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万铁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8050696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二部分: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病理生理学各论(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4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4

一、健康的概念 4

二、疾病的概念 4

第二节 病因学 4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5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6

第三节 发病学 6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6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8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9

一、康复 9

二、死亡 9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1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11

一、正常水、钠代谢 11

二、水、钠代谢障碍 13

三、水肿 17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19

一、正常钾代谢 19

二、钾代谢障碍 21

第三节 镁代谢障碍 24

一、正常镁代谢和生理功能 24

二、镁代谢紊乱 25

第四节 钙磷代谢障碍 26

一、正常钙磷代谢、调节和功能 26

二、钙、磷代谢异常 27

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31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来源及平衡的调节 31

一、酸碱的概念 31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32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 36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36

二、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36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8

一、代谢性酸中毒 38

二、呼吸性酸中毒 41

三、代谢性碱中毒 44

四、呼吸性碱中毒 47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49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49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0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51

一、根据pH值的变化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51

二、根据病史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51

三、根据代偿调节规律判断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1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3

第五章 缺氧 54

第一节 概述 54

一、血氧分压 54

二、血氧容量 54

三、血氧含量 54

四、氧饱和度 55

五、P50 55

六、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5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55

一、低张性缺氧 56

二、血液性缺氧 56

三、循环性缺氧 57

四、组织性缺氧 58

第三节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 60

一、组织细胞代偿性反应 60

二、组织、细胞的损伤 61

第四节 缺氧时机体和功能的代谢变化 61

一、呼吸系统变化 61

二、循环系统变化 62

三、血液系统变化 63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4

第五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4

一、代谢耗氧率 64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64

第六节 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65

一、氧疗 65

二、氧中毒 65

第六章 发热 67

第一节 概述 67

一、体温与体温调节 67

二、发热与过热 68

第二节 发热原因和机制 69

一、发热激活物 69

二、内生致热原 71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机制 72

四、发热时相和热型 75

第三节 机体发热时代谢变化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6

一、物质代谢与生理功能改变 76

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7

第四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7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79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79

一、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79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81

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82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84

一、受体异常与疾病 84

二、G蛋白异常与疾病 86

三、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87

第八章 细胞凋亡与疾病 91

第一节 概述 91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92

一、细胞凋亡的大致过程 92

二、凋亡时细胞的主要变化 92

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94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100

一、细胞凋亡不足 101

二、细胞凋亡过度 101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103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104

第九章 应激 105

第一节 概述 105

一、应激的概念 105

二、应激原 105

三、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 10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07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07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09

三、应激时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变化 112

第三节 应激性损害与应激性疾病 113

一、神经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3

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4

三、消化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4

四、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5

五、内分泌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115

六、血液系统变化与疾病 115

七、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116

第四节 应激性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16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8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18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118

二、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119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20

四、其他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121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21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21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22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22

四、微循环障碍 122

五、其他 12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123

一、分期 123

二、分型 12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124

一、出血 124

二、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125

三、休克 126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6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26

第十一章 休克 129

第一节 概述 129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29

一、休克的病因 129

二、休克的分类 131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132

一、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132

二、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134

三、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 136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137

一、细胞损伤 137

二、代谢障碍 138

第五节 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39

一、MODS的发病经过与发病机制 139

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40

第六节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 143

一、血管活性胺 143

二、调节肽 144

第七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47

一、病因学防治 147

二、发病学治疗 147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148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50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150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 150

一、缺血时间 150

二、侧支循环 151

三、对氧的需求程度 151

四、再灌注的条件 151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51

一、自由基的作用 151

二、钙超载 154

三、白细胞的作用 157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58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58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0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1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1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1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161

第五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61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161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61

三、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162

四、清除自由基 162

五、减轻钙超载 162

六、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应用 162

七、细胞保护剂的应用 163

八、其他 163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164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 164

一、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64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165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65

四、心力衰竭的分级 166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166

一、心脏的代偿活动 167

二、心外的代偿活动 168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69

一、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169

二、心肌收缩性减弱 170

三、心肌舒张性异常 172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172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72

一、心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 173

二、体循环淤血 174

三、肺循环淤血 174

第五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75

一、防治基本病因 175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175

三、调整心室前后负荷 176

四、减轻水肿、纠正水电以及酸碱平衡紊乱 176

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第二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77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77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180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83

一、概念和发病原因 183

二、发病机制 183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184

一、酸碱平衡紊乱 185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186

三、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 186

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187

五、肾功能变化 188

六、胃肠道变化 188

第五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8

一、防治原发病 188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88

三、氧疗 188

四、改善内环境和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189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一、肝脏的正常生理 190

二、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和病因 190

三、肝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191

第二节 肝性脑病 193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病因和分类 193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94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200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01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02

一、肝肾综合征的病因和类型 202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02

三、肝肾综合征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203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204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基本发病环节 204

一、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204

二、肾功能不全的基本环节 205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07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208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209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过程与表现 212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14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5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215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进程及其机制 215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17

第四节 尿毒症 221

一、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221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224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25

第十七章 脑功能不全 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227

二、脑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227

三、脑功能不全的常见表现 228

第二节 认知障碍 228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228

二、认知障碍的表现 229

三、认知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30

四、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5

第三节 意识障碍 236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236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 237

三、意识障碍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38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239

五、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41

附录 英汉对照词汇表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