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 1
二 中国学者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三种解释模式 5
三 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个批判模式 20
第一章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形成与批判理论的第一个模式 56
一 资产阶级历史哲学批判 57
二 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对社会历史方法论的不同理解 72
三 启蒙辩证法:自我持存和自我毁灭的辩证法 84
四 理性的主观化及其后果 103
第二章 阿多诺:非同一性的拯救方案 116
一 发达资本主义和被摧毁的生活 117
二 对社会研究中的实证方法的批判 133
三 同一性思维批判 143
四 文化工业对人的个性的限制 157
第三章 魏特夫:东方社会研究 167
一 东方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 168
二 治水国家与治水意识 178
三 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分析 194
第四章 马尔库塞: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辩证法 216
一 实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216
二 马克思的辩证社会理论分析 230
三 人类自我压抑的根源和摆脱压抑的途径 243
四 否定向度的渴望 256
第五章 弗罗姆:走向幻想锁链的彼岸 279
一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的异同 280
二 人道主义的性格理论 296
三 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健全社会的构想 315
第六章 罗文塔尔:通俗文学的社会分析 329
一 作为商品的文学和作为艺术的文学 330
二 关于艺术和通俗文化:一个思想史的回顾 340
三 大众偶像的批判 353
第七章 瑙曼: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政治和社会根源分析 363
一 对魏玛共和国崩溃和法西主义统治的特点的分析 365
二 政治权力和法律的社会根源分析 389
三 政治自由的三个要素 398
第八章 基希海默:民主法治国家的期盼 411
一 形式民主还是实质民主:对《魏玛宪法》的两种不同态度 412
二 对立面的消失及其根源分析 426
三 政治正义问题的探究 436
四 用法治精神来解决正当性和合法性之间的冲突 442
第九章 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批判理论的第二个模式 450
一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反思 452
二 把交往的因素纳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计划中 463
三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自由丧失”的根源的新探索 477
四 程序主义民主制度和现代性的事业 487
第十章 施密特:在超越自然中实现自由 501
一 超越“自然存在”和“自然关系” 502
二 马克思历史观中结构和历史的关系 526
第十一章 维尔默:马克思历史观中的矛盾和现代社会中的政治变革 539
一 马克思的思想中科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对立 540
二 现代政治中的“具体乌托邦” 567
第十二章 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与批判理论的第三个模式 585
一 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批判理论的批判 586
二 福柯权力斗争模式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模式 603
三 黑格尔和米德:承认理论的两种模式 621
四 主体间相互承认的模式与社会批判的理论模式 632
主要参考文献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