抗抑郁药物合并增效剂 726

三、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联用 727

第三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 729

第一节 双相障碍治疗目标与原则 729

第二节 急性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的治疗 731

一、锂盐 731

二、丙戊酸钠 732

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 732

四、抗精神病药物 732

五、其他治疗 733

六、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734

第三节 急性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 735

一、以心境稳定剂作为抗抑郁药物 735

二、抗精神病药物 736

三、抗抑郁药物 738

四、其他治疗 738

五、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739

第四节 维持治疗 739

一、锂盐 740

二、丙戊酸盐 740

三、拉莫三嗪 741

四、卡马西平 741

五、抗精神病药物 741

六、其他治疗 741

七、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742

第五节 一些与治疗相关的问题 743

一、精神病学有关特征 743

二、人口学及心理社会因素 744

三、跨文化问题 746

四、儿童和青少年 746

五、老年患者 746

第六节 小结 747

第四章 焦虑障碍的治疗 749

第一节 概述 749

一、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749

二、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的历史 749

第二节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751

一、焦虑症状群 751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751

第三节 治疗目标与常用药物 753

一、治疗目标 753

二、常用的抗焦虑药物 753

第四节 临床治疗与评价 757

一、强迫障碍 757

二、惊恐障碍 759

三、社交焦虑障碍 761

四、特殊恐惧 764

五、广泛性焦虑障碍 765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 768

七、急性应激障碍 771

第五节 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 772

第五章 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775

第一节 老年人使用精神药物的基本原则 775

一、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 775

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776

三、老年人用药基本原则 777

第二节 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777

一、发生机制 777

二、临床表现 778

三、临床评价 779

四、药物治疗 779

第三节 老年谵妄的治疗 78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81

二、临床表现 782

三、治疗 783

第六章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治疗 784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784

第二节 儿童和青少年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785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786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 787

二、抗抑郁药物 791

三、其他药物治疗 793

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联合用药治疗 794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795

一、儿童青少年用抗精神病药的分类 795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的使用 796

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797

四、药物治疗的策略 798

五、预后 799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的药物治疗 799

一、儿童抑郁症 799

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801

三、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 801

四、儿童恐惧症 802

五、儿童强迫症 802

第六节 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 803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 803

二、多发性运动和发音联合抽动障碍 803

第七节 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 804

一、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804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804

三、抗抑郁药物 805

四、中枢兴奋剂 806

五、其他药物治疗 806

第七章 物质依赖相关障碍的治疗 807

第一节 治疗原则 807

一、物质依赖的治疗基本原则 807

二、药物治疗 807

三、心理社会康复治疗 808

第二节 酒依赖的治疗 808

一、戒酒治疗 808

二、拮抗剂治疗 809

三、抗酒精渴求药物 809

四、酒依赖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 810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 810

一、脱毒治疗 810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维持治疗 811

三、纳曲酮预防复发治疗 813

第四节 可卡因依赖 814

一、抗渴求药物 814

二、并发精神障碍 815

第五节 尼古丁依赖 815

一、尼古丁替代治疗 815

二、非尼古丁药物治疗 815

第六节 其他物质依赖 816

一、苯二氮?类药物和其他镇静剂 816

二、致幻剂 816

三、安非他明类物质 817

四、大麻 817

第八章 进食障碍的治疗 819

第一节 概述 819

第二节 神经性贪食症 819

一、治疗前评估 820

二、心理治疗 820

三、药物治疗 821

四、治疗方案 822

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症 822

一、治疗前评估 823

二、躯体治疗 823

三、心理治疗 823

四、药物治疗 824

第四节 暴食障碍 825

第九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 827

第一节 概述 827

第二节 人格障碍治疗的医疗观念变化 828

一、人格障碍亟需医学干预 828

二、人格障碍的一般诊疗原则 829

三、人格障碍与药物治疗 830

第三节 戏剧性/多变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31

一、精神药物治疗 831

二、药物治疗结论和治疗指南 836

第四节 奇特/怪癖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37

第五节 焦虑/抑制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 838

第六节 人格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要点 839

第十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精神药物的使用 841

第一节 概述 841

第二节 妊娠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 843

一、抗精神病药物 843

二、抗抑郁药物 844

三、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物 845

四、心境稳定剂 846

五、其他 847

第三节 哺乳期精神药物使用问题 847

一、抗精神病药物 848

二、抗抑郁药物 848

三、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物 849

四、心境稳定剂 849

第四节 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 849

第十一章 失眠的治疗 852

第一节 概述 852

一、失眠的生理机制 852

二、睡眠的实验研究 854

三、失眠的评估 854

第二节 失眠的病因和分类 855

一、病因 855

二、失眠分类 859

第三节 失眠的治疗 860

一、失眠的治疗目标 860

二、短暂或短期失眠的治疗 860

三、长期失眠的综合治疗 861

第四节 特殊人群失眠的治疗 869

一、老年人的失眠 869

二、妊娠期或哺乳期及儿童的失眠 870

中英文对照索引 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