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是和谐”思想辨析 1
一、对“和谐”本义的逻辑分析 3
二、对“和谐”具体的哲学考辨 5
三、对“和谐”本义的归位分析 8
2 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 11
一、赫拉克利特及其学说 11
二、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 14
三、简短评价 18
3 德谟克里特的美学思想 19
一、德漠克里特及其学说 19
二、德漠克里特的美学思想 21
三、简短评价 26
4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 27
一、神学目的论与美善同一说 28
二、神学目的论带来的谬误 30
三、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32
5 柏拉图的美学与诗学思想 37
一、柏拉图及其政治哲学观 37
二、美是理念说 41
三、审美“回忆”说 48
6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与诗学思想 55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学说思想 55
二、美在形式 59
三、艺术模仿说 62
四、悲剧理论 71
7 贺拉斯的诗学思想 78
一、贺拉斯及其《诗艺》 78
二、艺术创作的理性判断原则 79
三、其他艺术见解 83
8 朗吉弩斯《论崇高》的美学思想新释 87
一、《论崇高》的美学理路 88
二、崇高与人性经验 90
三、崇高与修辞表现 95
9 博克的美学思想 98
一、崇高与美的区别及其观念的起源 99
二、审美的经验分析 101
10 西方美育思想史论纲 108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逻辑与历史分析 108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胚胎与萌芽 112
三、走向峰巅的西方美育思想 122
11 郑板桥的美学思想 132
一、“各适其天,斯为大快”的审美思想 132
二、“直摅血性”、“沉著痛快”的艺术主张 135
三、“自树旗帜”的创作思想 138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142
一、“劳动创造了美” 144
二、关于异化劳动与丑 149
三、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50
四、美感的生成与发展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154
13 一次开拓性的唯物史观文学批评 160
一、对小说文本的历史分析 160
二、对施里加评论的批判 165
三、文学批评的唯物史观原则 168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艺术问题 171
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172
二、文艺与精神生产 175
三、文艺与意识形态 179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基石 184
一、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85
二、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89
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2
四、关于古代希腊神话 196
16 马克思的神话理论 199
一、对希腊神话的评价 200
二、神话的本体规定 203
三、神话的历史规定 207
17 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解 210
一、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210
二、艺术的起源在于关系 214
三、原始艺术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物种存在的产物 218
18 类活动: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 222
一、逻辑起点问题 222
二、类活动是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 223
三、异化的积极扬弃与艺术生产 226
四、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与艺术生产 228
19 劳动对象化与交互主体性 233
一、劳动对象化思想与主体间性理论的一致之思 233
二、劳动对象化中的交互主体性 236
三、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同一性” 239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思考 243
一、多样态的境遇 243
二、历史不应“失语” 245
三、文化想象的必要 247
21 文化想象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250
一、艺术想象与文化想象 250
二、现时态文学的价值向度与文化想象 253
三、批评的文化想象 257
22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 261
一、对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历史性理解 262
二、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65
三、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282
23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本土化”典范 285
一、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286
二、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290
三、关于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问题 293
四、关于文艺批评 295
24 重读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300
一、文学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化 300
二、文学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304
25 新时期的文艺纲领 308
一、对社会主义文艺经验的总结 310
二、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 313
三、关于文艺人才的培养 318
26 文学理论的元科学研究 321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构成内容 321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特点 325
三、文学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34
27 文学价值论 339
一、文学与文学活动 339
二、文学的本质 351
三、文学价值的表现 385
28 艺术构思论 410
一、审美创造的思维因子分析 410
二、文学构思中的语言与表象 421
三、文学构思中的情感活动 432
四、艺术构思中的侧向思维 438
29 论语感 444
一、语感与语义 444
二、语感与言语 446
三、语感与说话心理 449
四、语感与言语环境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