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残留(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概况 1
第一节 残留(余)盆地研究现状 1
一、残留(余)盆地的概念 1
二、残留(余)盆地研究现状 1
第二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概况 2
一、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 2
二、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5
三、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内容 5
第三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7
一、实验模拟法 7
二、盆地数值模拟法 8
第四节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9
一、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9
二、油气成藏动力学发展趋势 12
第二章 百色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14
第一节 盆地位置及勘探简况 14
第二节 地层分布 15
一、盆地基底 15
二、下第三系 15
三、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18
第三节 构造演化特征 19
一、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19
二、百色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19
第四节 构造区划及断裂特征 22
一、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二、断裂的空间展布 24
第五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25
一、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沉积体系构成 25
二、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特征 28
第三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 38
第一节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8
一、有机质丰度 38
二、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 41
三、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 43
四、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44
第二节 高效烃源岩的分布 47
一、烃源岩的概念 47
二、高效烃源岩的纵向分布特征 48
三、高效烃源岩的平面分布特征 50
第三节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油对比 51
一、原油物性与族组成特征 55
二、原油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 55
三、原油萜类化合物特征对比 57
四、原油甾类化合物特征对比 60
五、原油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61
六、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62
第四节 油—岩对比 64
一、链烷烃分布对比 64
二、异戊二烯分布对比 65
三、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 65
第四章 烃源岩生烃特征及生烃演化史 70
第一节 烃源岩生烃热压模拟实验 70
一、模拟样品背景和基本性质 70
二、实验方法简介 71
三、热模拟产物产率变化特征及其演化特征 71
四、热烃源岩生排烃模式 79
第二节 烃源岩埋藏史及热演化史模拟 80
一、基本原理 81
二、主要参数 83
三、计算结果 86
第五章 二次运移输导系统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 93
第一节 油气的输导类型与空间展布 93
一、盆地不整合面 93
二、砂岩输导层 95
三、断层运移通道 98
第二节 层间非均质砂层输导系统中油气运聚模拟实验 100
一、实验模型与实验方法 100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01
第三节 断裂-砂体组合输导系统中油气运聚模拟实验 105
一、实验模型 106
二、实验条件和实验参数 107
三、实验步骤 109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09
第六章 油气运聚成藏的流体场 113
第一节 地温场特征 113
第二节 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 116
一、不同层位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 116
二、百色盆地与松辽等盆地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对比 118
三、百色盆地古流体化学特征 122
第三节 现今流体压力场特征 123
一、地层流体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123
二、地层流体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126
第四节 异常低压形成机制分析 128
一、异常低压成因 128
二、百色盆地异常低压形成机制探讨 131
第五节 古流体势恢复及分布特征 139
一、古流体势数值模拟恢复 139
二、古流体势分布特征 143
三、流体流动样式演化特征 148
第七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分析 151
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151
一、油藏类型 151
二、油藏分布特征 152
三、气藏地质特征 155
第二节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157
第三节 油气成藏模式 159
一、北部断阶带油气成藏模式 159
二、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160
三、那笔凸起带油气成藏模式 162
四、中央断凹带油气成藏模式 164
参考文献 165